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培養孩子的健康積極心理(1 / 3)

國家要強盛,“強人”是前提;要“強人”必先要“強心”,要有一種健康的心靈。擁有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是孩子邁向未來成功的基石。

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少有挫折感,偶遇挫折也能比較妥善地處理,並能在挫折中學習,把挫折變為動力而取得補償或升華的效果。相反,心理不健康者,沒病找病、自尋煩惱,在心理健康者心目中並不認為是障礙的,他可能認為是不可逾越的深淵。這種人在重大挫折麵前沒有不出亂子的。

怎樣才能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呢?應該讓孩子平時注意個性修養,陶冶性情,培養健康心理。

所謂“強心”,是指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那麼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1.樹立正確人生觀

隻有認清人生的意義,樹立遠大理想,才不會沉湎於身邊瑣事和兒女情長,從而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隻有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各種矛盾,才能豁達大度,忍人之所不忍,處人之所不處,經受得住各種挫折。張海迪之所以身殘誌堅,頑強樂觀,就在於她懂得人生的真諦。

2.接受現實的自我

一個人對自己的一切不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承認及欣然接受。因為在個人所具有的條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變的,如容貌、生理缺陷、家庭環境等。如果隻了解自己而不能接受自己,勢必增加個人的不安與痛苦。有些人狂妄自大,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而憤世嫉俗,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另有一些人過分自卑,覺得自己在社會中毫無價值,是因為憎恨、拒絕自己。一個人隻有欣然接受自己,才能避免心理衝突,耐受現實挫折;唯有接受現實的自我,才能根據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創造出理想的自我。

3.確定合適的抱負水平

人應該有超越現實的理想,但不能總在夢幻之中度過,更不能不顧現實可能去蠻幹,否則就要碰得頭破血流。一個人隻有眼睛望著理想,而雙腳踏著現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為此,就要了解社會對個人的要求是什麼,哪些是環境所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其發展變化趨勢如何等等。要善於將個人的優、缺點與環境的利、弊四個因素綜合起來分析,以揚長避短,挖掘有利因素,發揮個人的優勢,一方麵與命運搏鬥,改革客觀,另一方麵調整主觀,確定合適的抱負水準,以避免做出招致挫折的事情。

4.在事業中獲得心理的樂趣

每當我們完成一項工作,一種輕鬆喜悅之感便油然而生。克服挫折越多,工作成績越好,這種自慰感覺便越強烈。工作可以使人發現自己的價值,產生成就感,並獲得社會和團體的承認,因而對維護個人的心理健康具有極大的益處。一個在事業上入了迷的人很少有這樣那樣的苦惱。一些西方國家,有所謂“工作療法”與“職業療法”,就是通過有組織的工作或職業活動,使心理失常者獲得成就上的滿足而達到正常適應的目的。

5.多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

我們常見的心理不健康多在情緒上有很大困擾,而情緒的困擾又多半表現在人際關係上,輕則自己有孤獨、恐懼、焦慮之感,重則對人有懷疑、敵對、攻擊之舉。這是因為人有交際的需要,與親屬、朋友、同學、同事交往能使人在心理上得到安全感,個人的苦悶有地方傾訴,不易積存鬱結。性格孤僻者,與他人老死不相往來,遇到挫折便會感到有苦無處訴。如果經常參加一些職業性或學術團體的活動,不但能密切與他人的關係,還可以獲得學習與發展的機會,當然挫折感就會少了。

6.多參加文體活動,注意用腦衛生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工作學習之餘參加各種文體活動,使緊張刻板的生活得到調劑,不但能消除疲勞,還能鬆弛情緒,煥發精神,解除苦悶,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活的樂趣。緊張而有秩序的工作,規律而有節奏的生活,正常而活潑的娛樂,將使人身心更加健康。7.家長身體力行

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家長應身體力行,因為父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1)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證。

其一,父母與孩子進行經常的、有效的溝通,有利於父母改進教育方式,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有利於消除、緩解青少年的焦慮、緊張、苦惱及孤獨壓抑的心理。

其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有助於孩子避免形成膽怯、缺乏自信、情緒暴躁等不良心理特征。

(2)父母對孩子的合理要求與適度期望有利於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一,略高於孩子現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到的期望,可以使孩子的心理處於積極向上的健康狀態。

其二,對孩子要求和期望過高,使他們總不能達到目標,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卑、怯懦、退縮、焦慮、壓抑等消極心理。

其三,對孩子要求、期望過低,會使孩子缺乏上進心和自信,阻礙他們正確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潛能。

(3)和諧的家庭關係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

其一,家庭氣氛愉快輕鬆,有利於鬆弛青少年的緊張和不安。

其二,父母之間的良好婚姻關係為青少年提供了平穩的生活環境。

其三,父母之間一致的管教方式,使青少年有確定的行為規則。

其四,家庭成員彼此尊重和信任,相互關心和支持,有利於青少年擺脫消極情緒的影響,保持愉快、樂觀、積極的心境。

(4)對孩子專製、溺愛、放任的家庭均不利於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展。

其一,在專製型家庭裏,家長是絕對權威,子女要絕對服從。在這樣的環境中,青少年很容易形成被動、膽怯或反抗等不良心理行為。

其二,在溺愛型家庭裏,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一切以孩子為重,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長期生活在這種家庭中,青少年很難真正長大成熟,往往依賴性較強而獨立性較差,任性、以自我為中心、人際交往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其三,在自由型家庭裏,父母由於各種原因而無暇或無力顧及孩子,許多事情要靠子女自己麵對和處理。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的青少年,一般說來獨立性和適應性較強,但由於缺乏家長的關心、幫助與監控,也容易出現意誌渙散、人際交往過於隨便、自由散漫、難以抵禦不良影響等問題。

讓孤獨遠離孩子

調查表明,很大一部分孩子存在孤僻離群、不愛與人交往的問題。尤其是獨生子女更容易形成這種習慣。特別是有些獨生子女,由於家長長期嬌生慣養,放縱不管,使孩子非常任性,喜歡獨來獨往。生活中隻有自己,很少想到別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與人合作,很難適應社會。

研究顯示,合群的孩子在知識範圍、語言表達、人際交往等方麵均明顯優於性格孤僻、不愛交往的孩子。這些孩子比較熱情、活潑、大膽、勇敢,很容易融入周圍的環境。

兒童生來應該是愛說好動、天真活潑的。但如果他們長期不與人交流,缺少父母的情感關愛,就會逐漸變得沉默寡言、冷漠、害怕交往。

貞貞的童年跟爸爸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很少,爸爸在外地工作,媽媽又要每天上班,就請了個小保姆來照顧她。這時本是一個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但是貞貞卻成天隻能默默地跟玩具做伴。

日複一日,孩子在這樣無聲的環境裏度過了漫長的兩年,到該上幼兒園的年齡了,媽媽把小貞貞送去幼兒園。在上學的第一天,當貞貞看到那麼多陌生的麵孔時,卻嚇得直往媽媽懷裏鑽,還一直喊著:“媽媽,我不上學,我要回家。”

在幼兒園的日子裏,貞貞也從不與同伴一起玩,上課時從不敢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她囁囁嚅嚅,同伴在一起開心地玩時,她總縮在旁邊不出聲,鬱鬱寡歡……從孩子的天性來說,都是樂群好交往的,那些孤僻離群的孩子大多數不是緣於天生,而是由於不當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致。

家長可以參考以下幾點來改正孩子孤僻離群的壞習慣:

第一,家長要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孩子生活在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才能更好地感受家庭的溫暖,身心得到健康發展。父母要積極改善與孩子的關係,不要用傷害的語言或消極語言批評孩子。多給孩子一些溫暖,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和健康,每天抽時間與孩子遊戲、散步、交談,使孩子感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分量,心中得到愛的滿足,建立安全感。

第二,家長應該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最好讓孩子從小生活在同齡孩子的群體中。托兒所、幼兒園是孩子們的世界,在與同齡人一起生活過程中,孩子會相互教會怎麼生活、怎麼相處、怎麼玩耍。孩子在家裏,父母往往處處都依著他,可在群體之中,就得平等相處,這實際上克服了獨生子女本身的不足。參加集體活動是提高交往活動的重要途徑。孩子在集體活動中,不僅可以結識許多的小夥伴,還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礎上了解自己,學會用集體交往的規則調節自己的言行,學會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諒解他人,樂於助人,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

第三,家長要教育孩子在平等的原則上結交朋友。凡是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比較要好的朋友,孩子和朋友交往過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互相信賴,彼此尊重。對於愛搗亂、愛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在家裏,家長要教育他:“你這樣下去,沒有一個小朋友會和你一起玩了,老師也不會喜歡你的。”在幼兒園,老師應利用孩子的“從眾心理”,使他看到整個班級是團結的、守紀律的,一個人搗亂、逞能是不受歡迎的,使他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慢慢孩子就會同化於集體之中。

第四,為孩子創造與外界交往的機會。父母要盡可能地創造條件讓孩子與同伴多交往。比如,家長可利用節假日多帶孩子到公共場合玩或常帶孩子走親戚、訪朋友;也可以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中來和孩子一起玩。在這些活動中,有意識地增加孩子與人交談的機會,讓他感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

第五,改正不良品質。幫助孩子改正那些不利於團結的個性品質,如驕傲、吝嗇、自私等,培養孩子無私、誠實、向上、勇敢的品格,隻有這樣的孩子,在小夥伴中才是最有吸引力的。

第六,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可讓孩子多和同伴交往,教育孩子吃的東西要分給別人吃,玩的東西要和別人一起玩。孩子在交往、玩耍時,爸爸媽媽最好讓他和較大的孩子在一起,這樣,不僅較大的孩子可以適當帶領、照顧他,而且可以製止孩子的“獨占”“掠奪”行為,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有一定的自衛能力,而小一點的孩子則往往能服從較大的孩子。

克服孤獨心態

孤獨,並非指單獨生活或獨來獨往。一個人獨處,也許並不感到孤獨,而置身於大庭廣眾之間,未必就沒有孤獨感產生。真正的孤獨是那種貌合神離,沒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當然,每一個人都有孤獨的時候,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消除孤獨感。那麼,如何才能消除孤獨感呢?

克服自卑。由於自卑而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所以不敢與別人接觸,是造成孤獨心態的重要原因。不衝破自卑這層束縛,就難以走出孤獨。其實,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每個人都是特別的個體。隻要自信一點,就會擺脫自我束縛,從而克服孤獨。

多與外界交流。如果你經常感到孤獨,不妨通過某些方式達到交流的目的。如可翻翻舊日的通訊錄,看看以往的影集,也可給某位久未聯係的朋友寫信、掛個電話或請幾個朋友吃頓飯、聚一聚。當然與朋友的交往和聯係不應該隻是在感到孤獨時,要知道,別人也和你一樣,需要並能體會到友誼的溫暖。“忘我”地與人交往。與人們相處時產生孤獨感,是因為你和周圍的人格格不入,這種孤獨感產生的傷害是巨大的,它使你無所適從。例如,你到了國外,由於語言不通,你無法與周圍的人進行必要的交流,也無法進入那種熱烈的情境中,所以,當他人進行親密的交流時你會倍感孤獨。還有時是自身性格的原因造成與群體的隔閡,使你無法融入一個團體之中,就隻能讓孤獨伴隨自己。因此,在與他人相處時,無論在什麼樣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並設法為他人做點什麼,在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會溫暖你自己,你就會得到他人的認可。

享受大自然。生活中有許多活動是充滿了樂趣的。隻要你能夠充分領略它們的美妙之處,就會消除孤獨,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願向別人傾訴時,常常會跑到大海邊或空曠的田野上,讓大自然的清風盡情地吹拂,心情就會逐漸開朗起來。

確立人生目標。現代人越來越害怕自己跟他人不一樣,害怕在不幸時孤立無援,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理解,這種由激烈的社會競爭導致的內心恐慌,無疑使一些人越來越孤獨,心靈也越來越脆弱。要克服這種恐慌與脆弱,就必須為自己確立一些人生目標,選擇和培養一些興趣與愛好,一個人活著有所愛,有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會感到孤獨。

如何幫助孩子改掉自負

成功的第一個條件是真正的虛心,對自己的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見,隻要看出同真理衝突,都願意放棄。

——斯賓塞

秋雨綿綿,山洪暴漲,千流萬溪的水都注入黃河。河麵洪波浩浩,兩岸之間分辨不清牛馬。黃河之神河伯欣欣然暗自高興,以為天下的壯觀完全為自己擁有。順流東下,進入渤海,抬頭東望,隻見海濤浩翰,無邊無垠。河伯這才感到惶恐,不覺望洋興歎。他對大海之神海若說:“俗話說,點著眼前一點星星火,便以為天上太陽不如我,說的就是我啊!今天我才知道世界是多麼的廣闊。如果不來到你的門前,我會永遠地被人貽笑大方。”

海神說:“井裏的魚不能同它談海的廣闊,因為它受到空間的局限;生長期隻有一個夏天的蟲子不能同它談冰的溫度,因為它受到時間的製約。現在你走出你的崖岸,看到了大海,知道你自身的渺小,總算可以和你談談大道理了吧!”

海神接著說:“天下的水,沒有比海洋容納得更多的了。千萬條江河灌注,然而海並不盈溢。春秋不變,水旱無妨。這同江河比較簡直不可以用數量來計算。然而我從來不以為多。因為我知道,我在宇宙之間,就像小石之在大山一樣。我隻感到自己太小,又怎麼會自大呢?你想一想,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不像一個小螞蟻堆擺在大澤之中嗎?世界之物數以萬計,人不過是其中的一分子。人住滿了九州,凡五穀所生之地,舟車所通之處,無不住滿了人,每個人又隻是其中的一分子。這和世間萬物相比,不像一根毫毛在於馬體嗎?一個人的分量就那麼一點,五帝炫耀他的權勢,三皇顯示他的力量,伯夷矜持他的聲名,他們都自以為了不起,不就像河伯你那樣,自以為水很多嗎?”

海神告訴河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這個基本道理,在生活中,家長教子女不僅要把這個道理經常講給孩子,也應時刻警示自己不經常過分炫耀孩子。

那麼,怎樣教孩子既自信又不自滿呢?給家長的建議如下:

家長既要認可孩子的優點,又要毫不留情地指出孩子的缺點,使孩子有自知之明,不能讓他產生自高自大或者盲從的不良心態,尤其是孩子在某一方麵有了一點小小的進步時,家長更不能給予過度的不適當的評價,以免滋長孩子驕傲自滿的情緒。不要滿足於當前的成績

滿足於已取得的成績不僅會使人停滯不前,喪失進取心,還可能釀成悲劇。法捷耶夫29歲時就名震前蘇聯文壇,並以《青年近衛軍》一書,坐上了前蘇聯作協主席的交椅。然而,在他後來的歲月裏,終日忙於出訪、開會、作報告,再也沒有寫出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