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就是一個人能夠親自處理自己所麵臨的各種事情或問題。孩子的獨立意識是從小逐步培養形成的,它經曆一個由生活上自立向性格上獨立的發展過程。父母必須對孩子進行自立教育,使孩子能具有適應現代社會環境所必須具備的品質。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之所以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我們教育的目的,也就是為了促進孩子獨立。當一個嬰兒呱呱落地時,就如同一棵柔弱的稚嫩小苗,隨時需要大人的關懷和照顧,寶寶的生命必須完全依賴於父母。但是正如幼苗終會長成參天大樹,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對成年人的依賴將逐漸減少,各種能力逐漸發展,直到完全脫離了大人,成為依靠自己獨立生存的人,一個獨立於社會的人。可見,從嬰兒至青年的成長過程,不正是獨立自主的過程嗎?從這一角度看,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獨立的過程。
從古至今,後代在前輩的教育下掌握了各類知識和勞動技能,自立於社會並取代前輩,從而使人類社會不斷發展、延續。在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社會,由於生產力落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個人對家庭的依附性很強,對人的社會獨立性要求不多。當今的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浪潮來勢迅猛,我們麵臨的是一個信息化社會。現在的孩子,對他們來說,要適應這樣一個現代社會,要成為這一社會獨立自主的人,就必須具備較以前社會更高的文化素質、品質和獨立能力。
他們必須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著強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麵對政治、經濟、文化的急劇變化而頭腦清醒、善於應變;他們必須具有堅強的意誌,麵對千難萬險而毫不畏懼,百折不撓;他們必須具有高水平的自學能力和科學精神,既能動腦又善動手,不斷地去實踐、去創新;他們不受命運的擺布,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創造曆史的能力。
這就是獨立自主豐富的內涵,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具有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的現代人。
隻有具備自尊、自信和勇氣的獨立自主的人,才能經受人生的挫折,才符合現代社會選拔人才的起碼標準,否則,即使智力超群,也可能會被激烈的競爭無情地淘汰。當前重視兒童的獨立教育已成為世界的重要趨勢。美國幼兒教育的理論大都以兒童發展的自發性和自由教育為基礎,總的要求是:促使兒童在生理、智力、情感及社會要求各方麵的全麵發展,幫助兒童獲得基本生活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日本教育以培養“善於自我思考,具有正確判斷能力的青少年”為目標,“要求培養出具有自覺應變能力、富有個性的多樣人才”,其中應變能力包括麵對困難的堅強意誌,為解決問題而麵向知識挑戰的勇氣和探究心,自覺地設定目標,靈活運用知識、信息的能力,以及控製自我、尊重他人,善於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等品質。
培養孩子的獨立習慣
繆茵,是一位旅美的少年鋼琴家。1985年底出生於中國湖南省長沙市。4歲開始學習鋼琴,6歲隨母親到美國。從6歲起,連續7年7次獲得各類國際鋼琴比賽冠軍。1992年,6歲時,獲美國阿拉巴馬州音樂協會鋼琴比賽少兒組冠軍,並獲美國音樂協會頒發的優勝金質獎牌;同年,獲美國芝加哥“第8屆國際鋼琴比賽”少年組冠軍。1995年,9歲時,獲美國“第15屆巴托克國際鋼琴比賽”少年組冠軍,並獲唯一的傑出表演獎;1996年,10歲時,獲美國曼哈頓音樂學院大學預科鋼琴協奏曲比賽第一名;1997年,11歲時,獲意大利“第一屆國際音樂節及競賽”18歲以下鋼琴比賽第一名;1998年,12歲時,獲美國“第18屆巴托克國際鋼琴比賽”青年組冠軍;1999年,13歲時,獲“美國1999年世界鋼琴比賽”鋼琴協奏曲第一名,鋼琴獨奏曲第二名。在繆茵上三年級之前,早上都是媽媽周傳鴻給她穿衣、梳頭、喂飯,到了三年級時,就要求她自己一個人做,什麼也不管。上學也是一個人去。小繆茵一開始極不適應,在上學的路上一邊哭一邊走,有時出門還忘了穿鞋,而周傳鴻卻不為所動,決意培養繆茵獨立的品格。
周傳鴻的姐姐看到小外甥女兒這樣懂事,直說妹妹命好,有個乖女兒,因為她自己的孩子常常頂撞父母,而且非常凶。周傳鴻卻不以為然,說:“並不是孩子天生會這樣,而是教育上沒注意。”她說,自己給繆茵洗頭發,女兒總要說“謝謝”;讓她端水,女兒會說“請”。因為她明白媽媽為她提供的服務從來不是理所當然的。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父母要明確自己的職責。要讓孩子接受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看法:愛和尊重。父母在繁忙的工作、家務中,應擠出時間陪他聽故事、打球、做遊戲、放風箏等;在處理家政,尤其是有關他(她)的事情時,父母應與孩子討論,征求孩子的意見,或直接由孩子決定。
鼓勵孩子愛勞動。讓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父母不要包辦代替。自幼培養孩子自己洗手絹,自己穿衣係帶,自己整理衣物,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並碼放整齊。孩子大點了,可以讓他幫助父母掃地、洗碗、擦桌子等,活兒不一定多,但要天天堅持。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服務意識和動手的好習慣。
父母要支持孩子正當的活動。有關孩子和家庭的一些事情,要和孩子共同商定,而不是一切等著父母安排。讓孩子逐漸養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習慣。孩子都渴望能像父母那樣,處理自己的事務,管理好自己。因此,采取民主的家庭氣氛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培養。如,當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布置自己的房間,和同學一起踢球,參加科技小組等時,其主動性和獨立性也能加強,如果父母過分擔心和懷疑孩子的能力,禁止或限製孩子的這些活動,就會打擊孩子獨立活動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
在西方國家,孩子玩耍時,母親一般都不緊盯著。一旦孩子摔倒了,她們往往隻在遠處注視,叫孩子自己爬起來繼續玩,孩子也很少哭。而我們在國內常見的情況是,孩子玩時,父母親常常是死盯在孩子後麵,大聲地喊叫:“別跑!當心摔著!”“別摸!那兒髒!”“別走遠了,危險!”等等,喊個不停。當孩子不小心被絆倒時,趕快上去抱起來,又拍又哄。孩子本來並沒有哭,這時反倒大哭起來。
許多情況下,父母的過分照顧、擔心和保護,成了孩子的沉重負擔。因為怕摔著,孩子十多歲了,還不讓學騎自行車。特別是許多母親們,孩子一離開自己的視線,就會想象出各種危險可怕的情景:一會兒在路上讓汽車撞了,一會兒遊泳給水嗆了。總之,一百個不放心。古人說,世上不會有怕孩子摔跤而不讓孩子學走路的媽媽。然而,現在真有不少因噎廢食的父母。因為怕孩子碰著、撞著,怕車禍,怕走失,於是給孩子設置了許多禁區,不許摸電器,不讓碰爐灶,老大不小了,還不許單獨外出,已經上中學了不許單獨坐公交車,不許自己去公園等等。
這種寸步不離的看管與設置過多的限製,會阻礙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使其各方麵的能力,不能隨著年齡長大而得到相應提高,從而使他們產生自卑、抑鬱。在過度保護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會優柔寡斷,膽小怕事,沒有勇敢麵對困難的精神,也缺乏處理實際事務的能力。
謝軍是享譽世界的國際象棋大師,獲得過多項世界冠軍。她之所以有今天,與父母給她獨立自主的機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1982年,謝軍12歲,小學快畢業時,是升重點中學還是學棋,兩條路任她選擇。謝軍和她的一家人,似乎都處在十字路口上,需要決定前進的方向。謝軍在小學6年中,7個學期被評為三好生。學校當然要保送她上重點中學。這樣品學兼優的孩子,誰見誰要。國際象棋的黑白格同樣牽引著謝軍和她的一家人。真是舉棋不定。是走媽媽的路,將來進高等學府,還是當運動員呢?誰也拿不定主意。還是媽媽做主,她叫來了女兒,用商量的語氣說:“謝軍,抬起頭來,看著媽媽的眼睛。你很喜歡下棋,是不是?”這是母親對女兒選擇道路的提問,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女兒將來命運的提問。家庭是民主的,對孩子采取了審慎的商量的辦法,充分尊重女兒的意見和選擇。謝軍目光堅毅、嚴肅地看著媽媽的眼睛,堅定地說出七個字:“我還是喜歡學棋。”母親得到女兒的回音後,她同意謝軍的選擇,同時又極其嚴肅地對女兒說:“好,記住,下棋這條路是你自己選擇的。既然你做出了這個重要的選擇,今後你就應該負起一個棋手應有的責任。”一個12歲的女孩能懂得和理解這段話嗎?也許思維發達和超前的謝軍,聽懂了媽媽的話,了解了父母的良苦用心。
應該承認,母親和女兒的這段對話,謝軍會受益一輩子的。假如當初沒有這段話,或者是父母包辦決定女兒的前程,都不會有今天的謝軍,中國也沒有今天的國際象棋“女皇”。
俗話說,習慣成自然。形成了習慣,既不用別人督促,又不需要努力。習慣不是某種行為的偶然表現,而是一個人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讓孩子從小學會獨立自主,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自己安排和自己負責。這個意識卻要在點滴的生活小事中及早播種,及早萌芽。每次帶孩子出門玩,可以讓孩子想想要帶什麼?幾次提醒,孩子便主動想起要戴好帽子或穿好外套。孩子會表達會思考以後,可讓孩子試著安排一下今天到哪裏玩?準備做些什麼?並幫助孩子分析這樣做的優劣和可能性。
正確地認識和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階段普遍具備的各種能力。知道在什麼年齡,孩子應該會做什麼事情了,那麼就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依賴別人。
給予充分的活動自由。孩子的獨立自主性是在獨立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要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就應該為他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
與孩子建立親密的關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愛。因為獨立自主性的培養,需要以孩子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為基礎。隻有當孩子相信,在他遇到困難時一定會得到幫助,他才有可能放心大膽地去探索外界和嚐試活動。因此,在孩子活動時,父母應該陪伴在身邊,給予鼓勵。
小孩子大多數隻顧說出自己的想法,沒有耐心去等待別人把話說完和簡單地重複說過的內容。由於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就容易忽略那些能開闊視野的見解。因而要引導孩子聽取別人的意見。例如,孩子說鄰居家的小夥伴是“笨蛋”,就要讓他去問問哥哥、姐姐對那個孩子的評價。這就可能使孩子看到自己未曾想到過的方麵。同樣,讓孩子留意新聞、廣播等,對同一事實的種種不同分析,對孩子學會集思廣益大有好處。思考好比播種,行動好比果實,播種愈勤,收獲也愈豐。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孩子,才能品嚐到金秋的瓊漿玉液,享受到大地賜予的豐收喜悅。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有的父母把一切事物都安排得十分妥善周到,從來就沒有什麼事需要孩子自己去考慮,長此以往,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能力,更談不上解決問題的能力了。父母要培養孩子愛思考的習慣,給孩子創造一個思考的空間。
許多父母都望子成龍,寧肯自己省吃儉用,也願多給孩子智力投資,卻偏偏忽視了既省錢又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幫助孩子思考。
那麼,怎樣來培養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呢?
(1)為孩子創造有利於思考的環境
有位母親通過朗讀簡單的詩詞引導她5歲的孩子思考問題。她先讀一首詩:如果世界上堆滿了餡餅,如果海水全部化為墨水,如果所有的樹都結滿麵包和奶酪,那麼,我們喝什麼?然後,她問孩子:“一個句子以‘如果’開頭,是不是意味著它不是真的?”由此引起孩子聯想出一連串問題。培養孩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首先是創造利於思考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