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勿搶孩子的“話頭”
當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時,父母不要從大人的角度來衡量和評價。不少家長在聽孩子講話時,有時會覺得孩子的語句、用詞不夠成熟,總喜歡搶過孩子的“話頭”,打斷孩子的發言。這樣做無疑是剝奪了孩子說話的機會,同時也會讓孩子對自己今後的表達失去信心。
所以,如果孩子準備表達自己的意見,父母首先要學會聆聽。即使他詞不達意,父母也應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把意思完整地表達出來,而不能搶做孩子的“代言人”。
6.不要批評孩子的意見
由於年齡的原因,孩子在表達意見時,難免會產生一些錯誤。但是無論這意見多麼幼稚和錯誤,父母也不要給予批評、指責等負麵評價。如果孩子總遭受這種挫敗,久而久之,他就會不願再提出自己的意見,並終止此種嚐試。
父母應當明白:誰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犯錯?犯錯是孩子的權利,也是孩子成長中必要的環節。要允許孩子犯錯,積極引導他吸取經驗,鼓勵他下一次做得更好。
怎樣讓孩子做一個自主選擇的人
一、讓孩子自己選擇
蔡誌忠是名滿世界的台灣漫畫家,他的《自然的簫聲——莊子說》等漫畫集開創了中國古籍漫畫的先河,他的諸多作品擁有數以百萬計的讀者,他創辦的遠東卡通公司在卡通界享有盛譽。蔡誌忠的作品以其富含哲理和獨具一格而受到廣大讀者包括中小學生讀者的歡迎。蔡誌忠在成功的路上凝聚著父母的心血。
蔡誌忠的父親是一位民間書法家。他的書法在當地赫赫有名,鋼筆字蒼勁有力,毛筆字行雲流水,逢年過節,來求字的人絡繹不絕。按一般農村人的觀念,父親能寫一手好字,子女不跟著學點實在可惜,但蔡家孩子包括蔡誌忠似乎對書法一點也不感興趣,父親也沒有逼子女學書法。父親甚至還常對蔡誌忠談起,能寫一手好字並不能證明自己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蔡誌忠小的時候,父親從未與他認真談過有關誌向的問題,更說不上指導蔡誌忠立什麼遠大誌向了。蔡誌忠從小就喜歡看漫畫書,總是想方設法地攢錢買書。那時候,蔡誌忠向父親要點零錢感到很為難,心裏怕呀!他常小聲對父親說:“阿爸,給一毛零花錢吧!”但父親常常給他兩毛錢。
在蔡誌忠父親看來,孩子應該有點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隻要不亂花就行。蔡誌忠童年時,向父親要零花錢,總“隻要”一毛錢,但父親總會多給。父親對蔡誌忠的慈愛之情溢於言表。
在蔡誌忠成長過程中,父親總是把主動權讓給孩子,父親相信孩子的選擇是對的,鼓勵他走自己的路。
蔡誌忠小學畢業後,成了全校唯一考上第一誌願——彰化中學的學生。這下可把父親給樂壞了,他似乎比蔡誌忠還興奮。父親特地給兒子買了一個大書包,在上麵用毛筆欣然寫下“彰化中學”四個字——這恐怕是蔡誌忠的父親一生中難得的得意之作了。
父親明白蔡誌忠的成績來之不易,他也相信兒子會在往後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
蔡誌忠剛上彰化中學時,正趕上學校改建,每天隻上半天課。這下可好,蔡誌忠像脫韁的野馬,奔向多姿多彩的漫畫園地,在漫畫世界裏自由自在地遨遊。他一有空就直撲漫畫書店,一看就是大半天。回到家裏,不是看漫畫,就是自己畫漫畫,甚至在學校裏,竟邊上課邊畫漫畫。由於精力未用在學習上,結果學習成績嚴重下降,出現了幾門功課不及格,蔡誌忠遭到了留級的懲罰。這應該是蔡誌忠遭受的第一次大挫折了。父親當然十分失望了,免不了責罵他幾句。但是蔡誌忠的父親並沒有終日緊盯著兒子,逼迫蔡誌忠必須專心讀書。父親也明白誌忠不是沒有資質,隻是對漫畫太癡迷,妨礙了他的學業。
按常理來說,作為父母,這時候一定會把兒子的漫畫書全部沒收,並禁止其畫漫畫。但蔡誌忠的父親沒有采取這種強權的方式,而是在生氣之餘采用靜觀的態度,他隻是希望兒子在學業上稍微多用點功罷了。留級後,蔡誌忠曾決心拿出小學讀書時的拚勁來。但是漫畫就像一塊多彩的磁石牢牢吸引住他,從漫畫中得到樂趣,掩蓋了作業好壞的困擾。
小學時他常照漫畫書格式鋪陳故事,裝訂成冊,在小朋友中間傳閱。上了中學,蔡誌忠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也嚐試自編腳本,畫成作品,投到台北出版社,獲得采用的概率竟很高。就在知道要留級的那年暑假,台北一家漫畫出版社寫信給蔡誌忠,邀請他去給他們畫漫畫。當時對蔡誌忠而言,在漫畫與學業間做抉擇並不痛苦,因為漫畫簡直就是他的生命。但父親……是否會答應他放棄學業呢?蔡誌忠心裏沒底。
那天晚上,蔡誌忠的父親像平常一樣,坐在藤椅上看報。蔡誌忠忐忑不安地走到父親身後,輕聲說:“爸,我明天要到台北去畫漫畫。”父親沒有回頭,邊看報邊問蔡誌忠:“有工作了嗎?”“有了!”“那就去吧!”父親說完,繼續看他的報紙,蔡誌忠也沒走到他的麵前多說什麼,而是默默地走開了。或許,蔡誌忠和他父親都未曾想到,這短短的十來秒鍾的對話,竟決定了蔡誌忠一生的漫畫之路。
蔡誌忠成名以後,世界著名的《時代周刊》采訪蔡誌忠一家,記者問80高齡的蔡誌忠父親:“24年前,你怎麼放心兒子棄學離家到台北畫畫呢?”他回答:對兒子的行為其實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興趣和天分,“所以,我給他自由”。
蔡誌忠一直記得父親是怎樣對待他的。所以,對他的女兒也是這樣——讓孩子自主做決定。
在蔡誌忠的這種教育方式下,女兒從小就非常有主見,她知道凡事不依賴父母。她很小就自己到挺遠的西門町去買拚圖,在家裏可以畫自己想畫的任何東西。到了15歲那年,竟能獨自一人環遊歐、亞、美洲的10多個國家和地區,盡管有些國家語言不通,但她還是順利地去了所有想去的地方。
有人問蔡誌忠怎麼這麼放心讓孩子去那麼遠,他淡淡地說:“我也是15歲時,父親就放我到台北工作了。”
“我讓他自由。”這是蔡誌忠父親的“家教之道”,蔡誌忠一生得益於此。所以,他對女兒也像父親對他一樣去做,在家教領域留下了一段佳話。
蔡誌忠的父母和蔡誌忠在教育子女上無疑是成功的,他們成功的經驗就是給孩子最希望的東西——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孩子自己選擇。這正是今天不少父母忽視或很難做到的地方。那麼,父母怎樣才能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呢?
相信孩子有能力處理好自己的事。自信心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十分重要的。若孩子從小就未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將對他們今後的成長極為不利。父母表現在孩子身上的信任感對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十分有效。不少父母對孩子照顧得十分周到,事實上會“培養”出孩子的依賴感。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希望父母信任他們,凡事多讓自己去嚐試。經常對孩子說:“你能行!”“你是最好的!”“沒有什麼事能難住你!”這些話可以激勵孩子。
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孩子以自由發展的空間。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們不能把這種心態和自己幼年的種種缺憾,疊成許多包袱壓在孩子稚嫩的肩上。而應該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潛質。在父母們的計劃、安排中,孩子很容易失去獨立自主的精神,原本多姿多彩的童年也將變得沉悶灰暗。
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設立目標。應該承認,孩子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因而,每個孩子成功的目標也不應該是相同的。不要看到鄰居家的孩子考試拿了第一,也要自己的孩子考第一。
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在孩子的學習中,最強大的動力就來自孩子自身的學習動機,如果孩子自己有著強烈的學習動機,那麼他的自覺性、刻苦努力的程度都會很顯著地表現出來。而對於學習動機缺乏的孩子,父母更應該注意激發。
二、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
比爾·蓋茨是美國西雅圖市人。中學畢業後進入哈佛大學,一年後輟學,開始從事令他癡迷的計算機事業。1975年正式創辦微軟公司,28歲成為全球電腦大王,曾被評為1998年度世界首富。
比爾·蓋茨的外祖母對他產生過重要影響。外祖母在中學時代曾是校女子籃球隊的主力前鋒和班上的畢業生代表。她博學多才,思維敏捷,酷愛益智遊戲,在她的眼裏,玩遊戲不是無意義的消遣而是技能和智力的鍛煉。
外祖母很喜歡和比爾·蓋茨玩智力遊戲,包括下跳棋、玩籌碼、打橋牌等。玩遊戲時,外祖母總愛對比爾·蓋茨說:“使勁想!使勁想!”她也常常為比爾·蓋茨下一步好棋、打一張好牌而拍手叫好。這些遊戲大大地激發了比爾·蓋茨愛思考的潛能。外祖母還常常給比爾·蓋茨讀書、講故事,比爾·蓋茨從中受益匪淺。在外祖母的幫助與指導下,比爾·蓋茨的閱讀興趣日益濃厚和廣泛。
比爾·蓋茨十分喜歡參加他家附近的一家圖書館舉行的夏季閱讀比賽,他總能得男孩中的第一名,偶爾還會奪得總冠軍。他年僅9歲的時候,已經讀完了《百科全書》,11歲的時候,就因背誦《馬太福音》中冗長而晦澀的《登山寶訓》全文而獲獎。
外祖母早已意識到比爾·蓋茨在思維與記憶方麵超乎常人的潛能,她總是利用各種機會去激活他這方麵的潛能。當祖孫倆一起在公園散步時,外祖母常會與比爾·蓋茨交流棋藝或看了某篇佳作的體會,培養他的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正是在這種磨煉中,比爾·蓋茨一天天成長起來。
比爾·蓋茨的父母也十分關注兒子的成長。他的父親是律師,母親是教師,他們都是西雅圖市頗有名氣的人物。比爾·蓋茨的父母在工作之餘總是盡可能與孩子們待在一起,一家人不斷地做各種遊戲,從棋類到拚圖比賽,幾乎所有的益智遊戲都玩遍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家庭環境已越來越無法滿足比爾·蓋茨的進一步發展了。於是,父母開始把目光投向社會,尋找能激活兒子潛能的更廣闊的舞台。讀小學六年級時,比爾·蓋茨在父母的幫助下參加了西雅圖的當代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裏,聚集了許多聰明的孩子,他們常討論時事、書籍和其他問題。在這些活動中,比爾·蓋茨常以獨到而深刻的見解博得大家的喝彩。另外家裏人還支持比爾·蓋茨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
比爾·蓋茨小學畢業後,父母在他是該讀私立中學還是讀公立中學的問題上進行了認真分析。由於比爾·蓋茨在小學時就是一名不太“安分”的學生,父母希望兒子在新環境中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上有紀律約束。當時,西雅圖有所私立中學,名叫湖濱中學,該校環境優美、師資力量雄厚、紀律嚴明,這所學校比較符合比爾·蓋茨父母的要求。
比爾·蓋茨開始不願意去,他認為湖濱中學的校規校紀太嚴格,對人約束過多,但當他聽了父母對湖濱中學優越的學習條件的分析後,還是同意了。
在湖濱中學,比爾·蓋茨雖未改掉那些所謂的“壞毛病”,但他的數學天分得到了進一步發揮。也正是在那兒,他迷上了令他傾注畢生精力的計算機。比爾·蓋茨常按自己的興趣來對待學習,凡是他喜歡的課程,他就狠下工夫,學得非常出色,反之,就一般性地對付。
父母每次看了比爾·蓋茨的成績單後,盡管他們知道兒子的某些課程還可以學得更好些,但他們從不責備兒子。因為他們知道,兒子不是不用功,隻是不願在不喜歡的東西上浪費時間罷了,他把自己的才智和心血都用在了刀刃上——他喜歡的數學與計算機上。
比爾·蓋茨中學畢業時,很想到哈佛大學讀書,這也正是父母的最大心願,因為他們清楚,隻有哈佛這樣的世界一流大學才能使兒子受到最好、最全麵的教育,他的天賦才能被充分激活。但是在專業選擇上,父親與兒子卻發生了分歧。比爾·蓋茨的父親在美國律師界的聲望很高,他十分希望兒子能繼承父業,但比爾·蓋茨卻對學法律當律師不感興趣,他最感興趣的是數學和計算機。
所幸父母是很開明的,當他們發現兒子對當律師毫無興趣後,意識到若強迫他學法律,隻會扼殺他在計算機方麵的特殊天賦,對他的發展極其不利。因此,父母放棄了原來的想法,決定讓兒子在大學裏自由發展。不料一年後,他們遇上了更加棘手的難題,原來比爾·蓋茨要離開哈佛,與別人一起創辦計算機公司。
比爾·蓋茨的這次選擇,改變了他的一生,奠定了他的計算機事業的基礎。比爾·蓋茨是當之無愧的電腦英雄,他創造了人類創業史上的一個神話。比爾·蓋茨的成功是個人天賦與家庭教育共同作用的結果。
比爾·蓋茨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外祖母循循善誘的啟蒙式教育和父母不辭辛苦地尋找適合他天賦發展的社團和學校,為比爾·蓋茨天賦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它能順利地生根、開花乃至結果。僅僅發現孩子的天賦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善於保護和培養。
那麼,父母怎樣尊重孩子的選擇呢?
支持孩子的選擇。如果孩子決定了的事,父母可以提一些參考意見,但不要強求,要尊重孩子的選擇。
讓一切順其自然。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身負重任,既要收得攏,又要放得開。這是個高難度的動作。也就是說,該提醒時提醒,該自由時給予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