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就是自己輕視自己,自己瞧不起自己。凡有自卑心理的人,並不一定是其本身具有某些缺陷和短處,而是不能正視自己,自慚形穢,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並由此陷入不可自拔的痛苦境地。
人在無法獲勝時,總會覺得自己很無能,但這並非全是自卑感。例如,一個喜愛自己職業的銷售員會因業績不如他人,得不到應有的酬勞而自卑。這就是主體內在的價值支點在自卑感形成中的調節作用。自卑感並非完全是和他人比較後產生的,還有自己的期望與自己的實際價值比較後具有明顯的差距感而產生的。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感到焦慮,就會產生自卑感。自卑會令人不切實際地低估自己,或隻看到自己的缺陷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自卑的人對自己各方麵的評價往往過低,輕視或看不起自己,害怕得不到別人的尊重,但又總感到自己這也不如別人、那也不如別人,喪失了實現自我的信心。他總是以別人為參照係羅列理由,說明自己的無知和無能。自卑會使人背上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喪失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能力發展和未來的成就。
自卑表現為以下幾種
1.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因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而不願與人來往,缺少知心朋友,甚至自疚、自責、自罪。
2.缺乏自信心,優柔寡斷,無競爭意識,抓不住稍縱即逝的各種機會,享受不到成功的歡愉,在諸多競爭活動中退縮,甚至明明能成功也放棄機會。有自卑感的人非常害羞、膽怯、不自信,感到焦慮,害怕失敗,甚至還有某些生理症狀,如失眠、盜汗、心悸等。如果這種症狀長期持續下去,就會蔓延到其他方麵,以致整個人格都被這種無能感侵蝕。
3.常感疲勞,心灰意冷,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缺少生活樂趣。
4.大腦皮層長期處於抑製狀態,抗病能力下降,從而出現頭痛、乏力、焦慮、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食欲不振、早生白發、麵容憔悴、皮膚多皺、牙齒鬆動等病症,導致衰老加快。
5.不承認自己的不足並竭力掩飾,以使他人覺察不出他們的自卑,為此常常有一些誇張的表現,如故作炫耀,總想一鳴驚人,有時還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常常對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評價很敏感,這一切都是為了掩飾自卑並由此而獲得一種補償。
自卑感在人生發展的不同階段都可能出現,隻是其表現有所不同。幼兒期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隨著自我意識的萌發,幼兒產生了一種“自立”要求,什麼都想“自己來”,卻總是做不好。這是一個培養自主性的關鍵期,如果父母總是譏笑孩子,不耐煩地斥責孩子,或包辦一切,就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自卑的種子。此外,過高地估計孩子的能力,未達到的目的就不耐煩地斥責他,也會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逐漸產生自卑感。
消除自卑感
自卑感是一種過低評價自己的自我意識,它會影響學習、生活和工作,甚至會危害身體健康。克服自卑感,應該做到:
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我,增強自信心。人在不同的環境中生活和成長,由於先天和後天方麵的差別,在能力、素質方麵有一定的差距是不足為怪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在學習和工作中要揚長避短。不要老是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與別人的優點相比。客觀充分地認識自己的能力、素質,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不誇大自己的缺點,更不抹殺自己的長處,這樣才能正確地給自己定位,確立恰當的奮鬥目標,從而樹立起生活的勇氣。特別要注意對缺陷的彌補和優點的發揚,將自卑的壓力變為發揮優勢的動力,從自卑中超越自我。
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客觀世界錯綜複雜,在實踐中遭受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要從失敗和挫折中吸取教訓,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和挫折而一蹶不振。
注意改善人際關係,積極與人交往,創造良好的社交環境。注意處理好與之一起生活、學習、工作的人際關係,與他們交朋友、多談心,對其他的人也應該相互幫助、相互鼓勵。不要總認為別人看不起你而離群索居。首先要看重自己,別人才不會輕視你。能不能從良好的人際關係中得到激勵,關鍵還在自己。要主動地在與周圍人的交往中學習別人的長處,發揮自己的優點,多從群體活動中培養鍛煉自己的能力,這樣可避免因孤陋寡聞而產生的畏縮躲閃的自卑感。同時,擴大生活範圍,更多地接觸人與事,與他人建立友誼。
調整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麵對紛繁複雜的現代社會高壓環境,人們越來越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社會適應力和人際關係,以勝任各項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否則容易產生疲勞和自卑的感覺。
培養堅強的意誌,提高自信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就要下定決心克服,在實踐中鍛煉堅韌不拔的意誌。對於外界的不良刺激不要過於計較,“天生我才必有用”,隻要選定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必能取得成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可在各種活動中自我提示:我並非弱者,我並不比別人差,別人能做到的我經過努力也能做到。認準了的事就要堅持幹下去,直到成功;不斷的成功可使你樹立信心,變自卑為自信。
自卑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消極屬性,孩子一旦對自己的某方麵的能力喪失自信,還可能會跟著連帶對自己的其他方麵的能力也喪失自信,最後造成多方麵甚至全麵地落伍,如果孩子發展到嚴重的自信心喪失,還會出現更多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異常。那麼,孩子自卑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一、缺少成功體驗
平時做事成功率不高,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經受到了過多的失敗與挫折。某一口才不太好的學生,一次在大庭廣眾之下發言失敗,受到人們的哄笑,心裏感到很不好受,恨不得找個空隙鑽到地下去;某小學二年級女生,在與小夥伴交往時特別不自信,上次班裏選班幹部,她的票數很多,可她說什麼也不願意當,後來在老師和同學們的鼓勵下,她擔任了班裏的文藝委員,可最近由於組織聯歡會受到了阻力,她又開始打退堂鼓了。據南京市對1200餘名小學生調查,有失敗感受的學生竟然高達四分之一。有的孩子想獲得好的學習成績,結果事與願違;有的孩子想組織好一項活動,效果卻不理想;有的孩子想使自己勇敢起來,但還是受到別人譏笑……如此一次又一次地經受失敗與挫折,使孩子在心裏產生一種“我不如人”的消極定式,生活和學習的熱情與動力逐漸地減退,嚴重的甚至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念與求知的欲望。
在影響一個孩子成才的諸多因素中,打擊最大的莫過於“失敗”了。在失敗感伴隨下成長,會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他們會出現孤獨不安、考試焦慮、過分自責、行為退縮等心理障礙。
二、學習遭受挫折
目前,我國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教育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大部分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心是超乎尋常的,有的家長甚至僅僅拿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隻要成績好,孩子一切都好;隻要成績不好,孩子一切都不好。家長的這種思維方式和評價標準也嚴重地影響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他們背負了太重的學習壓力,尤其是那些學習成績不夠理想,或偶然在考試中失手的孩子,迫於大人的壓力往往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導致自卑心理的產生。
有一個學生是一個愛勞動、懂禮貌的孩子,隻不過在學習成績上表現一般,因此,他總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總覺得自己不是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同學心目中的好夥伴;另一個初二學生性格內向,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比別人笨,不是學習的料,自卑心理很重,最終產生了自暴自棄的想法,後來發展到上課不聽講,作業從來不做,考試交白卷,在家與父母情緒對立,聽不進家長的話,每天放學就與一些社會青年在一起,抽煙、喝酒、打架。
三、能力不足
孩子同大人一樣都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一些先天或後天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在能力較強者麵前往往感到自愧不如,他們會由於自身的條件不如別人而產生挫折感。有的孩子記憶力不好,別的同學一下子就能記住的東西他要花很長的時間、費很大的氣力才行,常常被同學說成“笨蛋”;有的孩子社交能力不強,不善於與別的孩子相處,學校裏沒有好的朋友或夥伴,與別人格格不入,常常會感覺到做人很失敗;有的孩子五音不全,連一首完整的歌都唱不下來,常常會受到別人的鄙視,自己也覺得很失落;有的孩子天生運動能力欠佳,身體的協調性也不好,跑步、跳繩樣樣都落在別的同學後麵,常常在心裏自責自己……
更為糟糕的是,如果這些某一方麵能力較差的孩子不能得到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對待與引導,他們就會在心裏產生畏懼,對許多事情望而生畏,從而產生惡性循環,人家是強者更強,自己是弱者更弱,與別人差距越來越大,自己的自卑心理也愈來愈烈。
四、生理上有欠缺
一些身材矮小,相貌醜陋,身體有殘疾的學生,常常體驗著不能與常人相比的失望與痛苦,陷入自輕自賤的自卑境地;一些太胖、口吃、五官不正的學生也會經常受到同學們的嘲笑。有位女生因為有點胖,總覺得同學在背後恥笑她,一次老師找她談話,其間無意中談到了應注意鍛煉和飲食的問題,她因此認為老師也因她胖而瞧不起她,於是她感到很自卑,她上課再也是無法集中注意力,下課後也不想看書,自己不想和別人玩,別人更不想和她玩,變得很頹廢,上學對她來說簡直就是“活受罪”。
自我貶低也是一種自卑的表現
許多人不敢獨立自主,是因為他們總是愛貶低自己,似乎很樂意暗示自己是一個渺小的人、一個毫無價值的人。覺得自己與別人相比簡直就如一根稻草無足輕重,因而做任何事都無精打采,毫無鬥誌。這些人垮在了自己身上存在的缺點和毛病上,這是因為自我貶低無異於降價處理自己!如果你認為自己滿身缺點和毛病;如果你自認為是一個笨拙的人,是一個總是麵臨不幸的人;如果你承認你絕不能取得其他人所能取得的成就,那麼,你隻會因為自我貶低而失敗。
如果你總是顯出一副狡黠的神色,就好像你撿了他人丟失的東西一樣,那麼,你將會被人們視作小人。的確,其他人對我們的評價與我們自身的狀況、成就有很大的關係,而我們不可能擺脫這種關係。因而,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從不降價處理自己。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的認識,如果我們對自己有更大的信心,那麼,我們將取得豐碩的成果。隻要我們能更好地了解我們身上的潛力和高貴的一麵,那麼,我們將會對自己充滿更大的信心。由於我們總是往壞的方麵、差的方麵想,因此,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渺小、無能和卑劣。如果我們想達到高貴傑出的境界,那麼應該向上看,應該多想想我們好的、崇高的一麵。
古代神學謬誤的一方麵便是認為,人類在不斷地墮落,不斷地從最初高級的地位墮落。而事實卻是人類一直在進步,一直在發展,但是,人類的進步受到這種自貶觀點的嚴重束縛。要知道,人類絕對不會墮落,使人類走向墮落的僅僅是人類看待自我的低劣方式,僅僅是人類錯誤的自我貶損的思想本身。自我貶低的不良習慣對一個人成功個性的培養極具破壞作用,會打擊他的自信心,扼殺他的獨立精神,使他看起來像沒有長脊椎骨一樣,整天萎靡不振,找不到生活的精神支柱。
自我貶低也會使人失去審美能力,感受不到和諧生活的美。真正的紳士可以從容不迫地應付生活,不卑不亢地麵對一切。但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有一種自我輕視的習慣,他們躲躲閃閃,不敢正視生活。不管去哪裏,總是坐到最後一排,或者想盡辦法逃離人們的視線。在人的個性中,確實存在著這種令人鄙視的弱點。人們喜歡那些勇敢的人,他們昂首行走在人群中,精神自由,思想獨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稱自己是一個真正的人。
如果我們以自信的心態對待人生,我們會留給人們這樣的印象,即我們相信自己將來會有所成就,而且這種信心是堅強有力的,是充滿必勝信念的;如果我們以自卑的心態麵對人生,我們就會以悔恨、自我貶損和逃避他人的麵目出現在世人麵前。正是這兩種不同的心態造成了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愛默生說:“如果一個人不自欺,他也不會被別人所欺騙。”擁有堅定和自信的個性,就不會自欺欺人。總是能對自我和生活做出積極的、實事求是的評價,就可以不斷塑造自己的品格。
青少年在生活中不要無端地低估自己、鄙視自己。應該牢記,自我輕視的態度從來不會造就出一個強者,現在不會,將來也不會。當然,建立在淵博的知識、精明強幹的能力和誠實守信基礎上的自信。與建立在自我吹噓、盲目樂觀基礎上的自高自大。有著天壤之別。
自信可以使我們竭盡全力、有條不紊地做自己的事,而自高自大則令人討厭,最後一事無成。一個人能自我尊重,對自己的個性做出積極的評價,不僅可以有效地糾正不良傾向。也可以在人生之路上避免錯誤,避免失敗。一個充滿自信、注重自我尊嚴的人是不會自甘墮落的,與人交往時也不會使用卑鄙手法,更不會屈尊忍辱,從事肮髒的交易。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可以放棄,但是你必須緊緊抓住自己生命的尊嚴。
1.平心靜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