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把助人為樂當成一種習慣(1 / 3)

永吉的父母一直這樣教育孩子:別的同學都是你的競爭對手。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永吉產生了一種對所有同學的戒備心理。在學習上,既不肯向別人開口請教,也不願意幫別人解答問題。漸漸地,同學們越來越疏遠他,他與同學們的關係越來越差。他可不在乎,在他的日記本裏寫上了一句“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還描得又粗又重,把這當成自己的座右銘,殊不知,他隻是片麵地理解這句話,並沒有領會這句名言的實質。漸漸地他在班裏一個朋友都沒有,也沒有人願意跟他玩,他整天就知道學習,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精神上的壓力越來越大。

需要大家一起做實驗的時候,他總是一個人處在一個小角落裏,看著別人忙得興高采烈,自己的鼻子直發酸。結果,他不僅實驗方麵的成績越來越差,別的課目也漸漸落下來了。老師還發現,上課時他經常出現走神的現象,平常也總是憂心忡忡的樣子。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他的名次不但沒有上升,反而下降了。

孩子在學校,不光是學知識,還要全方位地成長,在和同學的交往中,讓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時,在歡笑中度過人生最寶貴的青少年時期。永吉不肯幫助別的同學,對別的同學非常冷淡,就使自己各方麵的能力都得不到鍛煉。當自己遇到問題時,也就得不到同學的開導和勸解,一點小坎坷都過不去,心理素質越來越差。不肯幫助別的孩子,往往會因為缺乏團隊合作精神,而受到老師的批評,讓他的心理產生更大的挫折感,也就沒有辦法以積極健康的心態來麵對學習。孤僻的孩子很難擁有圓滿的人生,從這個角度說,父母是應該承擔一定責任的。

在美國,每到孩子上學放學時,路邊都有一些義工,身上套著色彩十分鮮豔顯眼的馬夾,護送學生安全過馬路。有一天早上,父親尾隨女兒出門看她上學,隻見她一來到路邊,一位義工老大爺馬上舉起一個寫有“停”字的紅牌,向路上川流不息的車輛一晃,車水馬龍就像聽到了號令一樣,頓時戛然而止,齊刷刷讓出了一條通行橫道。滿街肅靜,眾目睽睽,老大爺領著這個小女生,不慌不忙地走了過去。過了馬路,一老一少彼此說一聲“謝謝你!”“再見”老大爺回過身來,放下那個“停”字紅牌,做個手勢,街上的車流才又重新恢複奔騰。

這是個天天如此的場景,女兒習以為常,走得從容自在;老人習以為常,走得嚴肅認真;所有早上這個時候上班的駕車人也習以為常,等得平心靜氣。但父親卻看呆了,打動他的正是這種習以為常:習以為常地尊重一個孩子上學時優先過馬路的權利。

這種景象不是某個小鎮的特例,而是全美國如此。這是美國對待少年兒童的某些規則的一個例證。類似的規則,還有幾個年齡上的坎兒:不到12歲的兒童不允許沒有成人陪伴;不到18歲不得使之接觸含有色情內容的圖像;不到21歲不允許賣給含酒精的飲料……請注意,這都不是要求少年兒童本人的規則,而是要求成人對待少年兒童的規則。如有違反,要受處罰的不是學生而是成人:那個賣酒的人,那個未加聲明就讓少年接觸色情的人,那個讓兒童無人陪伴的家長。

在美國,幾乎每一個中國留學生都遇到過在困境中得到美國人幫助的故事,事情過去很久了還是叫人難以忘記,有的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美國人的好意,也就是中國人說的做好人好事,沒有功利目的,不圖回報。最多他們會說:我過去也得到過別人的幫助,以後你有機會,也請幫助別人就好。而這,就是今日美國助人行為蔚然成風的根源所在。

如何培養孩子幫助同學的好習慣呢?

1.鼓勵孩子為父母幫忙

很多父母不肯讓孩子幫忙做家務,怕孩子分心,實際是讓孩子的獨立能力越來越差。當孩子願意給父母幫忙時,最好的辦法是鼓勵,多對孩子說謝謝,多誇他了不起,會讓他從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得到樂趣,漸漸養成這種習慣。

2.把同學當成兄弟姐妹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每個同學在家裏都有父母照顧,到學校就隻能互相照顧了,大家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互相幫助。學生時代的好朋友,可以在一生中相互扶持,這種友情是最值得珍惜的。3.該怎樣幫助犯錯誤的同學

當孩子和同學有了矛盾,父母不能粗暴批評,應該和孩子耐心討論,對方有什麼缺點,怎樣做才能最好地幫助別人改正缺點。這樣做能讓孩子遇事先為別人著想,先考慮別人的感受,讓孩子朋友更多、性格更開朗。

4.如果遇到困難的是我

當孩子不願意幫助別的同學,家長可以引導他去想,如果是自己遇到了困難,希不希望別人幫忙?會不會從心裏感謝幫忙的人?這樣孩子就能漸漸明白,幫助別人是一件非常好的事,舉手之勞就能帶來很多快樂,也能得到真心的朋友。

5.學習就是為了幫助別人

家長可以問孩子,學習是為了什麼。孩子會說為了找工作。家長繼續問,找到工作要幹什麼?孩子說賺錢。家長就可以對他講,老板給你工資,是為了讓你幫他賺錢,錢要從消費者手裏賺,人家覺得你的產品對他有幫助,才會掏錢去買。不管你以後做什麼工作,都是要幫助別人,為別人服務。既然這樣,為什麼不從現在開始幫助同學呢?

6.多個朋友多條路

孩子通常都有很強的自尊心,希望別的同學對自己好。家長就可以引導他,你會對什麼樣的同學好?是幫你的,還是不肯幫你的?幫助別人,不僅被幫助的人會對你有好印象,其他看到的同學也會覺得你人非常好,願意和你交往。你幫助了一個同學,會讓更多的同學願意幫你。

擁有夢想才能看見未來

你心中懷有的夢想,你一直珍藏於心的理想——這是你生活的基礎,是你的未來。

夢想是行動的目的,它必須具備明確的方向。不能像爬梯子那樣,不看準目標,亂爬一氣。

有的人在攀登人生階梯的過程中,費盡心機,使盡渾身解數,到了梯子頂端回頭一看,卻發現自己爬錯了梯子。

夢想是所有成就的出發點,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就在於他們從來都沒有,並且也從來沒有踏出他們的第一步。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更好的東西,如金錢、名譽、尊重等等,但是大多數的人都僅把這些希望當作一種願望而已,如果知道希望得到的是什麼,如果對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堅定性已到了執著的程度,而且能以不斷地努力和穩妥的計劃來支持這份執著的話,那你就已經是在實踐夢想了。所以說,認識願望和強烈欲望之間的差異是極為重要的。

邁克爾·戴爾是世界第四大個人電腦生產商。他29歲便成為富豪,但他既不是靠繼承遺產,也不是靠中彩,而是很早就有夢想的結果。

邁克爾是在得克薩斯州的休斯敦市長大的,有一兄一弟,父親亞曆山大是一位畸齒矯正醫生,母親羅蘭是證券經紀人。邁克爾在少年時期就勤奮好學。十來歲就開始了賺錢生涯——在集郵雜誌上刊登廣告,出售郵票。後來,他用賺來的2000美元買了一台個人電腦。然後,把電腦拆開,仔細研究它的構造及運作並多次安裝成功。

邁克爾讀高中時,找到了一份為報商征集新訂戶的工作。他推想新婚的人最有可能成為訂戶,於是雇請朋友為他抄錄新近結婚夫婦的姓名和地址。他將這些資料輸入電腦,然後向每一對新婚夫妻發出一封有私人簽名的信,允諾贈閱報紙兩星期。這次他賺了1.8萬美元,買了一輛德國寶馬牌汽車。汽車推銷員看到這個17歲的年輕人竟然用現金付賬,驚愕得瞠目結舌。

大學期間,邁克爾·戴爾經常聽到同學們談論想買電腦,但由於售價太高,許多人買不起。戴爾心想:“經銷商的經營成本並不高,為什麼要讓他們賺那麼厚的利潤?為什麼不由製造商直接賣給用戶呢?”戴爾知道,萬國商用機器公司規定,經銷商每月必須提取一定數額的個人電腦,而多數經銷商都無法把貨全部賣掉。他也知道,如果存貨積壓太多,經銷商會損失很大。於是,他按成本價購得經銷商的存貨,然後在宿舍裏加裝配件,改進性能。這些經過改良的電腦十分受歡迎。戴爾見到市場的需求巨大,於是在當地刊登廣告,以零售價的八五折推出他那些改裝過的電腦。不久,許多商業機構、醫生診所和律師事務所都成了他的顧客。

由於戴爾一邊上學一邊創業,父母一直擔心他的學習成績會受到影響。父親勸他說:“如果你想創業,等你獲得學位之後再說吧。”

戴爾當時答應了,可是一回到奧斯汀,他就覺得如果聽父親的話,就是在放棄一個一生難遇的機會。“我認為我絕不能錯過這個機會。”於是他又開始銷售電腦,每月賺5萬多美元。戴爾坦白地告訴父母:“我決定退學,自己開公司。”“你的夢想到底是什麼?”父親問道。“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戴爾說。和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競爭?他父母大吃一驚,覺得他太不自量力了。但無論他們怎樣勸說,戴爾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終於,他們達成了協議:他可以在暑假試辦一家電腦公司,如果辦得不成功,到9月就要回學校去讀書。

得到父母的允許後,戴爾拿出全部積蓄創辦戴爾電腦公司,當時他19歲。他以每月續約一次的方式租了一個隻有一間房的辦事處,雇用了一名28歲的經理,負責處理財務和行政工作。在廣告方麵,他在一隻空盒子底上畫了戴爾電腦公司第一張廣告的草圖。朋友按草圖重繪後拿到報館去刊登。戴爾仍然專門直銷經他改裝的萬國商用機器公司的個人電腦。第一個月營業額便達到18萬美元,第二個月26.5萬美元,僅僅一年,便每月售出個人電腦1000台。

積極推行直銷、按客戶要求裝配電腦、提供退貨還錢以及對失靈電腦“保證翌日登門修理”的服務舉措,為戴爾公司贏得了廣闊的市場。大學畢業的時候,邁克爾·戴爾的公司每年營業額已達7000萬美元。以後,戴爾停止出售改裝電腦,轉為自行設計、生產和銷售自己的電腦。

如今,戴爾電腦公司在全球很多個國家設有附屬公司,每年收入超過50億美元,有雇員約5500名。戴爾個人的財產,估計在300億美元左右。假如戴爾不是從小就有夢想,沒有種植夢想的觀念,顯然他是不可能成為當今世界最年輕的富豪的。給自己鎖定一個高目標

一個青年人,應當早一點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且不要輕易變來變去。俗話說:“無誌者常立誌,有誌者立長誌。”一個人不僅要立誌,而且立誌要遠大,但應是量體裁衣的相對遠大。一個人確立的目標越高,達到的成功境界也就越高。哈佛大學對畢業生中的成功者進行追蹤研究的結論之一是:有無遠大目標,結果很不一樣。因此,一個人、一個組織,都應當有遠大目標。

一個具有崇高生活目的和思想目標的人,毫無疑問會比一個根本沒有目標的人更有作為。有句蘇格蘭諺語說:“扯住穿金質長袍的人,或許可以得到一隻金袖子。”那些誌存高遠的人,所取得的成就必定遠遠高於起點。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有這樣的經曆,為了確保既定目標的實現,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我們總會確定超越既定目標的目標。如在田徑達標訓練中,假設要求你保持7分鍾跑1公裏的速度,你在訓練時就會確定6分鍾內跑1公裏的目標,這樣你在達標測試裏就會輕鬆過關。查斯特·菲爾德爵士曾告誡他的兒子說:“個性的藍圖越大越好。”所以,一個人的夢想不妨大一點。

人生是由夢想支撐起來的,越是卓越的人生越是夢想的產物。可以說,夢想越高,人生就越豐富,成就越卓越;夢想越低,人生的可塑性就越差。也就是慣常說的:“期望值越高,達成期望的可能性越大。”

當你問起NBA職業籃球高手“飛人”邁克爾·喬丹,是什麼因素使他不同於其他職業籃球運動員的表現,而能多次贏得個人或球隊的勝利時,喬丹會告訴你說:“NBA有不少有天分的球員,我也可算是其中之一,可是令我跟其他球員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你絕不可能在NBA裏再找到像我這麼拚命的人。我隻要第一,不要第二。”

也許有人會感到不解,邁克爾·喬丹為什麼會這麼拚命?到底他拚命不懈的動力源於何處?激勵喬丹拚命不懈的動力源於他念高中一年級時在籃球場上的一次挫敗,巨大的挫敗感使喬丹決心不斷地向更高更大的目標挑戰,他總是給自己製定常人看來難以企及的目標,但是就是在這些偉大目標的推動下,飛人喬丹一步步成為全州、全美國乃至於NBA職業籃球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他的事跡改寫了籃球比賽的紀錄。

喬丹的故事告訴我們,有限的目標會造成有限的人生,所以在設定目標時,要盡量伸展自己,也就是把自己的夢想提升,不應該使夢想退縮在一個不恰當的位置。

有人也許會顧慮地說:“夢想越遠大,和現實的差異也就越大。我沒有能力去完成它,而且也不能靠它過日子。”誠然,夢想不能使人填飽肚子,之所以有人承認夢想是遙不可及的,是因為他覺得自己追逐夢想的條件不夠,或者他認為隻有條件具備了,才有追逐夢想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