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個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見,在碰到問題時,能堅持自己的正確觀點與合理行為,不違心屈從,不隨風搖擺。個性表現的方麵很多:有善良、勇敢、誠實、守信等。任性的表現雖然也是堅持自己的想法與行為,但卻是無理取鬧,所堅持的不是合理的觀點和行為。什麼是任性?就是任著自己主觀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對個人的需求和願望毫不克製,全然不理會他人的感受。孩子隨著生理上的不斷發育,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管這些事物對自己是否有益或適宜,他們都會憑借自身的興趣和情緒參與其中,這就是所謂的“任性”。因此,孩子任性是一種心理需求的表現。
小驢貝貝對媽媽說:“媽媽,我長大了,我幫您推磨。”媽媽高興地說:“好。我給你戴上眼罩吧,不然你一會就會轉暈的。”“不用不用,我會快快轉起來的。”小驢貝貝沒有聽媽媽的話,興衝衝地推起磨來,轉呀轉的,轉了不到五圈就暈倒在地,爬不起來了。小驢貝貝閉上眼睛坐了一會,等頭不暈了又跑到爸爸那裏:“爸爸爸爸,我長大了,我幫您耕地吧。”爸爸高興地說:“好。犁地時步子一定要踩穩,讓犁鏵紮紮實實地翻耕土地,這樣播下的種子才能長出茁壯的苗。”“知道知道,看我的吧。”小驢貝貝把綁著犁鏵的繩套係在身上,高興地嘴裏大喊一聲:“起步,走嘍!”隨即一溜煙小跑起來。鐵犁鏵輕飄飄地浮在耕田上,揚起漫天的塵土,爸爸被鐵犁鏵摔倒在地上。小驢貝貝跑到地頭,扭頭一看怎麼一片塵土,鐵犁鏵浮在耕田上,爸爸也倒身在地,這才想起爸爸說的:“步子一定要踩穩……可別隻圖自己痛快。”又想起剛剛給媽媽幫忙,也是不聽媽媽的告誡,結果是暈倒在地。小驢貝貝羞愧得滿臉通紅,急忙上前扶起爸爸,小聲地說道:“爸爸,我錯了,我現在知道了,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戒驕戒躁不能任性,不然就會一事無成。”“我這一跤能讓你明白這個道理,值!”爸爸拍著小驢貝貝的肩膀,不但不生氣,反而高興地伸出大拇指表揚了小驢貝貝。
孩子任性,對於爸爸媽媽來說,確實是一件苦惱的事情。急了,照屁股上打幾下,有的孩子會收斂一些,可有的就像被捅了馬蜂窩,鬧騰得更加厲害。尤其是在有外人在場的情況下,孩子任性實在令人尷尬。
任性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1.父母過分嬌寵
父母過分嬌寵、縱容的結果。現代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嗬護備至,對孩子的要求誠惶誠恐。無節製、無原則地對孩子有求必應,生怕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孩子自然會得寸進尺。
2.孩子自製能力差
孩子自製能力差,易衝動,思維帶有片麵性及刻板性。父母用訓斥、打罵等方式回應孩子的一切“不合理要求”,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以執拗來對抗父母,因而助長孩子的任性行為。
3.隔代撫養
隔代喂養,這很常見,也極具中國特色。祖輩不僅溺愛孫子,也不敢嚴加管教。現在盡管許多年輕的爸媽都已經意識到其中的弊端,但由於雙方都得上班,又信不過小保姆,因此隻能把隔代撫養進行到底。一般小孩子都很調皮,經常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發生。每當這時,奶奶就會緊張地抱怨爺爺沒把小孫子看緊點,摔著了不好向兒子兒媳交代。
4.父母缺乏耐心
父母缺乏耐心,孩子一不聽話,爸媽開始還堅持原則,可當孩子繼續為所欲為時,爸媽覺得煩,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會好的”,而不再堅持。這些父母其實不知道,孩子的自製力還沒有覺醒,他們大多都希望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簡單: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時候不盡教導的責任而是一味妥協,就不要期待孩子將來自動會“變”好。
愛孩子不是事事滿足孩子,不斷滿足隻會助長孩子的貪婪。當有一天父母認為孩子的要求離譜而不能再滿足了,一向有求必應的孩子便遇到了讓他們感覺突然的拒絕。孩子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知道自己的欲望和要求是不是合理,他們隻知道,上一次你滿足了我,這次為什麼不行呢?
哭鬧這種最原始、最本能的方式於是被充分運用。麵對孩子的任性,提醒您:父母要讓孩子明白,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不能總跟孩子說:“就今天這一次啦”“下不為例啦”。
不要遷就孩子,否則,隻會助長孩子的任性毛病。還須注意的是:父母必須一致。在孩子任性時,父母要善於把孩子的興趣引開,以轉移他的任性。
父母要注意教育方法,要有耐心。以漫不經心的態度對待孩子的哭鬧,讓他漸漸安靜下來。還有的孩子一般情況下很聽話,很乖,可是一旦遇到自己特別想做或特別不想做的事,牛脾氣就上來了。這時候,成人最容易妥協。如果你的孩子隻是偶爾出現任性的行為,他還不能算是一個任性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任性,就有可能會成為習慣,到那時,就算你再努力也未必能徹底改變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任性是個性偏執、意誌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獨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想怎樣就怎樣,缺乏行為規範和自我約束意識。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知識方麵要求嚴格,而在個性品質、行為習慣等方麵沒有要求,孩子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的教養方式必然會造成孩子的消極創造性行為。再就是隨著人們居住條件的改善,出現了不少“高樓兒童”,這些孩子很少有機會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與同伴交往機會的缺乏,導致孩子的玩伴由成人來替代,這就會使孩子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識,缺乏謙讓、自製的行為。有位家長說:“我們孩子鬧起脾氣來,任何人都吃不消,他吃飯從不按時三餐,想吃時就吃,而我們吃飯時,他準是在一旁玩個不停,且最好由人陪在他身邊,如果硬勸阻他,他會哭鬧不止。”像這樣的兒童就可以被認為有任性心理症結。
雖然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但是,孩於的任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必要從心理上加以糾正。
兒童任性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的正常發展。同時,孩子任性時通常會伴隨著煩躁、憤怒的情緒,經常性的情緒失控就會對健康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嚴重的還會由於易衝動而犯罪。作為家長首先要明確要求,預防在先: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行為要有明確的要求,如製定一些簡單、明確的規則。規則一旦製定,就要堅決執行,以此來規範孩子的行為,如待人接物的禮貌要求、作息時間的安排等。這些規則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應該受到一定的約束。當然由於孩子任性的表現千差萬別,因此解決任性的方法也要根據因人因時因事加以實施,宗旨在於給孩子提供適當的約束,增加其心理自控能力,可參照以下幾種方法:
1.采用“負強化”的方法
任性,哭鬧,當孩子任性時,有的家長大聲訓斥、恐嚇,甚至打罵,這不僅無益於問題的解決,還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孩子進一步用任性的行為來與家長抗爭。家長可以用“負強化”的方法,即以不予理睬的方法來對待孩子的任性。例如,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甚至在地上打滾,父母可采取不勸說、不解釋、不打罵的方法,讓孩子感到父母並不在意他的這些行為。當孩子鬧夠了,從地上爬起來時,父母可以說:“我們知道你不開心,但你現在不鬧了,真是一個好孩子。”並表示出高興、滿意和關心,跟孩子講道理,分析他剛才的行為對不對。
2.擺事實、講道理
當孩子發現父母不理他時,他會漸漸意識到自己錯了,爸媽生氣了,這時孩子的心情是難過的。作為家長,這時候應該以和睦的態度與孩子談心,指出錯誤的地方。通過一些簡單的道理讓孩子懂得任性是不對的,同時家長還應鼓勵、表揚孩子,知錯就改便是好孩子。有一次,我帶點點到超市購物,她看到布娃娃就吵著要買,不買就不走,甚至大鬧。這時我就和她講道理:布娃娃家裏已經有好幾個了,媽媽每天上班很辛苦,掙錢不容易,小孩子不能太浪費哦……她聽了後似乎明白了,一聲不吭,便把玩具放回了原位。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父母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改變孩子的任性行為。如一個跟著母親購物的兒童,在商場裏玩得很上癮。母親急著趕回家,可他就是不願意走。如果母親說:“我們回家吧。”他可能堅持要在商場玩;如果母親說:“走,媽媽帶你去坐汽車。”他可能愉快地答應了。然後媽媽領著他坐公共汽車回家。
4.必要的懲罰
所謂“懲罰”並不是打罵孩子。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任性經常采取打罵的方式,我也有過數次。其實靜心想想,這並不是一個好方法,打罵孩子雖然發泄了家長的怒氣,孩子的任性暫時得到了緩衝,但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與家長形成了隔閡。當孩子任性時,可對他們提些要求,作為交換條件。如:對於不願洗澡的孩子可以對他說:“媽媽答應你的要求,但玩後必須立刻洗澡。”當然,答應孩子不合理要求後還必須指出這些要求是不合理的,應及時改正。
孩子和大人一樣,有得意、有失落、有大聰明、有小狡猾,自然也有忍耐、有爆發。孩子的任性也是他自己情緒的發泄,多給孩子一些寬容和理解,多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讓他獨立分析、處理、解決問題,找出自己的選擇。總之,家長對孩子的任性應持正確態度,家長在製止孩子的行為過程中,還應讓孩子學會自製,教會孩子以適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我相信在正確的教育指導下,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健康地成長。
養成善於自我調節的好習慣
隨著社會不斷變革,人們的情感、思維方式、知識結構、人際關係在發生變化、引發心理問題的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由於現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為增多,加之過分追求短期效益,失敗的幾率較高,因而內心失去平衡,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從理論上講,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鬆,緩解自身的心理壓力,解除心理障礙。麵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並以正確的心態去對待它。雖然大多數中國人並未把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納入日常的生活日程,但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人們開始重視並尋求谘詢和醫療,這是社會文明進步和人們文化素質提高的一種表現。就目前而言,人們找心理醫生看病還不能像看感冒發燒那樣方便,然而,隻要我們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適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掌握一定的心理衛生科學知識,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係,特別是主觀原因和缺陷,安排好對己對人都負責任的相應措施;此外,要恰當地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如無法自我調節,就要選擇適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需要說明的是,心理醫生並不能為你做出決策,他隻能是幫你疏導情緒,或是提出不同的方法供你選擇。當你運用本書打開心結、自療心傷時,你將發現,最偉大的心理治療師是你自己。
現代社會要求人們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僅要擁有良好的智商,還要有良好的情商。生活條件越好,文化層次越高,人們對心理衛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隨著科學文化知識的普及和心理衛生服務的完善,解決“心病”會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辦法。
心理自我調節法
移情易性法 通過情誌調節,振奮精神,移易和分散精神意念等辦法來改變心智,調節情緒。
自嘲法
遇到生活中一些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時,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往往會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壞。不妨自我調侃一下,通過自我貶抑而收到出奇製勝之效果,從而使心理達到一種高層次的平衡。
情誌相勝法
中醫認為情誌具有五行和陰陽屬性,七情之間相互製約,可以通過一種情誌來克製另一種情誌。如喜勝憂,當你情緒憂鬱時,刻意地製造歡樂氣氛可減輕憂愁。
聊天法 閑聊對心理調適能起到很大功效。它可緩解緊張、消除隔膜、表達溫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氣、發泄怒火。
激勵法
要走出每日“消沉—後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給自己確立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出去找個朋友小聚一下,踏踏實實幹點賺錢的工作,參加一個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來的培訓班等等。有了成功的經驗和自信,我們就能再選擇更高的目標激勵自己。
遺忘法
不少人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的痛苦回憶中,反複品嚐舊時受到的挫折,陷入惡性循環中,使心理越加不平衡。因此必須學會遺忘,這是對痛苦的解脫,能使身心獲得寬慰,從而激發出新的力量,使人性得到升華。
孩子和大人一樣,也有悲和喜。身心健康是孩子成長的關鍵,孩子的情緒狀態具有彌散性,積極的情緒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而消極的情緒往往會影響孩子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指孩子在認識、交往過程中,當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而產生不穩定的心理狀態時,能夠利用自己的內因去有效地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以最大限度地適應當前環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