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把助人為樂當成一種習慣(2 / 3)

一個人如果給自己的心靈設限或是等待條件齊備了才開始去做,那麼他最終必然一事無成。一個人如果在給自己設立了高遠的目標後,所做的不是去猜測什麼,而是立刻著手去做,那麼他會發現,夢想沒他想象得那麼遙遠。夢想正是在行動中和現實縮短距離的。

一個人的夢想一旦提升起來,他的個性就會隨之拔高,對自我實現的意識就變得強烈,也就會在向夢想進軍時一步步趨近自己的夢想。夢想越大,成就越高。

偉大的人之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有偉大的目標。偉大人物的偉大目標,無非是要做大事,考慮更多的事,在更大的範圍裏解決更多的問題。比如做一個社會活動家或政治家,為人類和平、繁榮而奮鬥;做一個大律師,為國家的法治昌明而奮鬥。因為偉大人物要解決大問題,為很多人服務,他就得要有大本事,要有很多知識、技能,有時甚至要超越個人的得失,做出某些重大犧牲。在這一過程中,他會逐漸變得有超乎常人的知識、能力,胸懷寬廣,大公無私,以他獨有的方式為人民、為國家、為人類的進步服務。當這種服務取得成效時,自然能得到社會和人民的認可與尊敬——這個人便逐漸變得偉大。

偉大目標激勵一個人成為偉大的人,因為目標遠大會迸創出人生的火花,使其取得成就。正如約翰賈伊·查普曼說的:“世人曆來最敬仰的是目標遠大的人,其他人無法與他們相比——貝多芬的交響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以及人們讚同的任何人類精神產物——你熱愛他們,因為你說,這些東西不是做出來的,而是他們的真知灼見發現的。”

世界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是這樣取得成功的。奧運金牌得主不光靠他們的運動技術,而且還靠遠大的目標的推動力;商界領袖也一樣,之所以成為商界中的佼佼者,並不完全是有多麼聰慧的頭腦,而是心中時刻有遠大目標的激勵。

夢想應當有多大?應該像米開朗基羅禱告中所說的那樣:“上帝允許我的成就永遠比原來希望的更大。”

偉大的夢想通常促使我們發揮自身最佳能力,激勵我們努力工作,瞄準目標,全力以赴。

你的夢想應當有多大?可以用下麵故事來回答這個問題。

羅馬納·巴紐埃洛斯是一位年輕的墨西哥姑娘,16歲就結婚了。在兩年當中她生了兩個兒子,丈夫不久後離家出走,羅馬納隻好獨自支撐家庭。但是,她決心謀求一種令她自己及兩個兒子感到體麵和自豪的生活。

她帶著一塊普通披巾包起全部財產,跨過裏奧蘭德河,在得克薩斯州的埃爾帕索安頓下來,並在一家洗衣店工作,一天僅賺一美元,但她從沒忘記自己的夢想,即要在貧困的陰影中創建一種受人尊敬的生活。於是,口袋裏隻有7美元的她,帶著兩個兒子乘公共汽車來到洛杉磯尋求更好的發展。

她開始做洗碗的工作,後來找到什麼活就做什麼。拚命攢錢直到存了400美元後,便和她的姨母共同買下一家擁有一台烙餅機及一台烙小玉米餅機的店。

她與姨母共同製作的玉米餅非常成功,後來還開了幾家分店。直到最後,姨母感覺到工作太辛苦了,這位年輕婦女便買下了她的股份。

不久,她經營的小玉米餅店鋪成為全國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發商,擁有員工300多人。

她和兩個兒子經濟上有了保障之後,這位勇敢的年輕婦女便將精力轉移到提高她美籍墨西哥同胞的地位上。

“我們需要自己的銀行。”她想。後來她便和許多朋友在東洛杉磯創建了“泛美國民銀行”。這家銀行主要是為美籍墨西哥人所居住的社區服務。如今,銀行資產已增長到將近上億美元,這位年輕婦女的成功確實得之不易。

抱有消極思想的專家們告訴她:“不要做這種事。”

他們說:“美籍墨西哥人不能創辦自己的銀行,你們沒有資格創辦一家銀行,同時永遠不會成功。”

“我行,而且一定要成功。”她平靜地回答說。結果她真的夢想成真了。

她與夥伴們在一個小拖車裏創辦起他們的銀行。可是,到社區銷售股票時卻遇到另外一個麻煩,因為人們對他們毫無信心,於是她向人們兜售股票時遭到拒絕。

他們問道:“你怎麼可能辦得起銀行呢?”“我們已經努力了十幾年,總是失敗,你知道嗎?墨西哥人不是銀行家呀!”

但是,她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努力不懈,如今,這家銀行取得偉大成功的故事在東洛杉磯已經傳為佳話。後來她的簽名出現在無數的美國貨幣上,她由此成為美國第三十四任財政部長。

你能想象得到這一切嗎?一名默默無聞的墨西哥移民,卻胸懷大誌,後來竟成為世界上最大經濟實體的財政部長。

威斯康星州密爾沃基的一名教師古爾達·梅厄的夢想原來隻是成為所建立國家的一員,在那裏,她可以尊奉自己的信仰,能夠自由和尊嚴地做禮拜。她不但實現了她的目標,而且後來出任以色列總理,成為她那一代中的偉大政治家。

兩位女性的經曆足以說明夢想越大越好,即使它是夢境般的空想也沒關係,因為空想是達成願望前的一個出發點。但是空想本身如果不去實行,隻能以空想結束,無法成為引導你成功的原動力。

因此,還是需要有目標,目標越具體越好,同時越明確越好。所以為了使它更明確,必須要具體。

如果你想當醫生、科學家,其路程雖然還很遙遠,但若能果斷地說“我一定要當醫生給人們看看”或“我一定要當科學家讓你看看”,有這樣堅定的態度,就算原先很容易消失的事也能變成具體可燃燒的一種欲望湧現出來。

有位極具激發力的演說家給百萬俱樂部的保險推銷員作演說。他對他們說:“沒有任何事能阻止你在一年內賣掉價值500萬元的保險,並且,你今年就能做到。”

那是在6月,不少優秀的推銷員告訴他,或許可能在一年中推銷出500萬元的壽險,但那恐怕不會是今年,因為今年已過去一半了。演說家堅持說道:“如果你計劃在今年10月31日前賣掉500萬元的壽險,你就會做到。”大約在12月20日左右,他接到那家保險公司總裁的電話,告訴他上次參加聽講的人員中,有8名在那年賣出價值500萬元的保險。因為他們製定了目標及完成目標的計劃。

這種成就並不是做夢就能取得的。定下目標隻是第一步,第二步也同樣重要,就是計劃如何達成目標。為自己製定目標及執行計劃,是唯一能超越別人的可行途徑。

因此,人一定要有崇高的目標,並為實現目標謹慎建設,盡力執行。

一群人在炎熱的夏天在鐵路的路基上工作,這時,一列緩緩開來的火車打斷了他們的工作。火車停了下來,最後一節特製車廂的窗戶被人打開了,一個低沉的、友好的聲音響了起來:“大衛,是你嗎?”大衛·安德森——這群人的負責人回答說:“是我,吉姆,見到你真高興。”於是,大衛·安德森和吉姆·墨菲——鐵路的總裁——進行了愉快的交談。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愉快交談之後,兩人熱情地握手道別。

大衛·安德森的下屬立刻包圍了他,他們對於他是鐵路總裁墨菲的朋友感到非常驚訝。大衛解釋說,20多年以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開始為這條鐵路工作的。

其中一個人半認真半開玩笑地問大衛,為什麼你現在仍在烈日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成了總裁。大衛苦悶地說:“23年前我為1小時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吉姆·墨菲卻是為這條鐵路而工作。”

事實告訴我們如果你為賺錢而努力,那麼你可能會賺很多錢;但是,如果你想幹一番事業,那麼你就有可能不僅賺很多錢,而且會幹一番大事。如果你隻為薪水而工作,你隻能得到一筆很少的收入;但是,如果你是為了你所在公司的前途而工作,那麼你不僅能夠得到可觀的收入,而且你還能得到自我滿足和自我價值的體現。你對公司做的貢獻越大,你個人所得到的回報就會越多。總之,你必須要有崇高的目標,然後為這些目標付諸行動,才能獲得你想要的成功。放飛夢想播種希望

有人說:“希望是堅韌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攜帶它們,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麵對逆境這條人生的畏途,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觀點和態度。對軟弱者而言,逆境是生存的煉獄,是前途的深淵;對堅強的人而言,逆境是人生的良師,是前進的階梯。逆境如霜雪,它既可以凋葉摧草,也可使菊香梅豔;逆境似激流,它既可以溺人殞命,也能夠濟舟遠航。逆境具有雙重性,就看人怎樣正確地去認識和把握。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有些人一遇挫折就灰心喪氣、意誌消沉,甚至用死來躲避厄運的打擊。這是軟弱者的體現,生比死更需要勇氣,死隻需要一時的勇氣,生則需要一世的勇氣。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可能有消沉的時候,居裏夫人曾兩次想過自殺,奧斯特洛夫斯基也曾用手槍對準過自己的腦袋,但他們最終都以頑強的意誌麵對生活,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見,一時的消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消沉中不能自拔。要是我們能在任何時候都心存希望,無疑生活最終會為我們開啟另一扇門。

有這樣兩則關於穿越沙漠的故事:

兩個旅行家迷失在茫茫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沙漠裏,烈日如焰,寸草不生。他們的嘴唇因為長期缺水而裂開了一道道血口,如果繼續下去,兩個人隻能活活渴死!

一個經驗較為豐富的旅行家從同伴手中拿過空水壺,鄭重地說:“我去找水。你在這裏等著我吧!”接著,他又從行囊中拿出一支手槍遞給同伴說:“這裏有6顆子彈,每隔一個時辰你就放一槍,這樣當我找到水後就不會迷失方向,就可以循著槍聲找到你。千萬要記住!”

同伴欣然答應,然後他便信心十足離去找水。時間在悄悄地流逝,槍膛裏僅僅剩下最後一顆子彈了,找水的同伴還沒有回來。“他一定被風沙淹沒了或者找到水後撇下我一個人走了。”

被留下的旅行家數著分、數著秒,焦灼地等待著。饑渴和恐懼伴隨著絕望如潮水般地充盈了他的腦海,他仿佛嗅到了死亡的味道,感到死神正麵目猙獰地向他緊逼過來……他扣動扳機,將最後一粒子彈射進了自己的腦袋。

就在他的屍體轟然倒下的時候,同伴帶著滿滿的兩大壺水趕到了他的身邊……

這個故事告訴青少年,等待的旅行家是不幸的,因為他放棄了堅持,放棄了希望,同時也就放棄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很多時候,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麵對困難和挫折,我們能夠咬著牙堅持著熬過最漫長最艱難的時刻;可當成功將要與我們伸手相握的時候,卻因為我們最終的放棄,便與之擦肩而過了。

培養孩子擁有夢想

要知道自己做什麼

有一個25歲的小夥子,因為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他跑來向上帝谘詢。他對自己的生活目標是: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處境。他生活的動機似乎不全是出自私心而且是完全有價值的。

“那麼,你到底想做點什麼呢?”上帝問。

“我也說不太清楚,”年輕人猶豫不決地說,“我還從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我隻知道我的目標不是現在的這個樣子。”

“那麼你的愛好和特長是什麼呢?”上帝接著問,“對於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麼?”

“我也不知道,”年輕人回答說,“這一點我也沒有仔細考慮過。”“如果讓你選擇,你想做什麼呢?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上帝對這個話題窮追不舍。

“我真的說不準,”年輕人困惑地說,“我真的不知道我究竟喜歡什麼,我從沒有仔細考慮這個問題,我想我確實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了。”

“那麼,你看看這裏吧,”上帝說,“你想離開你現在所在的位置,到其他地方去。但是,你不知道你想去哪裏。你不知道你喜歡做什麼,也不知道你到底能做什麼。如果你真的想做點什麼的話,那麼,現在你必須拿定主意。”

上帝和年輕人一起進行了徹底的分析。上帝對這個年輕人的能力進行了測試,他發現這個年輕人對自己所具備的才能並不了解。上帝知道,對每一個人來說,前進的動力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他教給年輕人培養信心的技巧。現在,這位年輕人已經滿懷信心踏上了成功的征途。

現在,他已經知道他到底想幹什麼,知道他應該怎麼做。他懂得怎樣才能事半功倍,他期待著收獲,他也一定能獲得成功——因為沒有什麼困難能擋住他前進的腳步。

找一個方向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這塊貧瘠的土地,而是嚐試過很多次都沒有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