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不要讓自卑成為一種習慣(2 / 3)

美國經營心理學家歐廉·尤裏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靜氣的三項法則:“首先降低聲音,繼而放慢語速,最後胸部挺直。”

2.學會傾聽

先傾聽別人的,讓別人把話說完,要盡量做到虛心誠懇,通情達理。靠爭吵絕對難以贏得人心,立竿見影的辦法是彼此交心。憤怒情緒發生的特點在於短暫。“氣頭”過後,矛盾就較易解決。

3.學會理性

當衝突發生時,在內心估計一個後果,想一下自己的責任,將自己升華。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智、豁達氣度的人,就一定能控製住自己,緩解緊張的氣氛。

4.轉移視線

在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看書,或者參加一些體育運動來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做有氧運動。

讓孩子遠離虛榮

虛榮是一種膚淺,賣弄是一種無知!趙昆相當聰穎、活潑,常常獲得長輩的誇獎,她也一直以自己為榮,兒時的趙昆就養成了虛榮、好賣弄的習慣。

隻要有機會,她就會爭搶著去炫耀、去賣弄。

直到有一次,當她聽錄音時,突然聽到其中一個尖銳而突出的聲音,簡直是在狼嚎。聽了幾遍後她才發現,那是自己的聲音!趙昆開始反思自己,她想:“從小到大,我一直沒有掙脫過對虛榮的追逐,當別人誇獎自己就沾沾自喜,可什麼時候站下來審視一下自己呢?”

她終於明白了,一切的不快樂、不滿足,皆因自己的虛榮而起。一個人能摒棄虛榮心,就是擁有平常心的開始。直至趙昆成了名副其實的名人,她始終也沒有忘記這句話。她說:“正是這句話,讓我為自己的心找到了一個正確的方向!”生活中的自我太多,有機會就迫不及待地想跳出來,其實都是賣弄。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記住吧:隨時要摒棄虛榮,因為虛榮是一種膚淺;不可賣弄,因為賣弄是一種無知!

你要寬容,記住人是從錯誤中成長的。忠告犯錯誤的人如何糾正錯誤,而不要糾纏於過失上。要意識到有些錯誤是不能控製的,要聆聽他們的自辯,要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以導師的姿態出現。

如果總是標榜自己,總是對他人擺出一副導師的派頭來,那就未免過分了。更有甚者,為了表現自己的“為師之道”,常常會尋找他人的“失誤”,並且利用他人的“失誤”來表現自己的“師道”,拿他人的失誤做文章,甚至不惜誇大這種失誤的成分或後果,這就難免有些嘩眾取寵了。因而應該明白,你的那些自得的為師之道,也許會成為他人嘲笑的話柄,也許會成為他人討厭你的原因。如果你不加收斂,將會導致你從此越來越孤單,人們對你的話會不屑一顧,即使你在某些方麵真的比他們懂得的多,他們也會對你的批評不屑一顧,因為在他們的心理上,已經對你產生了反感。

所以你要警惕了,“師”並不是輕易可以稱得上的,如果你是一個智者,最好還是少稱自己“師”為好。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學生,人們不僅不會討厭你,而且還會親近你。可是如果你仍要把自己當成一個老師,以一副老師的姿態出現在人們的麵前,那麼你最終有可能成為一個“孤家寡人”。伊索在他的一則寓言中說得很妙:“蒼蠅坐在戰車的輪軸上說道,我揚起了多少塵土啊!”

世上確實有很多自負的人,無論做什麼事情,無論這些事情是自動進行的還是因其他因素推動的,隻要自己在其中扯得上哪怕有那麼一點微不足道的關係,他們就以為這些事情完全倚仗著他們的力量。

好炫耀的人一定好傾軋,因為一切誇耀都要依靠比較。這種人也必然很偏激,因為如此才能支持自己的各種誇耀。他們又不能守秘密,所以沒什麼實際用處。他們正如法國的一句話所說:“聲音很大,結果很小。”

然而,在政事中這種品性確有其用。每逢人們需要造成一種大才大德的名聲的時候,這些人就是很好的吹鼓手。還有,對有關雙方交差撒謊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例如,一個人在兩個君王之間交涉,想讓他們聯合起來向第三方開戰,他就對雙方都言過其實地誇張對方的兵力;又如,有時候在兩個私人間交涉的人,對雙方都誇張自己在對方心目中的地位,以提高自己在雙方心中的聲望。在諸如此類的事情中,往往會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而意見能導致實質性的變化。

在將帥與軍人之中。虛榮心乃是一種不可缺的東西。因為如同鐵塊磨礪了鐵塊一樣,人們的勇氣是靠著榮耀而互相磨礪的。在依賴於明確的命令和冒險的大事業中,加入一些天性好榮耀的人可以給事業注入活力,而那些天性厚重冷靜的人則類似壓艙物而不類似風帆。

在學問、名聲方麵,若沒有一些誇耀的羽毛,這種名聲的飛騰是很慢的。“寫《虛榮之輕視》一書的人也不反對自己的名字出現於題頁上”。蘇格拉底、亞裏士多德、蓋倫都是富於誇耀的人。虛榮心的確有助於一個人名垂青史,德行之所以還得到了間接的報酬,那是不能不歸功於人性的。

這種虛榮心就如同天花板上的油漆一樣,它使得天花板不僅光亮照人而且持久耐用。但是說了這麼久,我用“虛榮”這個字眼的時候,卻並不是指穆西阿努斯“他能老練地修飾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因為這種性質並非是出自虛榮心,而是出自天生的寬仁和謹慎的,並且這些性質在有些人那裏不但漂亮而且優雅,道歉、退讓與謙虛,隻要控製得當,都不過是誇耀之術。在這些誇耀之術中,沒有比小普林尼所說的那一種更好了。那就是在你自己所長的某方麵,如果別人也有一點長處,應當不惜地多多稱讚那個人。他說得很機智:“在讚揚別人的時候你其實是在替自己做好事。因為你讚揚的那人在那一方麵若不是比你強就是不如你。如果他不如你,那麼他既然值得讚揚,你更加值得讚揚;如果他勝過你,假如他不值得讚揚,你就更不值得讚揚了。”

好炫耀的人是明哲之士所輕視的,愚蠢之人所豔羨的,諂媚之徒所奉承的,同時也是他們自己所誇耀的言語的奴隸。

虛榮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害怕受到傷害用來偽裝自己的外表。多少人,曾經在過度虛榮之下窒息了自由,壓抑了人性,更常常失去做人應該呈現的狀態。

每個人都有虛榮心,虛榮不可避免,甚至還有益處。“它不僅能使物體顯得華麗而且能保護物體本身”,但是過度的虛榮應該堅決拒絕。虛榮很容易變成負麵品質的心理,隻要控製在適當的範圍內,那麼人生就可以是健康的人生,是精彩的人生。

讓孩子拒絕盲從,學會選擇

很多沒有主見的孩子一遇到問題就會把事情交給家長去解決,或者幹脆就用“隨便”來回答,不願也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去處理。很多父母為此絞盡腦汁,卻依舊沒有好的解決方法。在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普羅克魯斯特斯之床”的故事。臭名昭著的妖怪普羅克魯斯特斯利用他的床殺死過往的旅客。最初他看起來是個和善的主人,他將所有路經這裏的人請到家裏,放鬆一下疲憊的身體。但當客人入睡後,普羅克魯斯特斯就開始折磨他們。他要求客人的身材必須符合床的大小,如果客人的腿或腳搭在床沿上,他就將其砍掉;如果客人太矮,他就將客人拉長,直至將客人折磨死。

父母們都深信“無論誰隻要努力就能將事情做好”。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孩子即使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還有一些孩子天生個性就很倔強。有些父母沒有自己的主張,而是盲目照搬所謂的理論,一不留神就將自己心愛的孩子置於自己設計的“普羅克魯斯特斯之床”上了。

盲從是沒有主見,隨大流,或輕信別人而忘記自己的目標。這種意誌不良傾向,主要表現為無獨立自主意識、無自己的目標,凡事自己不願多動腦,別人怎樣我也怎樣,這樣做的結果是造就了平庸。21世紀,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平庸就意味著被淘汰。人生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孩子缺乏主見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麵:

第一,孩子喜歡模仿,容易盲從。

第二,家長和教師本來就是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再加上有些家長習慣於替孩子設想一切,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唯命是從,不敢於甚至不敢想違背家長或教師意願的事情。

第三,有些家長因為工作忙,和孩子之間缺乏溝通,不理解孩子,往往造成孩子的畏懼心理,不敢說、不敢做想做的事情。

如何克服盲從?

第一,要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要讓孩子有自己獨立的意誌。隻有凡事都經過孩子的獨立思考,能根據自己的實際製定自己的目標。堅持自己的原則,才能逐漸克服盲從。

第二,要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了才能遇事胸有成竹,防止盲從。那麼,怎樣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分析能力呢?首先,要經常主動爭取獨立思考的機會。如果老是由家長、老師代替你們思考,而自己懶得去思考,那麼,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是十分困難的。隻有讓孩子自己去獨立思考,才能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還有,在思考時要注意靈活性,不能被老的框框所束縛。加強頭腦的靈活性是進行獨立思考的重要條件。

第三,提高孩子的自信和勇氣。盲從有時是因為孩子對自己不自信或沒有勇氣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目標,如果孩子的膽子大了,自信了,就不屈從或不盲從別人了。

這種心態的出現,會使父母感到孩子已經開始長大。因此當孩子出現這樣的表現時。父母首先應當感到高興。這時,如果父母鼓勵他自己作決定,孩子就會慢慢地體會到“權利”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運用權利的能力,如利用提問題的方式規避睡覺。久而久之,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肯定。

倘若此時父母依舊對他的生活、意見進行幹涉,那麼他的自主能力就會逐漸減退,從而變得唯唯諾諾。

孩子缺乏自主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父母一味包辦,不給孩子做主的權利和空間

父母這樣做的原因,通常是出於“好心”,總是唯恐委屈了孩子,於是就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地幹涉孩子的事情。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變得沒有主見。並且,小孩子又沒有獨立做事的經驗,一旦遇事讓他拿主意時,難免不知所措,無從下手。

2.父母對孩子的行為總想“挑刺兒”

如今的爸爸媽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對孩子往往期望過高,總是不滿意孩子的表現,讚許少,批評多。有的爸爸媽媽還讓孩子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又不幫助他。結果,孩子就會產生越來越深的挫敗感,失去自信,他們害怕做錯事情後被家長批評,卻又不知怎樣才能做好,因而變得優柔寡斷,無法做主。

因此,孩子沒有自主能力,關鍵就在於父母的“不放手”和“一刀切”。學齡前的孩子心理發展極快,作為家長,如果不能體察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注意尊重他們的自主要求,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為孩子規定一個學習和生活的模式,孩子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強,並最終逐漸喪失自主能力。

這個時候,父母不妨采取以下幾點對策,讓孩子逐漸擺脫自身的“沒主見”習慣。

1.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當孩子逐漸長大時,父母可以給孩子適當的決策權,逐步讓他自己拿主意。比如,孩子晚上不肯上床睡覺時,父母可以對他說:“寶寶,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為你明天7點要起床,所以,你自己會在9點前上床睡覺,我相信你會自己注意時間。”

當然,由於孩子對許多事情的認識並不全麵,所以,父母在支持孩子自己做主的同時,也要給予適度的限製與提醒。比如,父母可以如此問他:“你想要先聽故事呢,還是先換上睡衣?”這樣的提問,不僅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確享有主導權,更加能夠保障他的生活不會混亂。

2.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過程

對於家裏的大事、小事,父母都可以鼓勵孩子參與決策過程,告訴孩子他是“小大人”,他的意見對於家庭很重要。這樣既可培養孩子的思考決策能力,又可密切親子關係。

3.讓孩子參與同齡人集體討論

要想讓孩子提高自主能力,可以讓他參與到同齡人的活動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學習、遊戲,或者進行集體討論。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其他孩子的表現,也能夠幫助他做出更加正確的決策,當然,對於孩子和同齡人在幼兒園裏發生的事情,父母也不能不聞不問,一定要時常詢問,同時對孩子的一些小決策給予指導。幫助他分析這個小決策的優劣,讓他知道有些問題需要認真的思考之後才能夠做決定,逐步地幫助孩子提高自主決策能力。

4.讓孩子信守承諾

讓孩子自己做決策,還要提醒他學會信守承諾,這樣才能達到鍛煉孩子的目的。比如說,孩子選擇了晚上8:45上床睡覺,但時間到了,他仍不肯上床。這時,父母要嚴格地要求他:“寶寶,因為你今天答應的事情沒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沒有選擇,一定要在8:30上床。”

到了第二天晚上,孩子的父母必須照著昨天的說法做。即使出現了一些臨時狀況。比如剛好爺爺和奶奶來了,也要提醒他:“因為昨天你說話不算數,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來一個禮拜,你每天都要在8:30上床睡覺。”

如果父母堅持這樣做,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還能培養他的誠信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