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描述主人公謝希德任複旦大學校長的故事,為明晰主線,作者在寫作上采用倒敘、插敘的手法,以便梳理謝希德作為共和國教育家的一生,展現她的崇高品德。其中有她獲得美國博士學位後輾轉歸來的愛國情懷,有她為複旦大學的崛起鞠躬盡瘁的感人事跡,還有她與家人相濡以沫的詩情畫意。她與癌症多次鬥爭的故事以及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更是催人淚下。謝希德的人格魅力廣獲讚譽,不愧為教育界、科學界的巾幗英雄。
謝希德的父親謝玉銘,是一位畢生奉獻於教育事業的老學者,亦是在物理學界有所貢獻的科學家。1923年,他獲得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獎學金,踏上赴美留學的征途。謝希德4歲那年,身為教師的母親郭瑜瑾因為教學過度勞累,得了傷寒病,不久就離開人世。郭瑜瑾去世一年後,謝玉銘在芝加哥大學物理係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回國,立即從北平回泉州老家看望母親和女兒,一家三代人又團聚了。然而,半世奔波苦,終為生計忙。謝玉銘在泉州沒逗留多久,便匆匆趕赴北平,應聘到燕京大學物理係執教。
一年後,謝玉銘結識了當時在燕京大學數學係學習的四年級學生張舜英,她後來成為謝希德的繼母。6歲那年,小希德和祖母遷居北平,住進了燕京大學燕東園的一座小樓。父親整日忙於教學和科學研究,無暇照顧好她。小希德除了在燕大附小上學之外,就與祖母相依為伴,過著一種恬靜的生活。
此時,後來成為她丈夫的曹天欽,也在燕大附小讀書,在謝希德轉來之前,他的功課一直是名列前茅的。但謝希德進入附小後,他就成為“亞軍”了。這樣,這對同學青梅竹馬的故事就開始了。
11歲那年,謝希德就從附小直升入燕京大學附中。讀完初中一年級後轉學到貝滿女中。“敬業樂群”——貝滿女中的校訓,這四個爍爍金字擲地有聲,也在謝希德的品格中得到體現。
1937年“七七”事變後,謝玉銘應邀到坐落在嶽麓山下的湖南大學任教,謝希德也轉入武漢聖希理達女中就讀高三年級。不久,南京淪陷,武漢危急。她和母親、弟弟們移居長沙,和在湖南大學執教的父親相聚,並於1938年春轉入長沙的福湘女中。
1938年10月後,長沙戰事告急,謝玉銘全家搬到山城貴陽。就在臨近高考時,謝希德經醫師們多次檢查、拍片,診斷患了股關節結核,病腿被上了石膏。在醫院療養期間,她臥床默默地念著英語,有時還借助於字典,大量地閱讀英文小說。在與病魔打交道的日子裏,她不僅提高了英文閱讀能力,還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增強了與疾病作鬥爭的信心。
謝希德恢複行走後,於1942年夏天,考取坐落於湄潭縣的浙江大學。父親堅持要她到廈門大學就讀。最後她考取廈門大學數理係,並於1946年畢業。在福建長汀時,謝希德與在燕大附小就建立友情、即將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的曹天欽訂下婚約。
1946年離開家庭獨立工作後,謝希德在滬江大學與幾位新來的教工,一起共事了一年左右。在父親謝玉銘的學生張文裕和王承書夫婦的積極努力下,美國7所著名的女子學院之一——史密斯學院(鐵匠學院,Northampton)接受了她,並應允給予免收學費和擔任助教的待遇。
獲得碩士學位之後的謝希德又進了麻省理工學院,即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1951年秋,謝希德拿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頒發的博士學位證書,開始嶄露頭角,這標誌著她在世界物理學界正式取得一席之地。此時,新中國的發展正需要大量的科學人才,她為了響應祖國的召喚而蓄勢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