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說“生命在於運動”,可麵對電視、電腦、漫畫書的誘惑,孩子們卻運動得越來越少了。2012年7月26日,加拿大新聞社消息稱,加拿大中學生在校的運動量普遍比預期少;英國政府的調查結果也顯示,英國500萬年齡在2—11歲的兒童,由於缺乏運動,目前都存在肥胖的問題。我國雖然還沒有此類研究,但相關專家表示,中國的城市兒童同樣普遍缺少運動。
細心的人可以發現,現在在戶外跳皮筋、踢毽子的孩子越來越少了。對此,專家表示,運動場地有限,老師和父母時間、精力不足,無法照顧到孩子的安全,都是導致他們活動量減少的原因。
運動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很重要,不僅對他的身體發育很重要,而且還影響到他的智力、語言、以致性格和情緒的發展。每個家長都想看到孩子運動,但是,我們不知道作為一個孩子,運動對孩子的一生到底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並且在運動當中他能夠感受到、體驗到、享受到什麼樣的內容呢?
那麼運動究竟給我們的身體帶來了什麼好處呢?怎麼運動才是最好的?
(1)多運動,心血管更健康
眾所周知,運動有利於健康。專家說,經常參加運動的孩子,不僅精神飽滿,身高體重發育更優,體態挺拔好看,就連神經中樞和大腦都能得到有益的調節。挪威體育科學院不久前對1700名9~15歲的歐洲兒童進行研究,結果發現,每天運動時間達到和超過3小時的孩子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風險最低。這裏的運動主要指步行、騎車等中等運動量的活動。
(2)運動應以短時間、多次數為原則
如何運動才更科學呢?專家建議,孩子做運動的總原則是:負荷量不太大,持續時間不太長,但每天可以重複多次。比如,非競技體育類的體操就是一項人
人皆宜的運動。學校每天的課間操,兒童活動中心的基礎體操課或健美操等都屬於此類。這些運動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有針對性的,能夠對部分骨骼、肌肉和神經係統進行協調鍛煉,全麵提高孩子四肢的力量及柔韌性。
(3)改變生活習慣,巧妙增加活動量
對於某些功課太緊或性格過於文靜內向的孩子,父母可以通過改變一些日常生活習慣,巧妙地影響和引導孩子。比如讓孩子步行或騎車上學;周末帶領全家出去登山,去公園踏青;孩子們晚上做功課時,適當“中途休息”,帶孩子到樓下散散步,這樣不僅起到了運動的目的,還可以換換腦子,提高學習效率;在孩子們看世界杯或其他體育比賽時,鼓勵他們到操場上去親自嚐試一下。一旦孩子們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和益處,就自然會養成運動的習慣。
但是,運動雖好,也有禁忌。成長發育期的兒童,不適於進行力量練習。此外,無論孩子進行什麼運動,都要盡量避免難度高、危險係數大的動作,比如普通的孩子練習體操,就應該避免競技體操中的高難度動作。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發育趨向成熟的重要轉折時期。通過適量的運動,你會驚異的發現,孩子在生理和心理方麵出現許多前所未有的變化,並明顯的感到:我長大了。隨著我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運動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生活項目,我們要在體育運動中茁壯成長,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美。
運動給人帶來無窮的活力
作為父母,要培養孩子對體育的興趣,讓孩子養成愛好鍛煉的生活方式。3~12歲是人形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期,此時孩子在生理上處於生長發育和素質發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大,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導與訓練。所以,正是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習慣的好機會。如果錯過了,隨著年齡的增長,由於受舊習慣的幹擾,新習慣就難以形成。康康是北京清華大學物理係的學生,這位身高1.8米,體格健壯、動作敏捷的男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擅長多種體育運動,得到學校各類球隊的青睞。康康的全麵發展,得益於父母的用心良苦。《少年兒童研究》雜誌社的記者采訪康康的父親、北京師範大學教育係的康健副教授時,他這樣談道:
從孩子剛會走路到初中畢業10多年的時間,我每天都帶孩子進行1個小時的運動,從未間斷。這期間,孩子入學是考驗父母判斷力的時刻。因為以後孩子的生活狀態將有所改變,學習成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我經過仔細考慮,覺得還是體育最重要。我認為,提早為孩子在智力上做選擇,也就是讓孩子學習某種特長,如美術、鋼琴之類,是不明智的,這些應該讓孩子長大後自己選擇。
經過幾年的體育訓練,康康的體質明顯增強。尤其是到青春期時,身體各個部位都發育得十分健壯,沒有長得像某些孩子那樣,纖細得如豆芽菜一般。有的父母看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了,身高明顯增加,才意識到要給他又吃又補,但體質並沒有根本改善。其實,好的做法是,在孩子身體迅速發育之前就給予合理的營養,並進行充分的運動鍛煉。
那麼,鍛煉方法是什麼呢?就是培養孩子的體育愛好,但不是用培養專門人才的方法。因為兒童如果過早地陷入某種專業化的訓練,有可能影響孩子整體協調能力的發展,如身高不足等等。體育鍛煉重在參與,僅在家裏和孩子一對一地玩是不夠的。要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所觀看他人的運動。讓他感受運動給人帶來的活力,從中獲得感染。有的場所要收費,這份錢該花,那裏的氣氛特別能帶給男孩子陽剛之氣和青春活力,孩子也能意識到運動是人的一種需要。
運動對智力大有好處。康康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比別的同學少,但是他的成績依舊名列前茅。究其原因,就是他精力旺盛,上課聽講專心,作業完成速度快。康康對待學習,也不是死盯著課本,對待成績和名次也不會斤斤計較。即使偶爾考試成績不理想,他也不灰心喪氣。
如果我們的父母都能像康老師那樣,心態平和,教子有方;如果我們的社會更多地重視推進體育,使孩子們享受積極健康的運動樂趣,我們就沒有理由不相信,獨生子女同樣能獨立、樂觀、勇敢地麵對生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信賴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不僅影響著孩子的一朝一夕,有時還可能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世。
培養孩子熱愛運動的習慣,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1.給孩子創造運動的條件。要創造條件,鼓勵、支持孩子參加各種體育鍛煉,以增強孩子身體各部位的機能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增強孩子的體質。
2.讓孩子養成愛好鍛煉的生活方式。要經常帶孩子到公共場所觀看他人的運動,讓他感受運動給人帶來的活力,從中獲得感染。有的場所要收費,但這份錢應該給孩子花。因為那裏的氣氛特別帶給孩子青春的活力,孩子也能意識到運動是人的一種需要。
3.為孩子提供安全的場地。訓練孩子的運動能力,應該為他準備場地。場地必須安全。父母不要整天將孩子關在家中。孩子從幼兒園出來時,總希望在外麵玩一會,這時父母不要急著把孩子帶回家,應該讓他做些必要的戶外活動,可以在居住地的周圍找一塊空地讓孩子蹦蹦跳跳。有些住宅區周圍過往的車輛很多,父母應該特別注意安全。
4.給孩子提供一些用具。孩子為運動而運動總感到枯燥,父母可為孩子配置必要用具,增加活動的興趣性,如球類、橡皮筋。另外,為了方便孩子運動,應該讓他穿運動鞋和運動服。
5.父母可參與孩子的運動遊戲。由於許多子女缺少玩伴,父母就不可避免要充當這一角色——當孩子的玩伴,如與孩子一起拍球、傳球、單腿跳等。因為5~10歲的孩子競爭意識增加,他們重視行動後的結果,所以父母與孩子一起玩,可以促進孩子運動能力的提高。
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
運動中需要夥伴,熱愛運動才能產生運動的樂趣。
三毛的父親陳嗣慶,是台灣著名的一名律師。他有一副非常善良的心腸,一生愛幫別人打官司,為別人申冤,打抱不平,但從不計較訴訟費多少。在許多情況下,他免費為人家出庭辯護。有時雖然也講明訴訟費的數目,但當打完了官司,交不交錢,由人家自願,他從不去討賬,也沒有別人欠債的概念。有一次他幫別人打贏了官司,顧主抱來了一個西瓜。他將西瓜打開,讓全家人品嚐,卻絲毫沒有感到一個西瓜和一場官司之間,其價值應該怎樣計算。父親急公好義,不計報酬,為他人可以犧牲自己的良好品德,對他的孩子們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三毛身上表現出的某些優良品質就可以看到父親的影子。
陳嗣慶除了律師職業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體育。他從小學六年級起開始踢足球,網球場上也常有他的身影,撞球的水準屬於第一流,乒乓球少有對手。60歲開始登山運動。雖然已年逾古稀,但每天早晨必定做了全身運動後才上班。傍晚下班,要提早兩三站下車,然後徒步回家。像這樣長年堅持不懈,持之以恒。這種對體育一絲不苟的認真精神,潛移默化地轉變為他對事業的認真和執著。他對四個子女的培養,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希望有一個能成為體育運動員,一個成為藝術家,其餘兩個成為“正直的人”,能夠自食其力即可。
功夫不負有心人。後來,號稱“白雪公主的姐姐”的大女兒陳日心成了一名鋼琴老師;二女兒三毛成了一名著名散文作家兼畫家;大兒子當了商人;小兒子陳傑繼承了他的事業,學了法律。隻有一項培養目標落空,即四個子女中沒有出現一個體育明星。雖然如此,次女三毛和女婿荷西卻以自己的愛好和堅持,給他帶來了不小的安慰。三毛和荷西都是體育愛好者。有一次三毛從國外回來,開始打網球,陳嗣慶高興極了,把培養體育明星的希望又放在三毛身上。他給三毛買了一副球拍,和孩子一起鍛煉。正是由於三毛熱愛體育運動,才有精力橫穿撒哈拉大沙漠,寫出獨特的文章。
運動本身是一種令人愉快的事情,它對於鬱悶和憂慮等情緒,是一種最好的消除辦法。在有趣的體育遊戲中,你不得不集中精力去應付一個接一個的新刺激,從而使你全身心地投入到遊戲之中,擺脫學習的疲勞和煩惱。一個人的心理健康,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也是較大的,而運動恰恰可以起到調節心理、促進心理健康的作用。
積極參加運動可以增強體質,減少疾病對身體的侵害,保持身體的健康,對保持人的思維敏捷,提高學習效率有極大的好處。
科學還告訴人們,大腦活動同肌肉活動一樣,經過一定時間就會出現疲勞。雖然你身體也許很健康,可以為大腦活動提供足夠的氧,但大腦活動時間一長,人照樣會出現疲勞現象。大腦疲勞表現為反應力下降,思考力減弱,注意力分散,記憶力減退,再嚴重一些,就會出現頭痛或昏昏欲睡的感覺。同身體其他組織相比,人的大腦還是最容易疲勞的組織。從這個意義上說,同學們在一天的學習中,在大腦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參加適當的運動,對恢複大腦疲勞是很有益處的。
疲勞的出現是一種正常現象,是人們休息、防止腦細胞過度耗損的一種信號,也是一種保護性的反映。人經過休息,疲勞可以消除,大腦會再度正常工作。有的同學認為自己身體強健,堅持一下就過去了;有的同學認為休息或鍛煉太耽誤時間。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極為有害的。在疲勞時繼續用腦,會出現想問題想不出好主意,對事情作不出正確判斷,做習題算不出正確答案的結果,這樣才是最大的浪費。再則,如果疲勞得不到及時消除,發展下去,就會出現大腦過度疲勞。大腦的過度疲勞,會破壞大腦皮層興奮與抑製的平衡,造成腦功能失調。這時大腦就會出現注意力很難集中,記憶力嚴重減退,神經功能紊亂。同時還會出現周身不適、頭痛、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甚至還會導致某種疾病發生。大腦疲勞一旦發展為過度疲勞,再想恢複正常,往往需要的時間會更長,這樣由此所耗費的時間,可能大大超過你超負荷工作所爭得的一點時間。所以,聰明的做法是,一旦疲勞,及時休息,或去參加某種運動。
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在智力和反應方麵明顯高於未參加運動或極少參加運動的同齡人。運動可提高血糖含量,大腦活動所需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運動能使人食欲大增,消化功能增強,可促進食物中澱粉轉化為葡萄糖,並源源不斷地提供給腦神經細胞使用。
大腦需要氧氣和其他營養:經常運動的人,心腦血管會更有彈性,血液循環也更通暢。喜歡運動的人,血液循環量比一般人高出兩倍,這樣能向大腦提供更充足的氧氣和營養,使思維更敏捷。
運動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運動時,運動中樞興奮,可快速抑製思維中樞,使其得到積極的休息,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
運動能改善情緒:通過運動,能有效預防和治療神經緊張、失眠、煩躁和抑鬱症,避免產生思維和反應遲鈍、注意力減退等現象,使人心理更健康,頭腦更靈活。
列寧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運動作為積極休息方式的一種,同學們在努力學習的過程中,一定不可放鬆運動,不可忽視休息對學習效率的特殊作用。也正因為這樣,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在置身於科學研究的同時,也非常重視鍛煉自己的體魄。偉大的生理學家、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獲得者巴甫洛夫是個酷愛體育運動、興趣廣泛的人。他常常從事劃船、遊泳、擊劍、騎自行車等運動。他曾告誡人們:“科學需要一個人貢獻出畢生的精力。假定你們每個人能夠活兩輩子,這對你們說來還是不夠的。”他認為一個人要造福人類,就“必須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智力聰穎……”他盡管已是87歲高齡,但仍然精力旺盛。可以這樣說:巴甫洛夫一生偉大的業績,有一半是得益於他健康的身體。
“生命在於運動”。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經驗,它道出了運動與身體健康的密切關係。在人類文明曆史上,體育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就認為,兒童的身體訓練要在智力訓練之前,即體、德、智這麼一個順序。
實踐告訴我們,運動有利於兒童的生長發育,鍛煉可使人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得到增強;身體強,學習起來也有能量基礎,效率也高;運動還可以幫助兒童形成某些良好的道德和品質。
然而現代生活中,也許是因為人們生活節奏加快,也許是因為運動空間窄小,每天都能鍛煉身體的人似乎是減少了,這不能不讓人們感到憂慮。為了能負荷得起日後繁重的工作,就必須在年少時期打下一個好的身體基礎,所以在小時候,就要使孩子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
此外,如果孩子在運動中發現了自己真正熱愛並且想從事一生的行業,這何嚐不是人生的機會呢?不少人就是在運動中發現了自己的長處,進而成為自己一生的追求。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熱愛運動的習慣呢?
(1)每天鍛煉
為了增強身體素質,大概每個人都曾經設想過要好好鍛煉身體,但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鍛煉習慣使許多人都荒廢了自己的鍛煉計劃,結果不僅體質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反而逐漸養成了做事一拖再拖、說話不算數的壞習慣。要獲得好的鍛煉效果,必須長期堅持,形成鍛煉習慣。
某小學六年級(2)班楊子同學,三年級時體育成績是年級倒數第二名,到五年級時已經加入到體育優秀生行列。大家都很驚奇,他為什麼能有這樣的轉變呢?在他入學的時候,他身體狀況極差,是個超重、中等肥胖的學生,他很不甘心。為了擺脫這種狀況,在學校裏,他跟著學校田徑隊一起跑步鍛煉;在家裏,他又要爸爸媽媽督促他每天早晨或者晚上跑步鍛煉。每天1小時,日複一日、從不間斷。經過長期的刻苦訓練,他逐漸地從胖墩的行列中跳了出來,並曾在校運動會、環湖越野賽中獲得較好名次,使同學和老師對他刮目相看。
大腦是學習的機器,機器好,學習效率才會高。每天適當地運動不但可以提高身體素質,使人四肢靈活、頭腦清晰、思維敏捷、反應靈敏,還能使人增強記憶,促進智力發展,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創造力。另外,體育運動還有助於磨煉人的意誌,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因此,父母要幫助孩子了解運動的重要性,隻有真正了解參與運動的效能,才會下定決心參與運動,進而感受到運動的樂趣。
可以根據孩子自身情況來確定鍛煉強度。一般來說,心率在100—160之間的運動量是比較適中的。從時間上來看,運動時間最好控製在1個小時以內。過量的運動反而會給身體帶來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