原文:經曆一次磨折,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後在作風上也要改善一步。這樣才不冤枉。一個人吃苦碰釘子都不要緊,隻要吸取教訓,所謂人生或社會的教育就是這麼回事。
李嘉誠作為全球華人之中最成功和最有影響力的商人,一直為世界上眾多的年輕人所崇拜。他不但擁有巨額財富,還掌控著香港的經濟,壟斷著麵向中國內地的電力網,經營著世界上最大的港口,擁有頂級地產商、零售商和最大移動通訊運營商的美譽。
他不但擁有物質上和數量上的龐大財富,而且還身體力行地樹立和實踐了一套具有深厚內涵的經商哲學,為全世界的商業界人士、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所追捧和研究。李嘉誠的成功和父親的教育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1928年,李嘉誠出生於廣東潮州,父親李雲經是小學校長,家族世代書香,幼承家訓,使他自小即養成堅毅向上之誌,七八歲時,他便知道立誌刻苦讀書,學成以報效國家,光耀門庭。不幸的是,1939年6月,日本踏上這片寧靜的土地,日本的飛機整日整夜地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靜美麗的潮州城不久便成了一片廢墟。戰爭是無情的,很多人因此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李嘉誠的家也一樣沒能幸免,但幸運的是全家人都還好。因戰火不斷,潮州是住不下去了,不得已,年僅11歲的李嘉誠隻能和家人一起,曆盡千辛萬苦,終於輾轉到香港,之後全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裏。
禍不單行,剛到香港三年,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就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且一病不起。身為長子的李嘉誠就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拚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作為一名小學校長,李雲經既會教育孩子,也懂得怎樣愛孩子。李嘉誠至今還記得,自己每次去醫院給父親送飯,父親不是抱怨太多、太好,就是將飯盒中僅有的一點青菜塞到李嘉誠的嘴裏,這讓李嘉誠體驗到父愛的偉大,也使得他學會了愛父親,愛別人。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一天通常是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做的菜便是一天的夥食。這個時候,讓全家好起來的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盡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渡過這一難關。但不幸的是,他的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臨終前,父親把李嘉誠叫到床前,用瘦骨嶙峋的雙手撫摸著他,哽咽地說:“阿誠,這個家全靠你了,你可要把它維持下去啊!”李嘉誠已經哽咽得說不出話來,他隻有緊握著父親的雙手,拚命地點頭。
作為家裏的長子,十分懂事的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而這時候的李嘉誠才僅僅14歲,就已經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雖然家境貧寒、生活困難,但這一切並沒有讓李嘉誠消沉,而是激起了他創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誌,他心想,雖然我現在貧窮,但我將來一定要富有,我要用自己的雙手去建立屬於自己的事業。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鍾表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小學徒。到這裏之後,李嘉誠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勤奮做事。他每天總是第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但也並不是一個沉悶地做事情的孩子,相反他不但勤快,還十分機靈,他仔細地觀察每位客人的言談舉止,注意他們的講話內容,並從中了解社會信息和學習社會經驗。
他知道自己所學有限,知識和經驗都很少,於是他不但在工作中勤奮學習,還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
就這樣,他在舅父的公司裏勤勞而辛苦地過了3年,這時的他已經長成一個結實而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並且已初步具備了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自立的能力。靠著自己的努力17歲的李嘉誠得以在一家五金和塑膠製造公司做推銷員的工作,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19歲時,他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在他剛剛20歲時,他就創建了一個屬於自己的公司,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也走向了屬於自己的成功之路。
人生和經商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挫折,但對他來說,因小時候所受的教育和苦難,使他具備了很多有助於成功的優秀素質、能力和習慣,因此成功於他已不算什麼,挫折也在他麵前失去了作用。一路走來,正是他從小培養的好品格幫他經曆了許許多多的大風大浪,讓他登上了一個又一個成功的巔峰,譜寫了讓人們經常談論的無數個神話。
李嘉誠總結自己的人生經曆,在許多場合發表的有關經商做人的言論,常常令人茅塞頓開、如夢方醒。他曾這樣向世人講述自己成功的秘密:人是世界的主人,也是財富的主人。依靠高人一籌的生意手腕、精明的用人方法、精通業務等固然可以在商界出人頭地,取得驕人的業績;但是要成就偉大的事業,成為被世人廣泛承認、崇拜以至景仰的人物,還需要傑出的素質能力、優秀的思想品質,以及豐富的人格魅力。但這些東西從哪裏來呢?一定要從小培養,怎樣才能得以提升呢?要靠教育,靠勤奮,靠刻苦。因此可以說,正是那貧困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正是父母親的教育,使李嘉誠建立了創建事業的誌向,培養了他超過常人的素質,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最終為他創造了無數的財富,成就了他的事業。
超越自我
你要有夢想,要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一個目標並堅定地朝著目標奮進,曾經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永遠的失敗,曾經達不到的目標並不意味著永遠也達不到。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誌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的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
從那以後,媽媽隻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幹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失敗的人不要氣餒,成功的人也不要驕傲。成功和失敗都不是最終的結果,它隻是人生過程的一件事。因此,這個世界上不會有一直成功的人,也沒有永遠失敗的人。
過去的成功或是失敗,那隻代表過去,未來是靠現在決定的。如果你選擇未來,那麼你是上帝的孩子;如果你選擇過去,那麼你可能仍是“棄兒”。現在幹什麼,選擇什麼,就決定了未來是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一個絕境就是一次挑戰、一次機遇,如果你不是被嚇倒,而是奮力一搏,也許你會因此而創造超越自我的奇跡。
困難阻擋不住強者的腳步
人就像森林中的大樹,要是不曾同暴風猛雨搏鬥過千百回,樹幹就不能長得十分結實。同樣,人不遭遇種種阻礙,他的人格、本領是不會得到提高的,所以一切的磨難、憂苦與悲哀,都是足以鍛煉我們的。
伊文的父親過世了,他還有一個兩歲大的妹妹,母親為了這個家整日操勞,但賺的錢仍然難以讓這個家裏的所有人都填飽肚子。看著母親日漸消瘦的樣子,伊文決定幫媽媽賺錢養家,因為他已經長大了,應該為這個家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了。
一天,他幫助一位先生找到了丟失的筆記本,那位先生為了感謝他,給了他1美元。
伊文用這1美元買了3把鞋刷和1盒鞋油,還自己動手做了個木頭箱子。帶著這些工具,他來到了街上,每當他看見路人的皮鞋上全是灰塵的時候,就對那位先生說:“先生,我想您的鞋需要擦油了,讓我來為您效勞吧?”
他對所有的人都是那樣有禮貌,語氣是那麼真誠,以至於每一個聽他說話的人都願意讓這樣一個懂禮貌的孩子為自己的鞋擦油。他們實在不願意讓一個可憐的孩子感到失望,他們知道這個孩子肯定是一個懂事的孩子,麵對這麼懂事的孩子,怎麼忍心拒絕他呢!
就這樣,第一天伊文就帶回家50美分,他用這些錢買了一些食品。他知道,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挨餓了,母親也不用像以前那樣操勞了,這是他能辦到的。
當母親看到他背著擦鞋箱,帶回來食品的時候,流下了欣慰的淚水,“你真的長大了,伊文,我不能賺足夠的錢讓你們過得更好,但是我現在相信我們將來可以過得更好。”媽媽說。
就這樣,伊文白天工作,晚上去學校上課。他賺的錢不僅為自己交了學費,還足夠維持母親和小妹妹的生活了。他知道,“工作不分貴賤,隻要是靠自己的勞動賺來的錢就是光榮的。”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人與伊文一樣,遭受不幸,但是沒有從此消沉下去,而是堅持繼續麵對困難,最終取得勝利。
一個大無畏的人,愈為環境所困,反而愈加奮勇,不戰栗、不猶豫、胸膛直挺、意誌堅定,敢於麵對任何困難、因為憂患、困苦,不損他毫末,反而可以增強他的意誌、力量與品格,使他成為人上之人——這才是世間最可敬佩、最可羨慕的一種人。“困難和阻礙”不能阻擋他們成為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