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別為自己找借口(3 / 3)

那些傑出人物,無論是科學家、藝術家,還是政治家、企業家,他們對事業的熱愛、堅定的意誌、開創性的勇氣,有高度的認識,無不透露著實事求是的思維方式,無不充滿著實事求是的精神。他們的成果,莫不是植根於實事求是這一堅實的土壤。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就是在和一些優秀的人、優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懷。

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話題,探究沒有窮盡;實事求是又是個非常簡單的事情,無需任何技巧即可處處實現。這四個字素顏無痕,卻給人以最好的保護;極盡平實,卻給人帶來光彩。給予孩子這四個字,真是比給他黃金更珍貴啊!

培養孩子緩解壓力的能力

大人有心理壓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為什麼孩子也會有心理壓力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現代的孩子在得到鋪天蓋地的愛的同時,卻越來越失去了隨心所欲地玩的自由;在得到大量玩具的同時,卻失去了與父母擁抱、遊戲和談話的機會;在學校,教師與孩子、孩子與孩子之間有時會有一些問題發生,如受到批評,不能與小朋友友好相處等等,這些都是使孩子產生壓力感的原因。據調查顯示,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麵臨畢業考試都感到有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四個方麵:父母、老師、考試和作業。其中,孩子們提及最多的是父母的期望值過高,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讓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這些舉動在無形中給他們施加了壓力。臨近畢業,一方麵由於升學等煩惱的事情多,孩子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有的甚至想通過隱居的方式逃避現實世界;另一方麵他們又富於幻想,胸懷遠大的理想,對未來的中學生活充滿向往。那麼,在這一矛盾階段,父母的哪些話會給孩子帶來不舒服的感覺呢?舉例如下:

1.攀比型:“你看看別人考幾分,你呢?同一個老師教的,你也不比別人笨,怎麼就是考不好呢?”

2.嚇唬型:“就靠你現在這樣,什麼好學校都不能進,隻能去些低端的,到時你連高中都考不上,這樣下去,你隻能去幹……你想想,你到時總擔心下一頓有沒有得吃,你的日子能不難過?”

3.督促型:“要畢業考了,不許玩,不許做與學習無關的事!”“別看課外書了,快複習語文、數學、英語吧!”“快做作業,做好了做考卷,多做題,拓展知識麵!”

4.謬論型:“你如果考不上好的初中就上不了好的高中,上不了好的高中就沒有好的大學,沒有好的大學就沒有好的工作,沒有好的工作,以後你吃不吃得上飯都是個問題!”

5.鼓勵型:“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一定要考個好中學,不能讓我們失望,給你的爸爸媽媽爭光!不能再想著玩了,好好衝刺一把,為你的小學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孩子處於成長中,他們的心理有發展的過程、規律和特點。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他們的心理特點存在差異,有不同的問題需要解決,有不同的需要應該滿足。他們的心理更與成人不同。如果家長忽視了孩子的特點,把對成人的要求強加給他們,或用對其他年齡階段的要求來對待他們,沒有為他們提供解決這個年齡階段的主要問題的條件,就會使他們產生心理上的問題,產生不信任感、內疚感、自卑感等等,並影響以後的發展。當外界的要求和孩子們的發展水平和特點相距太遠時,這種要求非但不能促進孩子的心理發展,而且會使他們的成長產生偏離。

每個孩子都還是一個具體的人。由於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複雜影響,每個孩子都還具有他個人的特點,表現上有明顯的個別差異。家長如果對兒童的個性特點敏感,采取適合於某個兒童特點的教養方式和態度,這個兒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發展。反之,如果家長按照統一的模式,采取不適合兒童的態度和方式,或根據自己的好惡對待兒童,家長和孩子之間就會產生不協調,甚至產生衝突,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點使他們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對這些孩子,家長更應該精心對待,防止問題的產生。

心理健康問題有一個發展形成的過程,在發展形成的過程中,不一定都以明顯的形式表現出來,家長最好能在孩子剛開始產生輕微的心理健康問題時,就及時發現並采取多種方法幫助他們解決。這裏特別要提到的是,我們不要忽視平時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認為是“好學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這些孩子,看起來很正常,沒有什麼心理上的問題,但實際上在他們身上存在著潛在的不健康因素。隻是由於他們的性格特點,或由於沒有突出的事件引發他們的心理問題,因而他們的問題沒有明顯地表現出來。對於這些孩子,家長往往放鬆了關心和教育.

綜上所述,孩子也是會有心理壓力的,父母們要學會幫助孩子減壓。

孩子感到壓力時,由於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往往無法清楚地講出來,因此他們有時無法得到成人的及時幫助。而且由於他們自身的知識以及處事經驗缺乏,處理問題的能力太差,因而不能自己解除壓力。所以,當壓力過大或持續時間過長時,孩子會產生諸如抑鬱症、厭食症、睡眠障礙等生理或心理問題,這些將嚴重損害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為家長,如果能細心觀察孩子的言行,就能覺察孩子是否麵臨壓力以及壓力的程度如何。

當孩子麵臨壓力時,行為方麵常表現為愛說假話、愛打人,故意損壞東西;情緒上常表現為愛哭鬧、不講理,常常感到害怕而糾纏著大人,睡眠不穩,夜驚(從睡夢中突然驚醒甚至坐起),夢魘以至夢遊等;身體反應是經常持續(用力)眨眼睛、咬指甲、挖鼻孔,麵部或四肢肌肉抽動等等;精神反應則表現為注意力不能集中,愛忘事,愛胡思亂想,說話含糊不著邊際等等。

發現孩子出現某些上述反應時,家長應多與孩子接觸和交流,幫助孩子自然地解除壓力。比如,可給孩子紙筆,讓他隨心所欲地畫;給孩子一個故事開頭,讓他續編故事;讓孩子提出遊戲的內容和玩法,和孩子一起玩;當孩子從夢中驚醒時,安慰他之後,讓他說一說都夢見了什麼。而且當孩子敘述時,不要隨意打斷,也不要提建議或下結論。這些活動,可以使家長比較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了解使孩子感到壓力的原因,從而幫助孩子減輕或解除壓力。

如何減緩孩子的壓力,參考以下5點:

(1)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裏來的。所以,必須聽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麵對麵地交談,專心地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他說話。隻有父母肯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2)幫助孩子麵對恐懼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不跟別人一起逃學、不跟著別人作弊、抽煙、抄作業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會受到孤立,對此他會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3)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父母小時候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麵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昕進去了。父母告訴子女自己是怎樣應付壓力的,那實際上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就增強了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了。

(4)培養孩子的自尊

培養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強他們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並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這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不會同流合汙。

(5)關心孩子的成長

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願。父母要付出愛心,多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孩子交的朋友,多關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數情況下,隻要你能夠及早發現並且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輕鬆愉快地度過少年時光。

怎樣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征服自己是人類最後的和偉大的勝利。

柏拉圖說:“就人本身而言,最重要與最重大的勝利是征服自己,而最可恥和最可鄙的莫過於被自己的私欲所征服。”

自製是一切美德之本,如果一個人屈服於衝動和激情,那麼他就立刻放棄了道德上的自由。

你有急躁易怒的脾氣嗎?要是有的話,一時的發作,將會使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毀掉長期的積累。有時一句怒言會掀起一場經久不息的風波。僅僅一句怒言,就會失去很多朋友。

蘇格拉底發覺自己要發怒時,往往降低聲調來抑製怒氣和阻止不愉快情緒的發展。如果你意識到你在生氣,應緘口少言,免得怒火越燒越盛。不少人在盛怒之下一命嗚呼,陣陣憤怒還導致疾病頻頻發作。韋伯斯特說:“要保持冷靜,因為憤怒並不代表有理。”喬治·郝伯特也說:“辯論要心平氣和,因為狂怒會使謬誤鑄成大錯,會使真理變成粗魯。”畢達哥拉斯說:“憤怒始於愚蠢,終於懊悔。”你應當以一個人征服自己感情的能力作為衡量他內在力量的尺度,而不是以感情征服他的力量作為衡量的尺度。

你曾見過受到公然侮辱,卻隻是臉色變得蒼白,咬緊顫抖的嘴唇,然後安詳作答的人嗎?你曾見過心裏極為痛苦,卻好像從堅石中鑿出的雕像一般控製著自己的人嗎?你見過天天遭受著絕望的折磨,仍然默默不語,從不對人說有人毀壞了他家庭安寧的人嗎?這就是力量。

他們就是這樣的人:雖然滿懷激情,卻能潔身自守;雖然滿腔怒火,卻能隨機應變,引而不發;雖受人挑釁,卻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些人是強者,是精神世界的英雄。

征服自己是人類最後的和偉大的勝利。

如果一個人失掉自製,他就幾乎失去了一切東西。沒有自製就沒有耐心,就沒有管理自己的能力,他就無以自恃,他也就沒有脊梁、沒有力量和剛正不阿的膽識。

許多人對感情沒有控製,他們放縱欲望,任性而無節製。悲哀與歡樂皆無度。有節製的人不為情緒所左右;他不會失之過多,他的堅定意誌戰勝消沉,不為一時的高興而使精神失去平衡,因為狂喜與絕望同樣使人陷入不幸。脾氣應服從於理性和良知。許多人都以性情急躁為借口,原諒自己做的錯事或傻事。但主宰自己的人卻控製脾氣,變激情為作善而不是作惡的動力。被控製的脾氣是一種重要的力量,對其加以明智的協調,它會成為推動工作的能量,就像蒸汽機的熱力轉化成推動車輪的力量一樣。

自製力是能夠控製自己、支配自己並自覺調節自己行為的能力。它表現為既善於促使自己去完成應當完成的任務,又善於抑製自己的不良行為。對孩子自製能力的培養對於他們今後走入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

哈佛女孩劉亦婷的媽媽就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自製力。她認為:有的人管得住自己,有的人管不住自己。管得住自己的人不僅不會淪為“人渣”,還有可能成為“人傑”。管不住自己的人不僅不會成為“人傑”,還有可能淪為“人渣”。既然我希望婷兒往“人傑”的方向發展,當然要把她培養成一個管得住自己的人。所謂“管得住自己”,就是有足夠的自製力推動自己做該做的事,並阻止自己不做不該做的事。當劉亦婷有了一定的獨立行動能力,卻又不具備是非觀念的時候,劉亦婷的媽媽是這樣培養孩子的。

她首先給婷兒劃出了第一個“可以”與“不可以”的範圍。

劉亦婷的媽媽說——

範圍一旦劃定,就必須始終如一地要求孩子遵守。用日本皇後美智子當太子妃時教育孩子的話來說,就是“一次也不能例外”,違反了就要懲罰。

對於才1歲5個月的孩子光靠說教是不行的。要製止婷兒胡鬧,如把東西往地上扔,你越製止她越來勁兒,這時需要的是轉移。你隻要說“請婷兒把床上的毛巾放在被子上(或沙發上)”或“請婷兒把地上的書放回書架上”……她馬上就會停止胡鬧,高興地執行命令。一天我在切冬瓜,婷兒要搶菜刀。我就對她說:“婷兒,幫媽媽把冬瓜皮丟到簸箕裏。”婷兒馬上就幫我幹起來。一塊塊、一趟趟地丟著冬瓜皮,既管住了她,又在培養她愛勞動、愛幫忙的好品質。

與劃定“可、否”範圍同步進行的,是及時建立起獎懲製度,幫助婷兒強化“對、錯”觀念。……婷兒每做錯一件事,我就讓她自己打屁股。她就把小胳膊伸到後麵使勁地拍,嘴裏還念叨著:“打!打!”打上幾下,就“媽媽!媽媽!”地叫著讓我來打。我開始以為婷兒把這當成遊戲了,後來才發現,婷兒懂得這是懲罰行為。你看,每當她認識到自己做錯了事,如弄髒了手等,就自己請“打”。或把手伸到你麵前討“打”。

為了強化女兒的自製力,劉亦婷媽媽經常在下班的路上把女兒帶到商場門口,然後讓她選擇:“如果你不喊我買東西,我們就進去逛,如果你喊我買東西,我們就不進去。你選吧。”當女兒表示“媽媽,我不喊你買東西”時,她媽媽就帶著她在商場裏到處逛,教她認識各種物品。這對隻有幾歲的小孩來講,要克製各種物質的欲望是很難的,但是,長期多次地重複這種克製欲望的過程,對於培養孩子的自製力有著極大的好處。

培養孩子的自製能力,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從小培養並及時督促。從孩子能理解大人的話時開始,就注意幫助孩子逐步學會正確評價和判別自己行為的適宜度,即讓孩子慢慢明白,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一般來說,孩子比較小時,自製力的培養主要是生活習慣上的問題,如規定孩子有規律地生活作息,讓孩子按時就寢,準時起床,按時吃飯,按時做作業及遊戲,按時完成父母指定的家務等。開始時可能會有些困難,但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在父母的督促下學會控製自己、約束自己,並養成習慣。

可以適當製定一些行為規則。父母可為孩子製定一些衛生習慣、勞動習慣、家規等行為準則,並利用校規,作為孩子行為的約束,也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須注意的是,這種行為準則不能過度或過於詳細,否則會損害孩子的獨立性。孩子過於“聽話”,不利於他的成長,這樣的孩子往往缺乏創造性和開拓性。父母隻要抓住主要問題就可以了,待孩子慢慢長大後,再注重社會道德規範和社會責任等方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