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省意識,首先得拋棄那種“隻知責人,不知責己”的劣根性。當麵對問題時,人們總是說:“這不是我的錯。”
“我不是故意的。”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
“這不是我幹的。”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
這些話是什麼意思呢?
“這不是我的錯”是一種全盤否認。否認是人們在逃避責任時的常用手段。當人們乞求寬恕時,這種精心編造的借口經常會脫口而出。
“我不是故意的”則是一種請求寬恕的說法。通過表白自己並無惡意而推卸掉部分責任。
“沒有人不讓我這樣做”表明此人想借裝傻蒙混過關。
“這不是我幹的”是最直接的否認。
“本來不會這樣的,都怪……”是憑借擴大責任範圍推卸自身責任。
為了免受譴責,有些人甚至會選擇欺騙手段,尤其當他們是明知故犯的時候。這就是所謂“罪與罰兩麵性理論”的中心內容。而這個論斷又揭示了這一理論的另一方麵。當你明知故犯一個錯誤時,除了編造一個敷衍他人的借口之外,有時你會給自己找出另外一個理由。
其次,培養自省意識,就得養成自我反省的習慣。我們每天早晨起床後,一直到晚上上床睡覺前,不知道要照多少次鏡子;這個照鏡子,就是一種自我檢查,隻不過是一種對外表的自我檢查。相比之下,對本身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要比對外表的自我檢查重要得多。可是,我們不妨問問自己:你每天能做多少次這樣的自我檢查呢?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某一天我們沒有照鏡子,那會是一種什麼結果呢?也許,臉上的汙點沒有洗掉;也許,衣服的領子出了毛病……總之,問題都沒有發現,就出了門。可是,我們如果不對內在的思想做自我檢查,那麼,我們就可能是出言不遜也不知道,舉止不雅也不知道。心術不正也不知道……那是多麼的可怕!我們不妨養成這樣一個習慣——就是每當夜裏剛躺到床上的時候,想一想自己今天的所作所為,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每當出了問題的時候,首先從自己這個角度做一下檢查,看看有什麼不對;而且,還要經常地對自己做深層次、遠距離的自我反省。
最後,培養自省意識,就得有自知之明。就像最有可能設計好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一樣,最有可能完全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自己,而不是別人。但是,正確地認識自己,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不然,古人怎麼會有“人貴有自知之明”“好說己長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長”之類的古訓呢?自知之明,不僅是一種高尚的品德,而且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因此,你即便能做到嚴於責己,即便能養成自省的習慣,也並不等於說能把自己看得清楚。就以對自己的評價來說,如果把自己估計得過高了,就會自大,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把自己估計得過低了,就會自卑,對自己缺乏信心;隻有估準了,才算是有自知之明。很多人經常是處於一種既自大又自卑的矛盾狀態。一方麵,自我感覺良好,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另一方麵,卻又在應該展現自己的時候畏縮不前。對自己的評價都如此之難,如果要反省自己的某一個觀念、某一種理論,那就更難了。自省才能克服壞習慣
孔子曾說過:“人苦於不自知。”人的很多迷惑和苦難都是不自知的結果。比如人類的眼睛演化的結果是隻能朝外看,看得見別人身上的瑕疵,卻看不到自己身上的斑點。為了看見自己,人類發明了鏡子,但鏡子隻能照出人的外貌,卻看不見人的內心。要想看見更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要利用一麵能照出內在自我的魔鏡——反省。
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說,反省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它可以使自己進步,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林肯誠懇地說過:“我相信自己絕不至於老到不能說話時,仍能大言不慚。”他隨時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使他贏得了共事者的尊敬和親善。當他在南北戰爭中對葛蘭脫將軍的挺進方向判斷錯誤時,立刻寫信說:“我現在想私下向你承認,你對了,我錯了。”
一位教授曾說:“如果我對一件事情的處理方法不奏效,那麼我相信我必定還有許多東西還未學會。可能我需要求助於別人,或是事情的後續發展會告訴我如何解決。不管如何,我首先得承認自己的錯誤,然後才能找到答案。”的確,肯反省的人,才有自我超越的可能。
中外曆史上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曾進行深入、細致、全麵的自我分析。孔子的學生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隻有進行自省,才能了解自己,對自己進行正確的認知和評價。也隻有這樣,才能揚長避短、駕馭情緒,讓自己的人生道路少些坎坷,多些收獲。
愛因斯坦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再三的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到他16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玩的愛因斯坦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愛因斯坦的一生。
“昨天,”愛因斯坦的父親說,“我和咱們的鄰居傑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蹬踏梯才能上去。你傑克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扶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傑克大叔仍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人們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傑克大叔的後背、臉上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愛因斯坦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傑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傑克大叔呢,他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於是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地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傑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也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
從那以後,愛因斯坦逐漸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他時時用自己作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終於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獨特光輝。我們青少年也應該像小愛因斯坦一樣,有一個反省的鏡子,把自己照透、照亮。
20世紀80年代初,艾科卡勵精圖治,把克萊斯勒公司從頹勢中解救出來,創造了“反敗為勝”的神話。分析家認為,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整個管理層痛定思痛,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堅韌不拔,共同努力所致。
上任不久,針對公司不景氣狀況,艾科卡發起了一場“反思周”活動。周末,公司的許多高層管理人員來到戶外,他們聚集在療養所裏,徹底地反省自己。療養所清幽的環境可以讓每個人都靜下心來,徹底地思考所犯的錯誤。一位管理人員回憶說:“每個人都感到強烈的不安,大家把公司的生意看得很重,希望自己能為它的振興效力,並為它自豪。”
“反思周”歸來,公司又派出25名管理人員外出取經,學習人家如何增強企業的凝聚力,提高職員素質的經驗。同時,解雇一些不懂行、不稱職的管理人員。這樣做,意味著公司精簡機構,避免了派係之間的不協調。艾科卡本人意識到,自己對下屬發指令性命令是不對的。他主動地下放特權。
強者在自省中認識自我,在自省中超越自我。自省是促使強者塑造良好心理品質的內在動力。自省對青少年來說是嚴峻的。要做到真正認識自己,客觀而中肯地評價自己,常常比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別人要困難得多。
能夠自省自察的人,是有大智大勇的人。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對自己的了解不僅僅是最困難的事情,而且也是對人最殘酷的事情。自省不是要找到自己的不足來打擊自信心,而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改進並完善自己。
告訴孩子如何放下悲觀與消極
積極的力量
從一個加拿大人的經驗中,可以看出對苦惱和煩悶的掙紮,以及克服它們的許多可行的方法。“我實在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這麼說。因此,他離開了家裏,沒有向任何人作解釋,並且開著自己的車子來到紐約。他腦子裏隻有一個目標——上船當水手,駛向遙遠的港口,他並不在乎到什麼地方去,他所希望的隻是遠離他的家。
他在一個星期六來到紐約,卻發現港口一切活動都已停止,必須等到星期一才恢複。他在城裏漫無目標地閑逛,試著借看電影來忘掉一切,但隻令他更加心灰意冷。星期日早上,他仍然漫無目標地到處行走,卻發現自己來到了第5街。他在那兒很驚訝地發現,有很多人排隊等著進教堂。他以前從未見到人們排隊等著進教堂,基於好奇心的驅使,於是他也排進隊伍裏,毫無目的地等著進教堂。
他很幸運的在最後一排找到了最後一個座位。他看看四周,發現白人、黑人都有。實際上,教堂裏的人包括了各個種族和各種年齡的人,其中有很多是年輕人,每個人都顯得很友善,他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和諧感覺,最後才知道是教堂裏充滿了愛和興奮氣氛的緣故。
他聆聽著傑出的合唱團歌聲、朗誦《聖經》的詩歌、祈禱辭,然後猶疑地參加合唱熱誠熟悉的《聖經》,他開始有著跟大家融為一體的溫暖感覺。“我年輕時候美好日子的回憶,在我的腦海中激蕩。一股深沉的和平感覺充塞了我的心靈。我坐在你偉大的石頭庇護所裏,眼淚不禁從我眼中流了出來。”
禮拜結束了,信徒們開始離開教堂。每個人似乎顯得極振奮,神采飛揚,興高采烈。坐在他身旁的那位女士跟他握手道別,她說:“上帝愛你。”這就夠了,這使他無法再堅持自己,他一連走過好幾條街道,像是走在空中似的。他知道他能夠對抗任何事情。他現在極度肯定地相信,他必定能夠超越所有的挫折。他強烈地感覺到這種新的刺激絕對是真實的,他毫無疑惑地知道這將使他保持上進,他可以向前邁進。他堅定地采取了行動,立刻開車回到加拿大,五年後他仍然保持著這種奮發的心情,他寫下這段經驗,使他明白這項偉大的真理:沒有任何事物能打敗你。
生活有時是很困苦的,這一點很難加以否認。健康情況、工作、金錢、敵意、誤解以及其他很多的問題,不斷為眾多的人們帶來每月生活上的困難和痛苦。心理分析大師曾經說過:“人類的主要任務是忍受生活。”而生活確實是艱苦的,十分艱苦。
從一個深刻的感覺中來看,我們之中任何的一個主要(如果不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忍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這是千真萬確的。這裏麵有某些無法避免的事情,是一個人所必須忍受的。由於找不到解脫的方法,而學習以痛苦的心情忍受下來,這種做法本身就是一項成就。
若是尊重“忍受它”的原則,經常會使得人類生活中的困難變得更為恐怖,因此另外有一種態度是比較積極的,稱之為“克服它”的原則。在基本上,如果你使用人類天性深處那股能夠抵抗失敗的本質,那麼任何事情都無法打敗你。信心是人性中最有力量的一股力量,而當你在內心深處擁有它的時候,沒有任何事情能使你氣餒。這就是積極思想,它充滿著偉大的力量。
心態是我們命運的控製塔,消極心態是失敗、疾病與痛苦的源流,而積極的心態是成功、健康、快樂的保證!心態決定成敗!無論環境的好壞,你都要抱著積極的心態,莫讓沮喪取代熱忱,一個人的人生可以體現出很高的價值,也可以變得一無是處,隨你怎麼選擇。選擇了積極心態的人,他就會到達成功的彼岸,選擇了消極心態的人,也就選擇了遭遇失敗。
1.消極心態的類型
拿破侖·希爾也曾列舉過一些消極心態:
(1)憤世嫉俗,認為人性醜惡,時常與人為忤,因此缺乏人和;
(2)沒有目標,缺乏動力,生活渾渾噩噩,有如大海漂舟:
(3)缺乏恒心,不曉自律,懶散不振,時時替自己製造借口去逃避責任;
(4)心存僥幸,空想發財,不願付出,隻求不勞而獲;
(5)固執己見,不能容人,沒有信譽,社會關係不佳;
(6)自卑懦弱,自我退縮,不敢信任本身潛能,不肯相信自己的智慧;
(7)或揮霍無度、或吝嗇貪婪,對金錢沒有中肯的看法;
(8)自大虛榮,清高傲慢,喜歡操縱別人,嗜好權力遊戲,不能與人分享;
(9)虛偽奸詐,不守信用,以欺騙他人為能事,以蒙敝別人為嗜好。
(10)過分謹慎,時常拖延,不能自我確定,未敢當機立斷:
(11)恐懼失敗,害怕丟臉,不敢麵對挑戰,稍有挫折即退。
美國有一對兄弟,一個對生活非常積極,一個卻非常的消極。
有一天,他們的爸爸媽媽希望兄弟倆的性格都能改變一些。於是,他們把那個積極的孩子鎖進了一間堆滿馬糞的屋子裏,把消極的孩子鎖進了一間放滿漂亮玩具的屋子裏。
一個小時後,他們的爸爸媽媽走進消極孩子的屋子時,發現他坐在一個角落裏,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在哭泣,玩具卻放在一旁。原來,他害怕不小心弄壞了玩具,怕爸爸媽媽會責罵自己。
當爸爸媽媽走進積極孩子的屋子時,卻發現孩子正在興奮地用一把小鏟子挖著馬糞,把散亂的馬糞鏟得幹幹淨淨。看到爸爸媽媽來了,積極的孩子高興地叫道:“爸爸,這裏有這麼多馬糞,附近肯定會有一匹漂亮的小馬,我要給它清理出一塊幹淨的地方來!”
這個積極樂觀的孩子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裏根。他從報童到好萊塢明星,再到州長,直至當上了美國總統。這中間,樂觀的性格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樂觀是成功的催化劑,消極是失敗的孵化器。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就是在點燃孩子對未來、對成功的希望之火。
許多心理輔導工作者都認為,這樣的生活態度與童年的快樂經曆有關,特別是與爸爸媽媽的關愛和樂觀的態度有關。
要想讓孩子變得樂觀一點,爸爸媽媽首先必須能區分樂觀和消極這兩種性質截然相反的思想情緒。根據專家的解釋,兩者之間最大區別就是對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釋。
樂觀主義者認為,有利的、令人快樂的事情不僅總是永久的,而且是普遍的。他們能努力促使好事發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發生了,他們也能將其視為暫時的,不具普遍性的,對其發生原因也能采取樂觀豁達的態度。
而消極主義者考慮的恰恰相反:認為好事總是暫時的,壞事才是永遠的;好事隻是靠碰運氣,偶然發生的,壞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釋壞事發生原因時,他們也常常犯錯誤——或是每件事情都責怪自己,或是全都諉過於他人。
消極主義在性格上是“災難性”的。在逆境中做最壞的打算是應該的,但在日常生活中就無須如此了。某個孩子因為沒能加入籃球隊,就大哭大鬧,或故意誇大事情的嚴重程度,並且在感情上對誇大了的事情而非實際情況做出同步反應。當爸爸媽媽認同了孩子的消極想法,往往會加重他的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