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一)家風淳淳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瀕臨波羅的海,是梅拉倫湖入海處,風景秀麗,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上,70餘座橋梁將這些島嶼連為一體,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

美麗的斯德哥爾摩

1833年10月21日,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出生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北方街9號樓上的後屋裏。

諾貝爾的父親伊曼紐爾·諾貝爾閱曆廣闊,具有發明創造的天賦。老諾貝爾14歲那年當了水手,跟隨著遠洋帆船出航,遊曆地中海各國和遠東。老諾貝爾對繪畫和機械建築有過人的天分,也曾經在斯德哥爾摩工藝學院的建築係深造,並在這裏數次得到建築和機械建造的獎學金。

由於在建築技術方麵受過良好訓練,老諾貝爾在斯德哥爾摩完成過不少新的建設和建築工程。他曾進行過關於“活動木房”的種種設計實驗,建造過浮橋,並且製造出了受到公認的機床。1828年,他發明的“諾貝爾機械運動”等獲得了專利權,從而作為一名發明家而初露頭角。“諾貝爾機械運動”,是一種將循環運動改為前後運動的新方法,在這種方法的基礎上,造出了有十個滾輪的碾壓機。

1835年,老諾貝爾開設了瑞典的第一座橡膠工廠,生產有彈性的膠布和外科、軍用及工業用具。他在這方麵的發明包括用膨脹彈力膠做成的成套軍用背包、床墊、救生衣和浮橋部件等產品。

諾貝爾的母親安德烈特·阿爾塞爾是一位善良的賢妻良母。諾貝爾自小一直纖弱多病,像一盞隨時可以被狂風熄滅的生命之燈。阿爾塞爾拿出她全部的愛來關懷小諾貝爾,這束明滅不定的微弱之光在母愛的嗬護下,終於在科學的天幕之上大放光彩,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曆程。

老諾貝爾的智慧和妻子的善良並沒有立刻給他們一家帶來財富。這個曾經有過八個孩子的家庭長期處於貧困之中。隻有三個兒子,即羅伯特、路德維格和阿爾弗雷德成活了下來。他們狹窄簡陋的住房,使得這個家庭每生一個孩子就要搬動一次。這個小家庭在斯德哥爾摩郊區搬來搬去,總想找房租最便宜的住處,憂慮、債務和災難在那段時間裏一直纏繞著老諾貝爾一家。

諾貝爾的兄長路德維格講過一個童年的故事:在一個特別寒冷的年頭裏,當時隻有七歲的路德維格和他的哥哥羅伯特,像安徒生的童話裏講的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也站在街頭巷尾賣過火柴,以便賺幾個銅板來幫助維持家庭生計。

艱難的時光沒有泯滅這個光榮家庭的生存意誌。諾貝爾傑出地傳承了父親老諾貝爾發明創造的智慧和母親的善良堅韌,這些精神的陽光照亮了諾貝爾成長的歲月。

(二)人文少年

諾貝爾八歲那年進了斯德哥爾摩的聖雅各布高級衛道士小學。在這裏,諾貝爾讀了三個學期的書。這是諾貝爾所受的唯一真正的學校教育。他所有的功課和操行在全校八十二個學生中得了最高分。然而,他短暫的學校生活,很快便由於家庭外遷而終止了。

1842年,老諾貝爾受到俄國政府的邀請,到俄國研製和生產炸藥。諾貝爾和哥哥們在母親的帶領下於1842年離開斯德哥爾摩到聖彼得堡和父親團聚。從他們到達聖彼得堡的時候起,包括阿爾弗雷德在內的三個大一點的兒子,都能夠受到家庭教師的教育。教他們的大多是些出色的俄國和瑞典教師,其中包括俄國化學教授尼古拉·津寧,瑞典語言及曆史教員拉斯·桑特森。諾貝爾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語言、數學、物理和化學。諾貝爾對法語很感興趣,他閱讀法語文學、哲學、曆史名著,並把原著翻譯成為瑞典語。在外語水平提高的同時,諾貝爾的人文修養得到很好的提升。

諾貝爾年輕的諾貝爾身上洋溢著詩人的氣質,充滿著人文情懷。他頗有語言天賦,能流利地說英、法、德、俄、瑞典等國家語言,他曾經沉浸於雪萊、拜倫和莎士比亞、莫泊桑、巴爾紮克、左拉、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建構的文學殿堂中,而且對大師作品都有過獨特的見解。

諾貝爾在文學創作上有過表現不俗的嚐試。在自傳體式長詩《一則謎語》中,他傾吐了對母愛的感恩和對生命的體悟。小說《在最明亮的非洲》(1861)、《姊妹們》(1862)是他抒發對社會改革觀點的作品。喜劇《杆菌發明專利權》(1895),則以挖苦和譏諷語調批評了社會現實中的陰暗麵。《複仇的女神》(1895)這部悲劇的劇本在巴黎出版時,諾貝爾已經永辭人世。

1851年,18歲的諾貝爾用出色的英文,寫了一首419行的自傳詩,題目是《一則謎語》。詩中寫道:

我的搖籃好像死床,

憂慮的母親

多年看護在旁,

盡管希望渺茫,

卻要拯救這欲滅之光。

我好容易才鼓起勁來

吸吮幾口乳汁充腸,

接著是抽筋痙攣,

瀕於死亡。

直到我抓到生命之光,

死前之苦方告未央。

我現在已是一名兒童。

在其足跡所及的小世界裏,

虛弱的身體,

使我依然變得陌生。

小夥伴玩耍之時,

我無法參加,

隻能充當可憐的觀眾。

童年的歡樂既被排淨,

我的腦海便不斷沉思,

盤算著未來的事情。

幻想馳騁,

要攀登思路所及的頂峰,

由於沒有判斷力,

我難以製止它的奔騰,

忽而感到困難重重,

有似一場金色美夢。

以往那些清醒的悲痛,

看來隻是一塊踏腳石,

通向極樂的前程。

諾貝爾還留下一份文學創作的目錄,題目是《已經寫完的文學與詩歌》:

1.三姊妹

2.背負死亡

3.疾病與醫療

4.她

5.一則謎語

6.我是否曾經愛過……

7.給予的夢想……

8.森西

9.精神撫育

10.訓誡

11.相信與不相信

12.雙上鞍

13.驚奇

14.我看到兩朵玫瑰蓓蕾

在這些詩作中,現在保存下來的有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首。閱讀這幾首詩,可以幫助我們走近諾貝爾孤寂的心靈世界,幫助我們解讀伴隨了他整個一生的特有人格。下麵是迄今尚不為人們所知的從瑞典文翻譯過來的第六首詩的一段摘錄:

我是否愛過?

啊,你的質問,

我記憶的漩渦,

喚醒了一幅甜蜜的輪廓,

那夢寐以求的幸福嗬,

生活不肯將它賜給我;

那滿腔熱忱的愛情嗬,

不待成長就已經凋落。

你不會懂得,

一個年輕心靈的理想世界,

是怎樣遭到現實的折磨,

挫折、幻滅與憂思,

是怎樣捉弄那歡樂的生活,

使一切都喪失燦爛的光澤。

你那年輕的靈魂,

在如意寶鑒中

隻看到世界純潔無濁,

嗬,但願你永遠不要

看到它的麵目赤裸。

諾貝爾的哲學天賦也很高。他比較喜歡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哲學。1890年他擬定了一份思考中的哲學問題目錄,12個標題折射出他涉獵天下萬物的哲學思想。

互相作用的原子

大腦思維和記憶的功能

以太和可衡量的物質

各種宗教的滲透

經濟和稅收研究

化學新的簡化體係

以新思想為基礎的政府組織

爆炸學科的工作

細胞與宇宙的哲學

(三)孤寂的心

諾貝爾終身沒有結婚,也沒有子女。有三個女性曾經走進諾貝爾的情感世界,並且每次都在諾貝爾心中蕩起過愛情的漣漪……

1851年諾貝爾第一次到國外學習旅行期間在巴黎遭遇了他的第一次熱戀。孤獨的諾貝爾在那裏遇到了一個“既好且美”的姑娘。關於這位讓18歲的諾貝爾陷落初戀火焰之中的女孩情況,我們知道得太少太少。但可以肯定的是,諾貝爾第一次品嚐到令他目眩的幸福。可是,就在諾貝爾在巴黎的一年期間,這位姑娘卻突然逝去。這位姑娘的生平和死因幾乎沒有什麼確切的資料,但有一個確切的事實是,此事重創之大,影響了諾貝爾一生的情感生活。此後16年之內,諾貝爾沒有涉入愛情一步。

1867春天,諾貝爾愛情之火再次燃燒起來。33歲的諾貝爾錄用了漂亮、聰明和迷人的伯莎·金斯基作為秘書,他對她似乎一見鍾情。伯莎·金斯基的心上人是一位比她小7歲的年輕伯爵,因家庭反對她和伯爵結合而暫時到諾貝爾這裏做秘書以作權宜之計。

諾貝爾滿懷希望地問她:“你的心是不是還自由?”得到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此時年輕的伯爵已經毅然決然地來到伯莎·金斯基身邊。雖然這個回答對諾貝爾來說也許是個打擊,但卻導致了彼此相互尊重的終身友誼。當她嫁給馮蘇特納,成為著名女作家、和平旗手伯莎·馮蘇特納之後,這兩位和平主義者仍然討論著關於世界和平的問題,這也許就是諾貝爾日後設立和平獎的緣由。

1867年秋,孤寂的諾貝爾到奧地利旅行。在巴登貝文療養地的一家花店裏,認識了索菲。20歲的索菲是猶太血統的美女,出生於維也納的下層家庭裏。也許是彌補沒有獲得伯莎·金斯基愛戀的補償,諾貝爾和索菲走到了一起。在他們同居的日子裏,她把自己年輕生活中的悲慘故事講給他聽,他為之感動並且曾經迷戀她。諾貝爾的文學才情在給她的情書裏得到充分的表現。現在保存的216封信件,至少有很大一部分是他們不在一起的時候揮灑思念和愛情的見證。在他們相處的18年中,有溫馨與幸福,也有爭吵與不和。諾貝爾與索菲沒有締結婚姻,但諾貝爾還是很周到和盡心地安置好她的生活。在巴黎的一座華麗的公寓裏,她過著奢侈的物質生活,身邊有仆人侍候。

在諾貝爾出差或不在身邊的時候,索菲守不住寂寞,紅杏出牆。1891年春天,索菲在信中告訴諾貝爾說,她懷孕了但孩子的父親不是諾貝爾而是一位年輕的匈牙利軍官。諾貝爾決定不再去看望她,但卻對她以後的生活供養作了安排。索菲收到30萬匈牙利克朗的養老費,這在當時是很大的一筆錢。諾貝爾付出的不僅是金錢。三次愛情生活帶給他的痛苦遠遠比歡樂大得多。

諾貝爾的人格充滿著傳奇的色彩。

他身體虛弱,健康欠佳,但他卻有堅韌的精神,業績非凡;他沒有獲得過任何正規的學位,但卻以令人驚歎的智力解決了複雜的科學問題;他的工作和生活離不開大城市的環境,而他實際上真正喜歡的是偏僻的地方和安靜的生活;他有著傑出的創建跨國大公司的組織才幹,卻始終沒有建設好他憧憬的愛情和他向往的家庭生活;他是一位炸藥和武器方麵的發明家和工業家,卻厭惡暴力和戰爭,他是忠誠的和平之友;他是他那個時代最富有的資本家之一,但卻持有某種社會主義觀點和行為;他經常表露出富於想象力的詩人的氣質,但同時又具有一個天生的商人那種清醒的現實與預見感及籌劃能力。

他是一個非凡的人,一個普通的人;一個純樸的人,一個複雜的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自卑的人;一個富有的人,一個節儉的人;一個熱衷製造炸藥的人,一個追求世界和平的人;一個對家庭充滿愛的人,一個一生孤獨的人。寂寞和孤獨經常纏繞著諾貝爾的心。這一點,從諾貝爾給哥哥路德維格的妻子埃德拉·諾貝爾的一封信裏,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他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