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勿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2 / 3)

孩子學會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不僅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能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會性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小紅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平時成績十分優異,也不偏科,學習也很認真,但自從一次模擬考試成績不理想後,他就感到壓力特別大,對什麼事都沒有興趣和信心。以後的幾次考試也是一次不如一次,老師和父母都說他沒有發揮出正常水平,讓他不要緊張,不要有太大的壓力,可他就是做不到,越是離考試近,就越緊張。

孩子與成人一樣都有情緒變化,如憤怒、哀傷、失望、害怕等。這些不良情緒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通過外界或內在因素調節過來的。

但是,有的孩子在產生消極情緒時,老是鬱積於心,耿耿於懷,放不開,丟不下。結果,隻能使這種消極情感不斷蔓延且日益加重。過度焦慮使孩子過於敏感、多慮、急躁、缺乏自信心,遇到壓力時常常表現出過分的緊張,處理陌生棘手事情時,也容易出現焦慮和惶恐;他們雖然學習認真,但總擔心成績不好。

孩子的消極情緒如不能及時地調節,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還會給個人和社會帶來不良的後果。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兩隻猴子關在同一個籠子裏,但其中一隻被捆著,不能自由的活動,另一隻可以在籠子裏活動。研究人員每隔20秒鍾對猴子進行一次電擊,在放電前5秒鍾籠子裏的紅燈就會亮起來。籠子裏還有一個開關可以打開籠門。可以自由活動的猴子發現了這個開關,每當紅燈亮時,它就會按動開關逃出籠子,隻剩下被捆著不能動的猴子。實驗一直不間斷地進行著,有一隻猴子會先死去……

看了這個實驗,大家一定會認為是籠子裏不能動的猴子會死去,但結果卻恰恰相反,實驗的結果是能夠活動的猴子先死去了。原因很簡單,能活動的猴子為了逃避電擊,需要時刻注意紅燈的閃動,紅燈一亮,就趕快打開開關,向外逃竄。它時刻處於緊張、焦慮、恐懼中,而猴子是不懂得調節情緒的,最後隻能在不良情緒的影響下死去。

據相關資料記載:每年僅在我國因為各種原因而自殺的學生人數高達十幾萬人,自殺的原因多是精神痛苦所致。有的孩子怕升不了學,精神壓力大;有的是怕考不好,別人笑話;有的是和同學、老師、父母發生這樣那樣的矛盾,走向輕生。孩子長期處在不良情緒下,導致抑鬱孤獨、嫉妒猜疑、喜怒無常、過度焦慮等不健康的心理,不良的情緒會使人自卑,該取得的好成績,卻未能取得;會使孩子產生嫉妒,與好朋友翻臉;過度的緊張會使孩子在比賽或考試中發揮失常。因此,心理壓力,已逐漸成為危害孩子健康成長的“頭號殺手”!

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長期、甚至終身的。兒童專家指出:決定一個人以後生活中能否成功、是否快樂的因素不是智力,而是他的情緒調節能力。21世紀,是一個風雲變幻的世紀,是一個需要用實力去競爭的世紀,隻有擁有足夠的實力,才能站穩腳跟,才能成為命運的主宰者。自我調節情緒讓孩子學會麵對生活中的一切,是走向成功的基礎。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給孩子自信心

父母要擺正自己的態度,讓孩子正確的認識自己。當孩子對自己有了較為客觀、正確的認識並了解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接受自己的地位與現狀,這樣,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響時,孩子能根據對自己的認知,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並進行自我調節、自我激勵,保持心理狀態的穩定性。

無論孩子的表現如何,家長都不能對孩子失去信心,因為家長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孩子的自我概念積極與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父母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如果家長首先選擇放棄了孩子、看扁了孩子,認為孩子這輩子沒戲了,無可救藥了,那麼孩子極有可能受此影響形成自我消極,他也會在心裏看扁自己,覺得自己這輩子的確沒戲了,不可救藥了,不但自信心喪失殆盡,而且還容易使他們產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念頭。

父母對孩子的信心,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重要支柱。當家長對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時,孩子也會信心倍增,因此,他們有可能會有更大的進步。特別是孩子在表現最差的時候,最缺少的就是信心,父母如果沒有了信心,孩子就更沒有信心了。所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他們能健康成長,就需要家長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時刻對孩子充滿信心,並相信他們是優秀的!給孩子發泄的空間

有的情緒,如悲傷、憤怒,對身心健康是極為不利的。當這些情緒產生時,找一個合適的場合,利用適當的途徑將它徹底地宣泄出去。麵對孩子的情緒,父母不要壓抑和克製,因為並非隻有喜、怒、哀、樂才是正常的反應,要讓孩子有機會流露出他們的各種感情。

發脾氣是孩子表達並進而感覺消極情緒的方式。最終,他們將學會感受消極情緒,而無須把消極情緒表達出來或將其付諸行動。長期壓抑的情感發泄,會使孩子思維活動受到限製,從而無法使孩子有效地學會調整自己的情感。

在給孩子盡情釋放消極情緒的同時,還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消極心理,無疑是最佳的宣泄、調整情緒的方法。特別是對性格內向的孩子,更要鼓勵他們表達出來,而傾聽者還是深愛自己的父母。再有,讓孩子學會用恰當的方式表達消極情感。你可以告訴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方法,還可采用合理的、非破壞性的方式,如去遊樂園痛快地玩一場,往被子上打幾下,或在沒人的地方大叫等。無論用何種方法,家長都是為了幫助孩子釋放消極的情感,讓他們從挫折中吸取教訓,並學會換位思考。

多給孩子暗示和激勵

孩子的不良情緒往往是因為在學習、生活中遭遇失敗和挫折,因為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打擊而引起的。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時,不難聽到一些孩子會說:“反正我是不行,我肯定做不好”“總之,我是無能為力了”“我畢竟比不上他”等諸如此類的話。在這種情況下,要改造一個性格畏縮且消極的孩子,父母首先要營造一個寬鬆的環境,然後,和孩子一起嬉戲,進而,彼此之間的自卑感就會煙消雲散,這樣能使他們主動開口。

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鍛煉。家長要和孩子一起行動起來,清晨帶著孩子去戶外做操、長跑;利用點滴的空餘時間與孩子一起做健身遊戲,這樣既能增加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又能鍛煉孩子的體魄。更讓孩子笑口常開,隨時保持快樂的心情。

幫孩子找一片屬於自己的晴空,為孩子樹一份屬於自己的信心,不管以後的生活有多麼的惡劣,隻要孩子擁有了自我調控情緒的能力,那他必會擁有一份勇於生存的生活態度。

什麼是挫折

一個人的失敗,往往並非是因為他缺乏智慧、能力,機會或才智,而在於他沒有全力以赴,不能充分排除障礙,戰勝挫折。

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因為客觀事物不僅紛繁複雜,而且在不斷地發展變化著,人們對它的認識需要有一個不斷加深的過程;同時,要達到目標也要有一個積聚力量、創造條件的過程。所以在這些過程中碰到困難是很難避免的,總會遇到一些障礙和幹擾。

當我們的事業遭受挫折時,自己應當分析產生挫折的主客觀因素,通過傾訴或其他宣泄方式疏導自己的消極情緒,從理智上感謝這些困難,因為困難能更加促使我們走向成功。

挫折既是壞事,又是好事。挫折一方麵使人失望、痛苦,使某些人消極、頹廢,從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極對抗行為,導致矛盾激化,還可能使某些意誌薄弱者因此失去對生活的希望,造成嚴重的人身事故。另一方麵,挫折又給人以教訓,使犯錯誤者猛醒,認識錯誤,接受教訓,改弦更張;它能砥礪人的意誌,使之更加成熟、堅強;它還能激勵人發奮努力,從逆境中奮起。

排除挫折時,援助常常來自外界,不要羞於開口,而錯失可以尋求的幫助。“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拒絕或忽視可能的協助,隻會導致失敗。

你應積極地思考,誠實地提出你的問題,傾聽別人的回答,廣求建議。這樣,你將會發現,別人是多麼樂意幫助你,你的問題也就可以順利解決了。培養孩子忍耐挫折的能力

麵對挫折的態度,往往是成敗的關鍵。是堅持,還是退縮,便是能否取得成功的決定因素。許多天資聰穎、頗具才能者之所以失敗,就在於關鍵時刻他們放棄了,以致功虧一簣。堅強而有毅力的人決不輕言放棄。有人說得好,成功者不過是爬起來比倒下去多一次而已。

王根,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高中學生,在省、市小有名氣,喜繪畫、善作文、能演講,會做節目主持人。

然而,在這個出眾的少年身上,反映的卻是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他的考試成績並不拔尖,每每排名全班第十位以後。於是,著眼於考試名次的人,問他母親李曉凡如何看待這種現象,李曉凡的回答令人感到意外。她說,這沒有什麼。我重視的是兒子能夠健康成長,即心理和身體同樣健康。王根5歲就喜歡小弄丹青,有人說他是神童,李曉凡的回答同樣令人感到意外,她說,我的兒子不是神童,我也不相信有什麼神童。我隻相信孩子的成長規律是:犯錯誤—改正錯誤—再犯錯誤—再改正錯誤。在這個過程中,做父母的要適時地給予科學的點撥,做一個與孩子同行的知心朋友。

李曉凡時常對人講,她的兒子性格開朗,心地善良,能力強。她直言不諱地說,我希望我的兒子學得紮實,玩得痛快,而不希望一個花環又一個花環地套在他頭上。

王根讀初中三年級時,有一天,有人動手打了他們班的同學,其中的一個同學眼鏡片被打碎,紮破了眼睛,傷勢很重。王根毫不猶豫地衝過去,雙手緊緊地抱住打人的人,止住事態,同時招呼本班的幾個同學,分頭報告老師和找車送傷者去醫院。他果斷提出去眼科醫院,理由是專科醫院治愈的把握大。無奈,眼科醫院因內部修繕無法接治,他又指揮去就近醫院,同時急呼在本市衛生局工作的媽媽立即趕來,邀請醫院院長到場……待到傷者的親屬和老師趕來時,一切已經安排妥當,令人歎服。談起這件事,李曉凡說她滿意的是兒子的愛心、能力和處事果斷。

這樣的心理素質,無疑是每個成功者所必需的,然而這是需要不斷地磨煉和積累的。王根讀小學時當了少先隊大隊幹部。由於孩子的天性,他淘氣,上課和同學說話。這些缺點被少數同學抓住,便不服從他的管理,而且譏諷他。他氣哭了,撕下綴在胳膊上的大隊幹部符號。

母親知道了,故意試探地問:“要不要媽媽去找那些同學算賬?”兒子搖頭。母親又問:“媽媽去找老師反映?”兒子仍然搖頭。媽媽竊喜,讓兒子自己去思考,同時加以點撥,指出當幹部應該起模範表率作用,還要心胸寬廣。

又到了評“三好學生”的時候了,王根已經被提名,可是母親卻主動要求學校把兒子從名單上拿下來;學校要進行學生會幹部競選,母親說服兒子放棄競選;王根有多項技藝和特長,按照規定可以加分,母親也要求學校不要給兒子加分……麵對眼看到手的榮譽和應當得到的待遇失去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然能夠以平靜心態對待,這是其逐漸成熟的表現,而在這“成熟”的背後,卻是母親深入兒子內心世界的思想交流。

培養孩子的耐挫力,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父母可以給孩子講名人成功前的挫折經曆,或自己小時候的受挫折的故事,讓孩子懂得生活中隨時可能遇到挫折,隻有克服困難,才能取得成功。

適當設置一些困難,讓孩子體驗挫折。要適當地讓孩子在莽撞中吃點“苦頭”,切身體驗一下,但更重要的是適時地幫助他總結失敗的原因,鼓勵他再去嚐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有意識設置一些困難,如讓孩子自己穿衣、係帶、鋪床、收玩具等,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不會的事學著做。

教會孩子對待挫折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分析挫折原因。父母應該教給孩子一些對待挫折的方法,如:自我鼓勵。“這次雖然沒得到第一名,但比在中班有進步了。”補償法:“我跳舞不行,可畫畫不錯,要努力畫,爭取參加書畫比賽。”對嬌生慣養的孩子,父母不妨讓他受點冷落。父母要注意用一些機會讚揚別的孩子的優點,慢慢讓孩子習慣“有人比他更行”的事實。對孩子的缺點,不管他如何吵鬧不聽,也要堅決製止,幫助他克服。

應為孩子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作為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孩子通過成功的自我激勵,體驗成功的喜悅,獲得信心。另外,不管什麼原因,當孩子不能麵對挫折時,父母應以樂觀的情緒感染孩子,如“這點小事,怕什麼,讓我們一起克服”。

讓孩子了解挫折和成功的關係。遇到挫折並不意味著失敗,沒有挫折也不一定就是成功,教會孩子權衡利弊得失。

要做到天天快樂,不鑽煩惱的牛角尖,不進沮喪的死胡同;對人寬容,對己寬容,讓心胸更寬廣,讓周圍的人更快樂。

要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擁有的隻是“現在”。心靈的平靜、學習的成效,都取決於我們要如何利用這一刻。這樣看來,快樂與滿足的秘訣,就是全心全意集中於現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告訴孩子,生活並不完美,並且充滿了挫折。所以我們預設過高的目標,就會墮入生活的矛盾、掙紮中,因為快樂就是快樂,如果你加上附帶條件,快樂就會消失。換句話說,快樂是一個決定,在於你的想法。別人無法將快樂的想法灌於你心,要快樂就得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