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勿把孩子的任性當個性(3 / 3)

不要讓悲傷占據你的心靈。讓那擔憂和焦慮都隨風去吧,要拋棄憤怒、焦躁和恐懼;要遠離焦慮、沉重和自私;更要避免與愚蠢、虛假、錯誤、虛榮和膚淺為伍;還要勇敢地抵製使你失敗的惡習和使你墮落的念頭,你會驚奇地發現,你人生旅途中是多麼的輕鬆、自由,你是多麼自信!如果你有悲傷的經曆,請你忘記它!如果你的書本和你的文章沒有引起轟動;如果你曾經尷尬;如果你曾經失足;如果你被誹謗和謾罵,請不要耿耿於懷。對這些事念念不忘,不但於事無補,還會占據你的快樂時光。拋棄它吧:把它們徹底趕出你的心靈。如果你曾經因為魯莽而犯過錯誤;如果你被人咒罵!如果你的聲譽遭到了毀壞,不要以為你會永遠得不到清白,勇敢地走出失敗的陰影吧。重新開始,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拿得起,放得下,你才不會沉浸在過去的陰影中。走出陰影,沐浴在明媚的陽光中。不管過去的一切多麼痛苦,多麼頑固,把它們拋到九霄雲外。不要讓擔憂、恐懼、焦慮和遺憾消耗你的精力。把你的精力投入到未來的創造中去吧!

沮喪的表情、恐懼的思想和焦慮的態度是你缺乏自製力的表現,是你弱點的表現,是你不能控製環境的表現。它們是你的敵人,把它們拋到九霄雲外。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一個沮喪的年輕作家說,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看到牧場的牛也覺得嫉妒。“我常常長歎一聲,希望我也是一頭牛。”他說。一天他問一個農夫:“是什麼讓這些牛這麼自得其樂呢?”農夫回答說:“噢,它們從咀嚼中得到快樂。”

我們許多人的問題就在於不能夠像牛那樣從咀嚼中自得其樂,拋棄一切的痛苦和焦慮,享受生活。我們像一個愚蠢的家庭主婦那樣,舍不得扔掉那些破舊的衣服和雜物,而是把這些廢物堆積如山。

快樂的產生不是由於事物,而是由於不受環境拘束的個人舉動所產生的觀念、思想與態度。除了聖人之外,沒有人能隨時感到快樂。作家蕭伯納曾說道:“如果我們感到可憐,很可能會一直感到可憐。”

對於煩惱、挫折,我們很可能習慣性地反應出暴躁、不滿、懊悔與不安,這樣的反應我們已經做了很久,所以成了一種習慣。這種不快反應的產生,大部分是由於我們把它解釋為“對自尊的打擊”等這類原因。司機沒有必要衝著我們按喇叭,我們講話時某位人士沒注意聽甚至插嘴,甚至個人對於事情的解釋,結果也會傷了我們的自尊;我們要搭的公共汽車竟然遲開,我們計劃要郊遊,結果下起雨來,我們急著趕搭飛機,結果交通阻塞,這樣我們的反應是生氣、懊悔、自憐或悶悶不樂。

麵對挫折我們常常走進一些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絕對化。不是從客觀事物出發,而是從主觀願望出發,缺乏對變故的思想準備,遇到挫折容易導致心理失調。

第二個誤區是概括化。以一時一事的結果來評價自己或他人,甚至否定自己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以點概麵,以偏概全,遇到挫折就容易導致因全麵否定自己或他人而心理失調。

第三個誤區是誇大化。對事情的後果想得過分嚴重、可怕。有這種思維方式的青少年遇到挫折容易因自畏、自悲而導致心理失調,甚至自尋絕路。

人是尋求目標的動物,所以隻要他朝向著某個積極目標,奮力走向那個需要的目標,他發揮的功能一定是自然正常的。

麵對挫折我們要學會應對

首先要學會自我調節;想方設法自己反駁自己,用正確的觀念來反駁不正確的觀念,進行邏輯推理,最終產生積極的調節效果。比如可以這樣調整對考試挫折的認知評價:做了努力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嗎?不一定。考不上大學就一片漆黑了嗎?不,很多成功的人也沒有讀過大學啊。失敗了,難道就不能再成功嗎?也不是,經過多次考試才取得成功的人也不少啊……想通了這些,目標明確了,就會用更積極的態度爭取。

其次學會外部的誘引勸說;通過誘導、勸說改變個體對事件的認知評價。有個高考失利的例子:浙江的一個年輕人,連續4年高考失利。這時有位老師說:“你真的不是讀書的料啊!”因為這一句話,他徹底否定了自己,放棄學業回家了。而他的班主任得知此事後,立刻去家訪,循循善誘,令他重新樹立了信心,最後終於在高考中勝出。

一個人保有進取的態度,不幸的事也改變不了他已定的目標,因為他持著爭取目標的進取態度,所以我們可以斷言:這個人從不會因困難而悶悶不樂。

快樂需要困難的陪襯,同時需要有解決困難的行動。我們所謂的災難,大部分是出自人們對現象所采取的態度。受害者隻要改變他內在的態度,由恐懼改向奮鬥,這種災難時常會轉變為令人興奮鼓舞的益處。無法避免滅難時,如果我們以愉悅的心情來麵對它,它的刺會脫落,而變為一株美麗的花樹。不要承認它們有多惡劣,不要管它們的力量有多強大,不要顧慮它們的出現,將你的注意力移轉到他處;這樣做了以後,它們惡劣的特性就不複存在了。既然它們的益處或壞處是由你的思想所決定,所以這個思想就是你最重要的思想。養成勇往直前、麵對難關的習慣,養成把穩目標、不顧發生什麼事情的習慣。在每天碰到的實際情況以及在想象中,練習積極進取的習慣。在想象中想著:你正在采取解決困難、達到目標的積極行動;在想象中想著:你對難關所采取的行動,不是逃避而是麵對,用進取明智的態度與它們奮鬥。不管在想象中還是在練習中,大部分的人隻對它們習以為常的危險,顯得特別勇敢。

培養孩子在挫折中錘煉自立

如何培養孩子在挫折中錘煉自立呢?“自立者,天助之。”這是一條屢試不爽的格言。自立的精神是個人一切真正的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根源,是孩子走向成功的真正源泉。

從效果上看,來自外在的幫助隻會使受助者走向衰弱,而來自內在的幫助則必定使自救者興旺發達。如果家長一味地幫助孩子、替代孩子,那麼從某種程度上說,到頭來這反而會扼殺他們自己的進取心和動力;在孩子需要極度嗬護、過分指導和嚴格監管的地方,其不可避免的趨勢是:這樣的孩子逐漸走向不能自立的結局。

自立的精神,正如它在充滿活力的個人行為中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它在任何時代都是人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構成了我們民族力量的真正源泉。在那些少數人超凡脫俗、出人頭地、鶴立雞群的社會裏,人們所看到的是人群中一部分優秀的個人遠遠超越其他人,這少數傑出人物誌得意滿地統領多數人對他們的臣服和敬意。

日常生活的經驗表明,正是充滿生機活力的自主性對孩子的生活和行為產生了最強有力的影響,並真正成為對孩子最好的實效教育。同這種實效教育相比,學校、學院和大學所給予人們的教育僅能算作最簡單的文化啟蒙而已。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是來自日常生活的自主性教育,這種生活的自主性教育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著:在我們的家庭裏,在街道上,在商店的櫃台背後,在生產車間,在織布機上,在耕地上,在財務室和手工作坊裏,在擁擠嘈雜的人群中。它是社會成員所接受的最後的指導,被席勒稱之為“人生曆程的教育”。它表現在人的行為、品行、自我教養、自我駕馭之中。所有這一切都傾向於正確地引導人們,使他適合於正確地履行人生的職責和幹好自己的事業。這是一種無法從書本,也無法從任何大量的訓練中獲得的教育。大思想家培根以他那常常頗具分量、擲地有聲的語言評論道:“學習並沒有教會人們知識的用途,那是一個屬於學習之外並超越於學習的智慧,它隻能通過親自觀察體驗才能獲得。”這句話既適用於實際生活,也適用於才智本身的培養。因為所有的經驗都表明了這個道理,並增強了這個道理的說服力,即人們更多的是依靠工作而不是靠讀書來完善自身的處境。也就是說,是生活而不是文學、是行動而不是研究、是性格而不是傳記,在永久不斷地改造完善我們人類的狀態。

在逆境中經過挫折,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人更具有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因為逆境中奮鬥的人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他們能把挫折看成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有可能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的基礎上的,因此更具有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

要想讓孩子具備能夠勇敢麵對挫折的能力,必須從小磨煉他們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簡言之就是遇到困難或者失敗。挫折感就是這種困難或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受的,因為它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極為不同。

要時常告誡下一代:人的一生要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但他必須成為一個堅強的人。心理承受力差的人很容易被困難打垮,而一個堅強的人往往能在挫折中找到成功的途徑。要教育孩子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教他從一開始就學會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影響,並勇敢地麵對它。避免失敗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性格中最頑固不化的東西。有的孩子通過拒絕參加學習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自卑心就越來越膨脹。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或攻擊勤奮的人“虛偽”“愚蠢無知”等。其實不必為自己找借口,犯錯誤甚至遭到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我們的孩子要想適應未來,要想在未來社會生存和發展得更好,就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精神狀態,能夠經受住外界環境巨大變化的考驗,在壓力麵前堅持自己的追求和信念。

父母必須讓孩子清楚: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事。成長往往是與艱難困苦、挫折逆境相伴而來的。即便沒有逆境,父母也應為孩子創造逆境,因為如果你的孩子無法在逆境中生存,也就意味著無法適應未來的社會。

學會在逆境中生存,還要求孩子有頑強的精神和樂觀的態度。

可以說,在任何人的成長道路上,都或多或少會有一段暗淡的歲月,麵對嚴酷的現實,隻有不屈不撓,才能迎來光明的時刻。

所以,頑強的精神是學會在逆境中生存的第一要求。

考驗一個孩子是否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就是看他是否能保持一種積極主動和樂觀的精神。樂觀精神與家庭環境是緊密相連的,你的家裏是整天歡歌笑語還是硝煙彌漫,關係到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

有一句極富哲理的話是這樣說的:“你怎樣看待這個社會,這個社會就如何回報你。”如果在挫折麵前,孩子總是怨天尤人,長歎短息,或者什麼事都不能自主解決,等著他人的幫助,那麼他的明天永遠是灰暗的。

如果你不事事幫助孩子做,孩子的事讓他自己做,從小就學會自立和自強,就能根治孩子不良的依賴心理。那麼你的孩子所培養起來的就不僅僅是“逆境中生存”的優良品質了。會自省的人才會走向成功

自省就是反省自己,這是隻有人類才能辦到的事。

一般地說,自省心強的人都非常了解自己的優劣,因為他時時都在仔細檢視自己。這種檢視也叫作“自我觀照”,其實質就是跳出自己的身體之外,從外麵重新觀看審察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為最佳的選擇。這樣做就可以真切地了解自己了,但審視自己時必須是坦率無私的。

能夠時時審視自己的人,一般都很少犯錯,因為他們會時時考慮:我到底有多少力量?我能幹多少事?我該幹什麼?我的缺點在哪裏?為什麼失敗了或成功了?這樣做就能輕而易舉地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為以後的行動打下基礎。

可是,在這個日漸浮躁的時代,我們麵臨著這樣的尷尬:一方麵是物質生活的高度富裕,另一方麵卻是精神世界的極度貧窮——自省意識的缺失便是明證。每當我們惹了麻煩,做了錯事,傷害了他人,我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主動承認錯誤而是如何逃避責任;每當我們遇到考試失利,求職碰壁,婚姻不幸,壯誌難酬等困境時,我們最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努力的不足,實力的欠缺,能力的差距,我們早已習慣在悲傷、沮喪、鬱悒、憤懣的同時,將自身的過失和失利的原因歸咎於他人的幹預和外在的環境,卻缺乏對自身靈魂的拷問,缺乏深沉的自省。於是,我們的防護能力和調控能力越來越差,陷於困境的我們往往要在痛苦的深淵裏艱難地掙紮。卻難以及時覓到逃離苦難的出口和衝擊成功的出路。一旦陷於更深的失敗或遭受更大的打擊,我們唯有自怨自艾,強吞下失利的苦果,從此一蹶不振。

而有些人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將自省意識等同於嚴苛的自責。他們對自己的失利求全責備,這隻能助長自卑的心理,不僅於事無補,還會加深內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於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責備,它是精神層麵上的反省,是對靈魂的追問。自省的前提是承認過失,既知其“失”,同時要知其所以“失”,進而在行動中糾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強加。而應該像吃飯睡覺那樣成為我們自覺的行為。

具備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當年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東山再起,靠的就是一股強烈的自省意識的支撐。現代社會的人都感到競爭激烈,苦惱多多,為什麼不像越王那樣多點兒自省意識?自省是拯救我們的第一步,邁開這一步後我們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寬敞平坦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