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 人人都有感恩的心(2 / 3)

其實我們不必對自己太苛求,我們又怎麼知道別人一定比自己過得好?事實上每個人都有令人羨慕的東西,也有自己缺憾的東西,沒有一個人能擁有世界的全部。重要的在於自己的內心感覺。那些心態平和的人也許生活中物質的享受並不比任何人好,隻是他能接受自己,覺得自己好而已。

所以,要懂得欣賞自己的生活,讓自己活得隨心所欲。你能改變什麼讓自己感到愉快,那就做一些改變;不過,如果改變了以後會讓自己不愉快的話,那麼不管有多少人說要做,也不應該盲從去做。還有,即使你已經知道改變以後會很好,但自己卻無力改變的話,也不應該勉強去做。原諒自己,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那些讓自己覺得不滿意的地方,就盡量忽略過去。畢竟,上帝創造我們有不同的膚色、不同的個性,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要接受自己所謂不完美的地方,沒有必要勉強自己變得完美。

雖然在生活中有風雨有險阻,喜怒哀樂各種滋味都有,但是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正是在於它隨時都會發生變化。變化的生活,可能不如你期待的美好.但它實際是錘煉你的利器。當生活慷慨地向你敞開它寬廣的懷抱時,你要懂得這是它給予你的珍貴饋贈,是成就你的成功階梯。

而對於青少年們來說,還有許多人值得我們去感謝:朋友、家人、故友、老師、給你機會的人和無數的其他人。我們要感謝生活本身的贈與和自然界的美景。如果我們心存感激之情,那麼我們感受的不僅僅是心靈的寧靜。一個懷有感恩之心的人,生活也將賦予他最大的回報。

青少年是否感到生活的困苦與不順,想要有一個好的生活,我們必須學會感恩,從容地、自由地選擇生活。

(1)每天對自己說,感謝周圍的一切人與事,因為這些都是你成長的必要條件,都是你生活的寶貴財富。

(2)在生活中竭盡全力實現你的構想,哪怕是失敗了,也要珍惜失敗的經驗。

(3)塑造自己是一件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值得你去為之努力。

我們青少年怎麼能發現你生命的獨特意義呢?如果你懂得感恩,那麼,美好的生活就離你不遠了。

讓孩子學會感恩和回報

學會感恩,才會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學會感恩,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燦爛的陽光。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我每天在有意無意中創設感恩的氛圍,把感恩的思想觀念貫穿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如我會利用晚上臨睡前給孩子講故事的機會,有意識地挑選諸如““烏鴉反哺”之類的故事,告訴孩子,做人要知道報答,要有情有意,要像烏鴉那樣,將來有能力回報他人。另外,我還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如果我本人沒有孝心,我相信我的孩子將來一定沒有孝心。因此我向來對長輩都非常的尊重,經常對長輩噓寒問暖,還經常買一些長輩愛吃的東西孝敬他們,孩子耳濡目染,很自然對長輩也十分的尊重了。

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從小時候起,就領受了父母的養育之恩;等到上學,有老師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後,又有領導、同事的關懷、幫助之恩;年紀大了之後,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輩的贍養、照顧之恩。大而言之,作為單個的社會成員,我們都生活在一個多層次的社會大環境之中,都首先從這個大環境裏獲得了一定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也就是說,社會這個大環境是有恩於我們每個人的。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有著正確的認識;報恩,則是在這種正確認識之下產生的一種責任感。沒有社會成員的感恩和報恩,很難想象一個社會能夠正常發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對許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正視錯誤,團結互助;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

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艱難險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敗。在危困時刻,有人向你伸出溫暖的雙手,解除生活的困頓;有人為你指點迷津,讓你明確前進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軀把你擎起來,讓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終戰勝了苦難,揚帆遠航,駛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麼,你能不心存感激嗎?你能不思回報嗎?感恩的關鍵在於回報意識。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實際行動予以報答。

“感恩”是個舶來詞,“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給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感恩”是因為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對我們有恩情!

“感恩”是一種認同。這種認同應該是從我們的心靈裏的一種認同。我們生活在大自然裏,大自然給予我們的恩賜太多。沒有大自然誰也活不下去,這是最簡單的道理。對太陽的“感恩”,那是對溫暖的領悟;對藍天的“感恩”,那是我們對藍得一無所有的純淨的一種認可;對草原的“感恩”那是我們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歎服;對大海的“感恩”,那是我們對兼收並蓄的一種傾聽。

感恩是一種回報。我們從母親的子宮裏走出,而後母親用乳汁將我們哺育。而更偉大的是母親從不希望她得到什麼。就像太陽每天都會把她的溫暖給予我們,從不要求回報,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感恩”。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漠,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隻知道愛自己,不知道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

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是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在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產生令人動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說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學習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給予的點點滴滴的關心與幫助,都值得我們用心去記恩,銘記那無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圖回報的惠助之恩。感恩不僅僅是為了報恩,因為有些恩澤是我們無法回報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報就能一筆還清的,唯用純真的心靈去感動去銘刻去永記,才能真正對得起給你恩惠的人。

“感恩”是尊重的基礎。在道德價值的坐標體係中,坐標的原點是“我”,我與他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一切的關係都是由主體“我”而發射。尊重是以自尊為起點,尊重他人、社會、自然、知識,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相互尊重以及對自然和諧共處中追求生命的意義,展現、發展自己的獨立人格。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感恩讓世界這樣多彩,感恩讓我們如此美麗!

“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讓孩子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個內容。

前美國總統裏根,每年南茜生日時,他總要送一束鮮花給南茜的母親,並在賀卡上寫道:“感謝您生養了南茜。”裏根的故事感動了許多的美國人,也許這正是裏根獲勝並能連任總統的原因之一:一個如此情深意重的總統怎麼會不去愛他的人民,報答他的人民呢?常言道:不做父母親,不知父母恩。

這是一位父親的親身經曆:有一天深夜,我正在為一部書稿而勤奮筆耕。我答應過孩子,用這部書稿的稿酬給她買一架鋼琴。3歲多的女兒被尿憋醒,我提醒她解完手後,她睜開惺忪的雙眼,對我說:“爸爸,你還在工作啊!早點休息吧!”那一刻,我的雙眼濕潤了。女兒小小的年紀,就知道關心爸爸,怎能不讓我感動呢?每當我下班回到家裏,隻要女兒天天在家,她總是說:“爸爸,你回來了!”然後,拿過拖鞋請我換上,再端來一杯水。那一刻,我感到女兒真的長大了。……這就是愛,一種知道回報的愛。

有一個孩子,他爸爸媽媽從鄉下來到深圳,租住在一間很簡陋的鐵皮屋裏,為謀生包開了一輛中巴,父母日夜工作,非常辛苦。可是讀六年級的孩子卻一點也不體諒父母的辛勞,整天向父母要錢,今天50元明天100元,不給就不上學,甚至打爛家具,打罵父母。

還有一位叫尹禮遠的孩子,家境貧寒,父親左手殘疾,母親癡呆。他從小就看到父母為了生計在地裏辛苦勞作的身影,他們艱難地支撐著家,艱難地養育著孩子。這使他除了更加勤奮刻苦地學習,以此來報答親人對他的期望之外,還想方設法減輕家裏的負擔。為了節省作業本,他寫了擦,擦了寫,至少要寫三遍。為了節省鞋子,暮春時就光腳,一直到立秋才穿鞋。若是下雨下雪,冬天也要脫下鞋走路。假期還去工地做工賺學費。

這兩個孩子形成鮮明的對比,給所有父母提出了一個問題:怎樣教孩子懂得回報?最重要的就是要教孩子學會感謝。

第一個要感謝的人是母親。母親既給了孩子生命,又哺育孩子成長。母親應該多向孩子講述他們成長的故事,使孩子從小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石頭縫裏蹦出來,也不是山上拾來的,而是媽媽一點點養大的。當然媽媽在講述時要自然,感情要真摯,不可讓孩子覺得你在“居功自傲”,要讓孩子體會到無私和高尚的母愛。做父親的心要細些。孩子們都很重視自己的生日,早早就在策劃自己的生日怎樣度過。我們很多父親給孩子做生日很大方,花很多錢把孩子的夥伴請到酒館開一個晚會,燭光閃閃,笑語歡歌,好不熱鬧。可是心細的父親不應該忘記在給兒子切生日蛋糕前,告訴兒子選一枝鮮花給媽媽,感謝媽媽在這一天送他來到這個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