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倫敦也是一個典型,他寫出了《馬丁·伊登》後,聲名鵲起,財源滾滾,不僅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建起了別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濱購置了豪華遊艇。然而功成名就之後,他沉浸在享受之中,不思進取,長期脫離創作,厭倦、空虛、落寞和無聊也接踵而至。1916年,他在自己的大別墅裏開槍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生活中,一些極富潛力的人滿懷希望地出發,卻在半路上停了下來,滿足於現有的溫飽和生存狀態。然後庸庸碌碌地度過餘生。對於一個滿足現狀的人來說,他沒有任何更好的想法、更美的願望,他不知道是不滿足造就了人類偉大的精英。
有很多人選擇放棄、逃避、退卻。從而也失去了生命向他們提供的許多東西。他們都是易於滿足的人。滿足於現狀者的典型特征就是放棄攀登,他們無視山峰為他們提供的機會。
隻有當我們不滿足於現狀時,我們才會分享到進取心帶來的無窮力量。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看到山頂上眾多的到達者與山腳下的未參與者之間的不同呢?我們可以考察登山的三種不同類型的人。他們的追求分別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他們的生活中,他們具有不同層次的成大事觀和快樂觀,有的喜歡這樣的成大事者,有的喜歡那樣的成大事者,這如同他們對不同的快樂的態度一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遇到了這些人,他們是那樣容易被發現,可以說,存在於我們整個人生的旅途中。他們就在我們的周圍,在我們的人際關係網裏,在我們的組織機構裏,甚至在新聞廣播中。
丹丹今年6歲了,乖巧可愛,舞蹈跳得很不錯,親戚朋友、鄰居都很喜歡她,也常誇獎她。可是,她有一點不好,就是太驕傲、自負了,總是瞧不起別人。做任何事都不能說別人比她強,否則就不滿意,會生氣、耍小脾氣。比如說電視裏播放兒童表演的舞蹈,她就會說人家沒她跳得好,如果父母不跟著附和的話,她就生氣了。因為這一點,小朋友們都不愛和她玩,她也不愛搭理別人,有時甚至對長輩也非常傲慢無禮。
自負最大的危險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別人。高估自己則是自抬身價,低估別人則是輕視不在意,以致樹敵而不自覺。從曆史上來看,那些自大自負的人通常沒有好下場,因為積累下來的敵意,遲早會把他吞食掉。
孩子自以為了不起的自負心理,是自我認知缺陷的一種表現。處處瞧不起別人、對大人也常常傲慢無禮,是一種缺乏自知之明的心理缺陷。
一般的說,自負多表現在獨生子女身上,或是表現在家庭條件較優越、具有某種先天優勢的孩子身上。自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但是從家庭這方麵來講,多是由於家長對孩子過分寵愛、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他們所導致的。正如您的孩子,她的聰明可愛使親戚朋友們讚不絕口,加上她又具有會拉小提琴這項專長,更使許多同齡人對她刮目相看。這些過分的誇獎,客觀上助長了她自視過高,不能正確評價自己,因而得意忘形,目空一切。這說明,孩子還缺乏全麵客觀評價自己的能力。如果成年人再對孩子評價不適當,就會給孩子帶來一種錯覺,以為自己真的像人家評價的那樣毫無瑕疵。
1.父母的影響
自負性格的孩子可能是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也可能是父母後天的榜樣影響。孩子在生活中,很容易學習父母的行為和性格,有些父母由於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總是表現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無人的神態,經常會流露出對他人的不屑。如他們經常議論同事的缺點,某某不如自己。孩子聽到這些話,也會仿效父母,隻看到自己的長處,而嘲笑別人的短處。
2.家庭生活條件優越
優越的家庭條件容易滋長孩子虛榮自傲的心理,使孩子養成愛炫耀自己、嘲笑別人的毛病,如孩子經常穿漂亮的衣服,就會看不起那些穿舊衣服的孩子。
3.他人過度的誇獎
別人的評價就像是一麵鏡子,孩子大多都是通過別人的評價來認識自己。如果小時候聽到的都是父母的誇獎與表揚,孩子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沒有缺點,是一個完美之人:如果到了學校,老師再給冠以“好學生”的標簽,親戚、鄰居再給予一致的表揚,那麼孩子就很容易產生自負的心理。
4.自我認識方麵的偏差
自負的孩子對自己認識不足,隻看重自己所具有的優點與長處,忽視自己的不足與短處,同時誇大自己的能力。而看別人時正好相反,光看別人的缺點,不瞧別人的長處,同時輕視別人的學識。自負的孩子有時候還會拿自己的特長與別人的不足去比較,這樣就會感到自己比別人優秀得多。其實這是自我認識的偏差,是沒有自知之明的表現。
5.自尊心過度敏感的結果。
有些孩子自尊心比較強,如果哪一方麵不如別人,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因此首先就表現出滿不在乎的模樣,顯示出自負清高的神態,其實是一種自尊心過度敏感的表現。
6.缺少挫折與磨煉
現在的孩子生活富足,生活中不缺少任何東西,有點困難也由父母給解決了,幾乎沒有遇到過挫折,缺少磨煉,感覺自己無所不能,因此就容易產生自負的心理。
自負往往會導致自滿,使孩子喪失進取心,增長虛榮心。另外,自負心理還容易使兒童意誌脆弱,經不起挫折和打擊。例如,有一個少年歌手去國外演出,因為過於緊張,不小心唱跑了調。這位少年歌手初露頭角時一帆風順,習慣於掌聲、鮮花、獎牌,對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太弱,一旦在國外演出失敗,便失去心理平衡,結果以自殺告終。可以這麼說,自負心理是他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負的孩子雖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往往沒有遠大理想和誌向,而隻滿足於眼前取得的成績。而且,他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隻會“坐井觀天”。自負的孩子很難和同學們友好相處,因為他們不能做到平等相待,總是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人或喜歡指揮別人。自負的孩子情緒也不穩定,當人們不去理睬他時,他們就會感到沮喪;當他們遭到失敗和挫折時,又會從驕傲走向悲觀、自卑和自暴自棄,否定自己的一切,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
當孩子出現自負情緒時,爸爸媽媽應該怎麼辦呢?
1.耐心教導,讓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孩子出現的自負情緒往往是過高地估計了自己,認為自己比誰都強,隻看到自己的長處,看不到自己的短處,拿自己的長處比別人的短處。因此,他們往往狂妄自大,大都以自我為中心,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作為爸爸媽媽應耐心地教導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地評價自己,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看到自己的不足。爸爸媽媽還應該規範孩子的行為,督促他們改正自負的情緒,告訴孩子交友應該怎樣做和不應該怎樣做,並加以訓練和指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他才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2.讓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的好習慣,給孩子創造一點兒遭遇挫折的機會
經曆適當的挫折可使孩子心理機製健全,不至於過分自負,經受不住任何打擊。
3.表揚時感情要流露出“濃淡”適度
有些爸爸媽媽望子成龍心切,孩子稍微有點進步就欣喜若狂,讚不絕口,久而久之,必然助長孩子的自滿情緒。正確做法是:在表揚孩子時,高度重視感情的作用,盡量做到“濃淡”適度,有時對孩子輕輕的一個微笑,也會起到許多讚美之詞難以起到的作用。並且,爸爸媽媽應盡量少在外人麵前誇獎自己的孩子,因為小孩子的自我評價能力還很差,看到那麼多大人肯定自己,會產生錯誤的認識,認為自己真的有多麼優秀,從而產生自負情緒。
4.獎勵孩子時要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
其實,一般情況,孩子隻要能得到口頭讚楊,心理上就會得到滿足,過多的物質獎勵,有時會強化孩子產生沾沾自喜、自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於不思進取的心態。所以爸爸媽媽要注意,不能給孩子過多的物質獎勵,讓他們明白好條件是爸爸媽媽創造的,他其實和其他同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爸爸媽媽要觀察孩子的心態和行為表現,發現不良苗頭,及時教育,消除其驕傲自大的不良心態。5.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孩子效仿最直接的榜樣,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示範作用是巨大的。爸爸媽媽應該成為孩子高尚人格的榜樣,要謙虛友善,不要在孩子麵前表現出自負情緒,以免孩子受到不良影響。
6.爸爸媽媽要改變自己的教育觀
孩子身上的缺點多半是由於成人教育方式不當所引起的,無論是孩子的自理能力差,還是孩子的意誌軟弱、自負心理嚴重,多半是家長過分溺愛孩子、保護孩子所導致的。所以,我們建議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理智地愛孩子,科學地愛孩子。
7.讓孩子多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
讓孩子多一些接觸社會的機會。當他們看到外麵紛繁複雜的世界,接觸到比自己更優秀、更具專長的人,認識到強中還有強中手,就不會為自己的一點點小成績而自負了。因此,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外麵精彩的世界,而不要坐並觀天,夜郎自大。
什麼是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種負麵情緒,是一種難以公開的陰暗心理,是指自己的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被他人超越,或彼此距離縮短時所產生的一種由羞愧、憤怒、怨恨等組成的多種情緒體驗。它帶有明顯的敵意,甚至會產生攻擊詆毀他人的行為,不但危害他人,給人際關係造成極大的障礙,最終還會摧毀自身。地位相似、年齡相仿、經曆相近的人之間容易發生嫉妒。在日常工作和社會交往中,嫉妒心理常發生在一些與自己旗鼓相當、能夠形成競爭的人身上。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科說:“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的人不會有絲毫同情心,嫉妒者愛己勝於愛人。”嫉妒心強的人大都會出現一些身體上的病症,如胃病、頭痛、食欲不好、情緒低落;行動上不能自製,往往背後中傷人等。嫉妒源於病態競爭,與個體的性格、文化背景、閱曆、世界觀關係密切。
1.自我封閉、自卑、以自我為中心等性格缺陷者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2.特定的文化背景影響;
3.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總認為自己強於任何人,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也是無必要的;
4.角色定位錯誤,不能自得其所、自得其樂;
5.胸無大誌,無所事事,專門去挑別人的刺;
6.自我實現受阻時,容易產生嫉妒心理。
如何避免嫉妒
嫉妒來自自我與別人的比較,如果沒有比較就沒有嫉妒。所以皇帝通常是不被人嫉妒的,除非對方也是皇帝。一個有崇高美德的人,他的美德愈多,別人對他的嫉妒將愈少。因為他的幸福來自他的苦功,是他應得的。
所以出身於微賤的人一旦升騰必會受人嫉妒。直到人們習慣了他的這種新地位為止。而富家的一個公子也將招人嫉妒。因為他並沒有付出血汗,卻能坐享其成。
反之,世襲貴胄的稱號卻不容易被嫉妒。因為他們優越的譜係已被世人所承認。同樣,一個循序漸進地高升的人,也不會招來嫉妒。因為這種人的提升被看作是自然的。
那種在飽經艱難之後才獲得的幸福是不太招人嫉妒的。因為人們看到這種幸福是如此地來之不易,以致甚至產生了同情——而同情心總是醫治嫉妒的一味良藥。所以老謀深算的政治家,當他們處於高高在上的地位時,總是在向人訴苦,吟唱著一首“正在活受罪”的詠歎調。其實他們未必真的如此受苦,這隻是鈍化別人嫉妒鋒芒的一種策略。但是,隻有當這種人的負擔不是自己招攬上身時,這種訴苦才會真被人同情。否則,沒有比一個出於往上爬的野心,而四外招攬事做的人更招人嫉妒的了。
此外,對於一個大人物來說,如果他能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來保護他的下屬們的利益,那麼這也等於是築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應當注意的是,那種驕傲自大的人物是最易招來嫉妒的。這種人總想在一切方麵來顯示自己的優越:或者大肆炫耀,或者力圖壓倒一切競爭者。其實真正的聰明人倒寧可給人類的嫉妒心留下點餘地,有意讓別人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占自己的上風。
然而另一方麵也要看到,對於享有某種優越地位的人來說,與其狡詐地掩飾。莫如坦率誠懇地放開(隻是千萬不要表現出驕矜與浮誇),這樣招來的嫉妒會小一些;因為對於前一種人,似乎更顯示出他是沒有價值因而不配享受那種幸福的,他們的作假簡直就是在教唆別人來嫉妒自己了。
讓我們歸納一下已經說過的吧。我們在開始時說過,嫉妒有點接近於巫術,是蠱惑人心的。那麼要防止嫉妒,也就不妨采用點巫術,就是把那容易招來嫉妒的妖氣轉嫁到別人身上。正是由於懂得這一點,所以有許多明智的大人物,凡有拋頭露麵出風頭的事情。都推出別人作為替身去登台表演,而自己則寧願躲在幕後。這樣一來,群眾的嫉妒就落在別人身上了。事實上,願意分演這種替人出風頭角色的傻瓜天生是不會少的。
嫉妒會讓你心理陰暗
嫉妒往往有強烈的排他性,嫉妒心理出現以後,很快地就會導致嫉妒行為的產生,例如中傷別人、怨恨別人。而更強烈的嫉妒心理還有報複性,它把嫉妒對象作為發泄的目標,使其蒙受巨大的精神或肉體的損傷。嫉妒心理出現以後,如果不能直接通過某種嫉妒行為達到目的,就可能會轉而等著看嫉妒對象的“好事”,稍有一點挫折或失敗出現在嫉妒對象身上時,他們便幸災樂禍,鼓倒掌、喝倒彩,以此挖苦對方,滿足日益膨脹的嫉妒心理需要。如果嫉妒對象遭受到比較大的挫折,他們更是樂不可支,不給予半點同情和安慰。
實際上,嫉妒心理及相應的嫉妒行為除了暫時地平衡他們的心理之外,毫無可取之處。一方麵,身受其害的嫉妒對象會遠離這個“作惡多端”的嫉妒者,旁觀者也會對嫉妒者的小人行徑不滿。嫉妒者以前建立的一些人際關係也可能由此變得緊張起來。另一方麵,嫉妒者並不是一個勝利者,他們自己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痛苦,在以後的交往活動中也會裹足不前,不敢與那些條件比自己優越的人交往。
聽一聽智者的箴言,讓我們再次認識嫉妒之害。
英國作家薩克雷說:“一個人妒火中燒的時候,事實上就是個瘋子,不能把他的一舉一動當真。”
亞當契斯說:“不要讓嫉妒的蛇鑽進你的心裏,這條蛇會腐蝕人的頭腦,毀壞人的心靈。”
羅素說:“善妒的人,不但從自己所有的東西中拿掉快樂,還從他人所有的東西中拿走痛苦。”
雪萊說:“嫉妒的眼睛易受欺騙。”
培根說:“嫉妒會使人得到短暫的快感,也能使不幸更辛酸。”
海涅說:“失寵和嫉妒曾使天使墮落。”
巴魯克說:“不要嫉妒。最好的辦法是假定別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甚至做得更好。”
記住,一旦你有了嫉妒,也就是承認自己不如別人。你要超越別人,首先你得超越自身。堅信別人的優秀並不妨礙自己的前進,相反,它可能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動力。
既然嫉妒如毒素,就要轉移它。你要明白,嫉妒實質上是在不知不覺中頌揚了自我。孤傲和自以為是,是進取心的大敵。一滴水成不了海洋,一棵樹成不了森林。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少不了合作,而嫉妒卻總是會拆散所有的合作。因而,要克服嫉妒,你就要時刻提醒自己:隻有你自己,將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