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把助人為樂當成一種習慣(3 / 3)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來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10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800英裏的路程,第11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方圓上千公裏之內,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最後千萬別放棄自己的夢

在一次航行中,由於海風襲來卷起很大的浪潮把船打沉了,船上人員死傷無數。有一個人卻僥幸獲得一個救生艇而幸免,他的救生艇在風浪中顛簸起伏,如同樹葉一般被吹來吹去。他迷失了方向,救援人員也沒有找到他。

天漸漸黑下來,饑餓寒冷和恐懼一起襲上心頭。災難使他除了這個救生艇之外,一無所有,甚至自己的眼鏡也丟了,他的心灰暗到了極點,無助地望著天邊。

忽然,他看到一片片闌珊的燈光,他高興得幾乎叫了出來。他奮力地劃著小船,向那片燈光前進,然而,那片燈光似乎很遠,天亮了,他也沒有到達那裏。

但是他沒有死心,仍然繼續艱難地劃著小船,他想那裏既然能看到燈光,就一定是一座城市或者港口,生的希望在他心中燃燒著。

白天時,燈光看不清了,隻有在夜晚,那片燈光才在遠處閃現,像是對他招手。

就這樣,三天過去了,饑餓、幹渴、疲憊更加嚴重地折磨他。有幾次他都覺得自己快要崩潰了,但一想到遠處的那片燈光,他又陡然增添了許多力量。

第四天,他依然向著那片讓他有生還希望的燈光劃著。最後,他實在是支撐不住了,就昏倒在艇上。雖然如此,但他腦海中卻始終閃現著那片燈光,依然認為自己能夠活著到達那個有燈光的港灣或碼頭。

到了晚上,終於有一艘經過的船把他救了上來。當他醒來時,大家才知道,他已經不吃不喝在海上漂泊了四天四夜。

當有人問他是怎麼堅持下來時,他指著遠方的那片燈光說:“是那片燈光給我帶來了希望。”

大家順著他指的地方望去,那裏哪是什麼燈光,隻不過是天邊閃爍的星星!

做一個有良好生活習慣的孩子

許多父母時間觀念很強,將日常時間安排得井井有條,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因此在教育孩子時,也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秩序感,使孩子逐步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有個男孩叫亮亮,有一次,媽媽帶他去超市購物,亮亮覺得媽媽可以隨便拿物品,自己也可以,所以,一進超市就歡樂無比,沒兩分鍾就不見了蹤跡,東挑西揀亂拿東西。亮亮每次這樣表現,媽媽都會對她訓斥一番,亮亮老實一會兒,就又變成老樣子。

有一次看到一輛喜愛的童車,就不顧一切地跑過去,騎著滿商店亂跑,店員為了禮貌待客,不便阻止,可又擔憂。媽媽大聲責罵,想追上他把車奪過來,但亮亮根本不管那一套,像脫韁的小馬一樣亂跑亂竄,使媽媽費很大勁才拉住,在超市購物的心情也沒有了,隻好牽著孩子提前回家。在去超市這樣的特殊場合之前,媽媽應該把注意事項講清楚,先立規矩,孩子就不至於這樣胡鬧了,久而久之養成了好習慣,就知道了遇到這樣的場合應該怎麼做。因為媽媽沒有把超市的規則講清楚,孩子隻以為媽媽帶他去了一個好玩的地方,並不清楚進了超市怎麼做,所以到了這種忘乎所以的地步,再強製孩子,也會聽不進去,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如果媽媽講清道理並做出一定的規定,孩子不遵守或者下次不再帶他去或者當即停止購物,一同回家反省。

亮亮有個丟三落四的毛病,經常找不到自己的書和本。有時好容易找到了書,作業本又不知放在哪裏。媽媽送他一個公文袋,讓他把書、本、文具都裝在一起,但不久連公文袋也不知丟到哪裏去了。有時他到學校發現忘帶的書本,從學校打電話叫媽媽給他送去。挨老師的批評自然也是免不了的,改掉亮亮的毛病成了媽媽的心事。

一個偶然的機會,亮亮的媽媽讀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7歲的美國孩子叫比爾,上學常常忘記帶午飯。媽媽說:“比爾,你已經長大了,應該自己的事自己做,應該對帶午飯負責。今後如果你忘帶午飯,打電話來要媽媽送飯,媽媽堅決不送,結果調皮的比爾向老師借錢買了午飯。媽媽得知後。又同老師商量,要求老師配合。有一次,比爾忘記帶午飯,他知道媽媽不會送飯,就向老師借錢,老師說:“我已經答應你媽媽,為了幫助你克服壞毛病,不能再借錢給你。”比爾被饑餓折磨了一下午,體驗到因自己不帶午飯而饑腸轆轆的感覺。從此以後,比爾對自己的事,總是想著做,再也不丟三落四了。

亮亮的媽媽也想用此法試試。一天,亮亮上學又忘記帶課本,他打電話讓媽媽給送。亮亮的媽媽說:“我已經告訴你,不帶齊書本你自己回來拿!媽媽應遵守諾言。”說完就掛斷了電話。

亮亮非常惱火地跑回家,責怪媽媽一點兒不通情達理,讓他自己跑回來取課本耽誤課程。他伸手向媽媽要錢,說要“打的”回學校,媽媽說:“就十幾分鍾的路,自己跑步回去。”亮亮無奈地跑步返校。

放學了,媽媽問亮亮:“你從這件事中懂得了什麼?”

“我想,下次我得早點兒起床,自己收拾好書包,不能再丟三落四了。”亮亮不好意思地說。“對呀,如果媽媽像以前一樣,你忘記帶書本還是給你送去,你還能有這種體會嗎?”“以後你早上懶床遲到就罰站;忘記帶掃把值日,就讓你用手掌擦地;忘記帶水,就隻好渴著;忘記帶飯,就隻好挨餓……讓你自己嚐到丟三落四的苦頭,直到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亮亮伸出長長的舌頭,做了一個鬼臉兒。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我們給父母的建議是:

從小養成好的規範和標準。父母要有步驟地訓練孩子,教育他從小就要以一種好的行為規範做標準。

要給孩子創造機會。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在反複實踐中養成的。因此,父母要盡量給孩子創造一些機會,並注意督促檢查。

父母要有信心。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父母首先要有信心。我們常說萬事開頭難,一個新習慣的誕生,必然會衝擊相應的舊習慣,而舊習慣不會輕易退出,它要頑抗,做垂死掙紮。另外,我們的肌體、心靈也需要時間從一種狀態過渡到另外的狀態,需要一個適應過程。從記憶的角度講,人也需要不斷複習新建立的好習慣,要求強化它。所以,頭三天要準備吃點苦,要下功夫,要特別認真。過了這一關,坦途就在眼前。

養成教育切忌“虎頭蛇尾”。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改掉一個壞的生活習慣也不是三下五除二的事情,都必須付出長期的努力。父母要有韌性,不能試驗了一段時間後,發現沒有什麼效果就不了了之了,那樣,今後再教育起來會更加困難。

良好的生活習慣有著豐富的內容。在飲食習慣方麵,當前最需注意的不是營養不良,而是營養過剩、營養不均,所以,家長必須教育孩子盡量少吃零食,不能專挑愛吃的、好吃的東西吃。告訴孩子雞鴨魚肉這些菜肴固然好,為人體所必需,白菜、土豆之類的日常菜也有不可替代的營養,也為人體所必需。白麵大米這些細糧固然好,玉米、小米、高粱之類的粗糧也很好。家長做飯時要粗、細結合,葷、素結合,不給孩子的挑食偏食創造條件,吃飯要定時、定量、定地點,讓孩子在愉快的氣氛中用餐,絕對不能在吃飯時批評孩子。

在衛生習慣方麵,要求孩子飯前、便後要洗手,吃水果要洗幹淨,吃飯不要暴飲暴食,要教育孩子早晚洗漱,定期洗、理發,按時剪指甲,按時換洗衣服、洗澡,自己整理床鋪、學習用具,按時作息,不睡懶覺。還要注意公共衛生,主動參加學校衛生值日,不亂扔雜物,不隨地吐痰。要愛護草坪花木,樹立環保意識。

家長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要教育孩子熱愛勞動,無論在家中、在學校,凡是力所能及的、應該幹的活都要主動去做。在家庭生活中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小時要自己穿衣服,上學後要自己疊被子、整理文具,平日裏讓他們洗洗碗、掃掃地,年節幫助父母搞搞衛生。讓孩子做這些的目的不是為了減輕家長的負擔,而是為了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

家長要重視孩子的體育鍛煉,有意識地推動孩子參加各項體育活動。現在學生們的學習負擔繁重,整天泡在書桌上,腦子很疲勞,作為家長,應協助學校讓孩子們在體育活動中消除腦子的疲勞,促進身體的茁壯成長。總關在屋裏讀書不是個好辦法。有的家長帶孩子遊泳、爬山、逛公園,這些都不失為上策。

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要從兒時抓起。陶行知先生說過:“人生最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在6歲以前養成。”這位著名的教育家的名言說明,好的習慣須從幼小時抓起。孩子上小學前的階段是孩子生活習慣的奠基時期,而上小學之後的階段是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和鞏固時期。頭腦清醒的家長必須在小學階段全麵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習慣、飲食習慣、勞動習慣、衣著習慣、體育活動習慣。要不斷教育並反複檢查他們的實踐,使孩子在這些方麵由自覺去做而“習慣成自然”。

第二,要從小事抓起。從幼兒到少年到青年,從幼兒園到學校,孩子們會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情,同家長們工作中生活中碰到的困難相比,它們確乎是些瑣碎的小事。但就培養孩子的習慣而言,我們對這些所謂的小事不可等閑視之。可以說,對孩子們的成長而言,件件都是“大事”。種種不良的小事,日積月累,會形成壞毛病,會貽害孩子的一生。相反,種種良好的小事,日積月累,會形成好習慣,將造福孩子的一生。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家長們務必從每件小事抓起。飯碗有剩飯,要讓孩子馬上吃幹淨;飯前沒洗手,一定要求洗了再吃;被子沒疊好,書桌沒收拾整齊必須整好再走。通過幼兒到少年的積累,一旦好習慣形成,做父母的隻要提醒一下就行。第三,從消費觀念來講,讓孩子養成合理消費的好習慣,父母可以采用這樣的培養方法:

1.要教會孩子有計劃地使用錢,對花錢有個預算。把給孩子的零花錢規定一個數額,最好是把握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範圍之內,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和實際需要再適當增加。

2.教會孩子量入為出。父母要經常給孩子講勤儉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辛勤勞動得來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費用,也不是不費力氣掙來的。要在生活上節約,如人走燈滅、一水多用、愛護衣物等。

3.製訂開支計劃。比如多少錢用於買學習用品,多少錢用於買自己喜歡的日用品,多少錢用於買零食……這樣可以防止孩子亂花錢,還可以培養孩子把錢用在刀刃上的好習慣。

4.存錢。陪孩子一起去銀行,並以他的名義開一個戶頭,可以增強孩子自我管理的興趣和能力。

5.以質量和實用價值為主要標準選擇物品,不刻意追求名牌。

6.告訴孩子父母掙錢的艱辛,不回避跟孩子談家庭生計中的問題。

7.不與別人攀比,根據自身的需要做出選擇,消費要量入為出。

8.看到喜歡的東西不急於買,對於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後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9.告訴孩子,比價格是相同商品的價格,不同規格、不同品牌的商品不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