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讓孩子擁有健全的人格(2 / 3)

再如,領孩子去博物館、與孩子一同閱讀、同孩子一起看電視的時候,要有意識地提出問題促使孩子發揮想象力。參觀博物館時不要走馬觀花,簡單地欣賞作品,不妨提出“恐龍如果複活了,地球會變成什麼樣”之類的問題。

父母經常圍繞著“一物多用”“一事多因”來為孩子編些問題,讓孩子回答。如問孩子:“水有什麼用?”“磚頭除了蓋房還有什麼用?”“紙有哪些用處?”遇到生活中的許多情況,都要有意識地去訓練孩子學會分析產生的原因。

(2)經常與孩子展開爭辯

因為爭辯可引發孩子進行認真細致的思考,且能培養其思維的敏捷性。可與孩子爭辯看電視、打遊戲機時間長了好不好,觀看某一電視劇後,與孩子爭論對某一人物或問題的看法。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的思維能力,還提高了他們對許多問題的認識水平。

古人雲:“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獨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現在懷疑的精神上。誰不迷信權威,勇於與傳統的觀念決裂,敢於提出新問題、新思想、新方法,誰就能有創造性的發現。

(3)養成聯想的思維習慣

在學習中,我們應經常注意新舊知識之間、學科之間、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等方麵的聯係,告訴孩子不要孤立地對待知識,養成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有意識地去訓練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及獨創性,長期下去,必然會促進孩子智力素質的發展。父母應該注意訓練孩子從不同的角度想問題,以培養其發散思維的興趣。比如,讓孩子對任何一個解決方案,都要考慮有利和有弊的一麵。對同個問題,不僅會正向思維,也會逆向思維,還會橫向思考。父母可問孩子這樣的問題:“把身上帶的所有的錢都給你買好吃的和好玩的好嗎?”孩子聽後剛開始可能會讚同,此時可要求孩子再從正、反方麵重新考慮,孩子經過認真思考後,往往會改變原先的想法。

有一個故事:一位小朋友,扛著扁擔到田裏去幫大人抬菜,半路上看見水渠對麵有隻小花豬正在瓜田啃瓜。他想去趕,但被一米多寬的小渠擋著,怎麼辦?講到這裏,讓孩子想個過渠的辦法。這一懸念能激發孩子思維的積極性,他們會在特定的情景中想出各種辦法來:扁擔架在渠道上爬過去;脫了鞋子走過去;用扁擔支住渠底,像撐竿跳高那樣躍過去……孩子麵對疑難抒發己見,通過比較,找出最佳答案,受到思維靈活性的訓練。

(4)思維具有靈活性

思維具有靈活性,能從不同角度和側麵分析考慮問題,不為定式左右,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有幾種方法,可以培養孩子的思維靈活性。一是續編故事結局法,講故事時留個尾巴,讓孩子自己去猜測想象,引起聽故事的興趣。二是猜謎法,它是通過謎麵所描述的事物特點、性質,讓孩子在猜測過程中受到思維靈活性的訓練。猜謎語不僅能夠培養孩子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可以增加知識。三是填充法,就是要求孩子在給定的某一簡單圖形上填畫,使它成為多種不同的圖畫,讓孩子邊思索、邊填畫,很有興趣。這不僅培養了孩子思維的靈活性,而且對他們擴散性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孩子不可能一夜之間就學會邏輯思維,這就像學騎自行車,頭一兩次剛學會一點,可轉眼之間就全忘了。但是一旦掌握了其中的技巧,孩子一輩子都忘不了。

如何培養孩子探索性思考?

(1)培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鼓勵孩子凡事常問幾個為什麼。父母要不厭其煩地給予正確回答。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2)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為活動。如孩子為了看個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氣、譴責。

(3)傾聽孩子有意義的“瞎說”,允許孩子有“稀奇古怪”的想法。如遇到交通堵塞的時候,孩子向父母描述他要造一種帶翅膀的汽車,如何在天上飛過去時,父母也可在旁邊添油加醋。隻要引導得法,在自己家的小天地中即可取得良好思維習慣的最佳效果。

孩子的年齡不論大小,也應創造機會使他們說出值得一聽的主意來,這並不需要安排正式課時。一家人圍聚一桌共進晚餐,議論一天中發生的種種事情,就是一個指導孩子的最好機會。給孩子獨立思考的機會

肇牧十分喜歡做實驗性遊戲,當聽爸爸媽媽說要做有趣的實驗遊戲時,肇牧非常高興。與往常一樣,由爸爸說,他動手。

“肇牧,從你的玩具中,找出兩個同樣大的杯子,一個比杯子大的碗或者是鍋都行。”肇牧將三樣東西拿來了。“爸爸,你看行嗎?”爸爸滿意地說:“行。你用鍋裝些水來,並且將水分別倒進兩個杯子,要求兩個杯子的水要一樣多。”肇牧按示意進行。然後爸爸問肇牧:“你看兩個杯子的水,是不是一樣多呀?”肇牧左看看右瞧瞧,說:“啊,是一樣多。”“你將一個杯子的水倒進鍋裏,你再看看,是鍋裏的水多呀,還是杯子的水多?”誰知肇牧不假思索地給了爸爸滿意的答複:“一樣多。”“為什麼?你看鍋裏的水這麼少,杯子的水那麼多,怎麼是一樣多呢?”肇牧從容地說:“爸爸你看,這是兩個同樣大的杯子,我倒進的是同樣多的水,然後再把這個杯子裝的同樣多的水倒進了鍋裏,因為鍋比杯子大,所以看起來鍋裏水像少些,其實它們一樣多。”

誰能相信,這是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對液體容量守恒定律如此肯定的回答。而且思維清晰,語言表達準確、完整!

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數學教學正進入直式運算階段,學生們都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從低位向高位順序運算,唯獨肇牧別出心裁從高位到低位進行逆向運算,經老師指出後,他竟一意孤行。爸爸媽媽問他時,肇牧振振有詞:“左邊算到右邊是爸爸媽媽想出來的竅門。”

聽他這麼一說,爸爸媽媽意識到肇牧雖然違背規律進行運算,卻透露出一種萌芽狀態的獨創精神。於是爸爸媽媽在對他的“找竅門”給予充分肯定之後,循循善誘地告訴他,對自己周圍的事物要多方位觀察,對思維結果還需驗證,驗證的標準就是看它的實際效果。然後,爸爸媽媽與他一起分析逆向運算的弊端。最後,他口服心服地忍痛割“愛”了。正是由於小肇牧舉一反三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小肇牧的思維、判斷和推理能力。

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呢?我們給父母們的建議是:

創造一個思考的氛圍。這對孩子形成獨特的個性,表現有創新意識的思維、舉動很重要。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看成是成人的附屬品。孩子也是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有句話說:“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子女。”因此,在父母努力啟發孩子創造力時,不要忘了同時培養自己的創造力,使父母成為能欣賞創造力,並能與孩子創造力互動的主力。所以,不必在孩子與孩子間製造競爭壓力,也不必為了培育創造力,將家庭生活弄得緊張、沉重;更不必一反常態,變成嚴肅又過分認真的父母。真正成功的創造力培養者,是能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像個摯友般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舉止,知道何時給他掌聲,何時扶持他一把,沒有命令、沒有壓抑。

讓孩子學會思考。父母在與孩子相處與交談中,要經常以商量的口氣進行討論式的協商,留給孩子自己思考的餘地,要給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機會。父母可根據交談內容經常發問,如:“這兩者有什麼關係?”“你覺得怎麼做會更好?”“你的想法有什麼根據?”等問題,以引起孩子的思考。

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考的方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培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鼓勵孩子凡事常問幾個為什麼。父母要不厭其煩地給予正確回答。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出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不要阻止孩子探索性的行為活動。如孩子為了看個究竟,拆卸了玩具和物品,大人不要生氣、譴責。培養孩子的意誌力

周婷婷,一個雙耳全聾的孩子,遠遠超過了一般健全孩子的發展。她6歲時就認識了2000多個漢字,進普通小學,並跳了兩級;她8歲背到了圓周率小數點後1000位,打破了當時吉尼斯世界紀錄;她11歲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先隊員;她10歲發表了6萬字的幻想小說;她16歲成了中國第一位聾人少年大學生,引起轟動,被評為全國十佳少年、全國殘疾人自強模範,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的親切接見。她還和爸爸周弘合著《從啞女到神童》,周婷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周婷婷1歲半的時候,因為藥物中毒,造成雙耳全聾。爸爸趕緊帶著她四處求醫,可所有專家的結論都是不治之症。他懷著最後一線希望找到了上海五官科醫院最有名的耳科專家,診斷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腦幹電位顯示,雙耳全聾”。

“大夫,還有沒有辦法治?”爸爸急切地問。“很遺憾,目前還沒有。”大夫回答道。“針灸行不行?”爸爸不甘心。“這隻會給孩子增加無謂的痛苦,並沒有明顯的效果。”“那我女兒將來的出路在哪裏呢?”“隻能是上聾啞學校,從聾啞孩子的方向培養。”爸爸徹底絕望了。

尤其是看到那個“啞”字的時候,爸爸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麵。讓人做夢也想不到的是,10年後,婷婷並沒上聾啞學校,而婷婷的爸爸卻當上了聾啞學校副校長。這不是什麼奇跡,而是實行科學的教育方法的成果。

婷婷小時候,既聽不見,又不會說。在幼兒園,別的孩子嬉笑打鬧,她卻隻能孤獨地坐著,盼望爸爸早點來接。每次送她去幼兒園,她都哭得很凶。婷婷小時候長得很漂亮,小朋友們給她起了個外號“白雪公主”,但在前麵有個定語“啞巴”。爸爸隻要一去接婷婷,小朋友就會異口同聲的喊:“小啞巴的爸爸來了!”爸爸聽見這句話,仿佛三九嚴寒掉在冰窟裏,他的心都涼透了。婷婷因為自卑,經常把小便尿在褲子裏,夏天和秋天還好,一到冬天,爸爸真是憂心如焚。每天下班爸爸都飛快地騎著自行車衝出廠門,見了婷婷就先摸摸她的褲子,如果濕了,頓時會覺得心裏涼了半截,經常是默默地流著淚帶婷婷回家。一路上凜冽的寒風呼嘯著吹過婷婷幼小的身體,看著婷婷凍僵的小手,爸爸心裏萬箭穿心般地疼痛。爸爸媽媽常常做同一個夢,那就是夢見婷婷會喊“爸爸媽媽”。

他們開始了漫長痛苦的求醫道路。婷婷光針灸就進行了5年,幾乎人體中最疼的穴位她紮了上萬次。在上海治療的日子裏,當一根根銀針紮進耳穴一寸多深的時候,那種劇痛,別說孩子,就是成年人也難以忍受。盡管這樣,還是不行,針老紮不準。畢竟她還是個孩子!

7歲時,婷婷的媽媽語重心長地比畫著對婷婷說:“婷婷,明天針灸再也不能動了!針紮不準,你的耳朵就好不了。你的耳朵聽不見,爸爸媽媽多著急啊!總這麼著急,慢慢地就要得病,就會死去。那時,你像三毛哥哥一樣到處流浪,多可憐啊!”婷婷聽了這話,傷心地趴在床上大哭起來。大約過了十來分鍾,她抬起頭,擦幹眼淚說:“爸爸媽媽,明天針灸我保證不哭。”

一個7歲孩子的誓言能當真嗎?沒想到第二天奇跡出現了。以往輪到她針灸,爸爸媽媽都得去拉她,可那天她把媽媽的手一推,自己坐到了椅子上,所有的人,包括醫生都驚呆了。隻見她雙手交叉緊緊捂著嘴巴,讓醫生把針一根一根地紮進去,自始至終一動不動,唯有淚水不住流下來。婷婷的聽力恢複了一點點。也許隻是幾百分之一。但是這已經為婷婷的學習帶來了一絲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