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間的對比是多麼懸殊啊!在您周圍,環繞著愛情、歡樂、喧騰和跳動的生活,關懷別人和被人關懷;愛撫別人和被人愛撫;因此,您是在心滿意足中安定地生活著。而我則好像一隻被命運撞壞的無用的破船,在沒有羅盤和舵輪的情況下到處漂流,沒有對過去的甜蜜回憶,沒有對未來的虛幻但卻美妙的憧憬,沒有盡管粗俗但卻有助於自我美化的狂想,沒有作為我們未來生活源泉的家庭,沒有自然陶冶心靈的朋友,也沒有為之憤怒的敵人;與此相反的是,隻有一種在暗淡的光線中揭示那些沒有洗淨的汙點和失敗的自我批評。以這種輪廓畫成的一幅肖像,對於一個歡樂幸福的家庭來說,是很不適宜的,而隻配把它扔進字紙簍裏。
諾貝爾終身未娶,沒有子女,去世的時候身邊也沒有一個親人陪伴,他是一個真正的獨行者;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的人,在他心中充滿親情、友情和憐憫之情;他熱愛科學、熱愛和平、熱愛人類。在他的生前身後,他的崇拜者、追隨者遍及陽光普照的大地之上。
二、一個你也許已知道的諾貝爾和諾貝爾醫學獎
(一)獨鍾炸藥
1849年底,老諾貝爾出於要把兒子培養成為一名機械師的願望,托老朋友“莫尼特號”的船長把諾貝爾帶到美國,在J.埃裏克森(鐵甲艦“蒙尼陀”號的建造者)的指導下工作了4年。實習期滿,諾貝爾遂在歐美各國考察,眼界大開。諾貝爾意識到,開礦、築路等產業都需要大量爆炸力強的炸藥,而用硫黃、碳粉、硝石等製造的黑色火藥已經不能滿足這種需要。重返瑞典以後,諾貝爾開始製造液體炸藥硝化甘油。
在這種炸藥投產後不久的1864年,工廠發生爆炸,諾貝爾最小的弟弟埃米爾和另外4人被炸死。由於危險太大,瑞典政府禁止重建這座工廠,被認為是“科學瘋子”的諾貝爾,隻好在湖中的一隻船上進行實驗,尋求減小搬動硝化甘油時發生危險的方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發現:硝化甘油可以被幹燥的矽藻土所吸附;這種混合物可以安全運輸。上述發現使他得以改進黃色炸藥和必要的雷管。黃色炸藥在英國(1867年)和美國(1868年)取得專利之後,諾貝爾進而實驗並研製成一種威力更大的同一類型的炸藥爆炸膠,於1876年取得專利。大約10年後,又研製出最早的硝化甘油無煙火藥彈道炸藥。
諾貝爾一生潛心研究炸藥,進行了反複多次的實驗,經曆了驚心動魄的風險,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突破:
1862年研製成功硝化甘油的一種引爆裝置;
1866年發明了安全炸藥——黃色炸藥;
1867年獲得了發明雷管的專利;
1875年發明膠質炸藥;
1887年發明無煙炸藥;
……
諾貝爾的發明不僅局限於炸藥方麵,還涉及機械、化工、電氣醫療等許多領域,在許多國家中共獲得了350多項發明專利。諾貝爾先後在瑞典、德國、法國、英國、俄國等國家建立起諾貝爾公司。到1886年諾貝爾跨國公司遍及21個國家,有90餘座工廠。
(二)驚世遺願
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的聖雷莫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的最後幾個小時依舊孤獨。他在信裏曾多次表示的不祥預言竟然成為事實。在他去世前的幾天,果然“周圍隻有雇傭的仆人,卻沒有任何一個身旁的親人;這種親人有一天會用他那輕輕的手將我的眼睛合上,並且會小聲地說上幾句溫柔真誠的安慰話”。他說著仆人們感到莫名其妙的話,而仆人們隻聽懂了“電報”這個詞。當他的兩個侄兒伊曼紐爾和亞爾馬·諾貝爾以及索爾曼接到仆人的電報,還沒有來得及趕到他身邊之前,他已經孤獨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諾貝爾這位生前為現代文明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以默默無聞的方式落下了他奮鬥終身的帷幕。但是,由於諾貝爾是一個沒有直係繼承人的大富豪,而且諾貝爾用最不尋常的方式起草了遺囑,因此,在他的身後另外一場奮鬥,為了推動現代文明發展的帷幕開啟了。
諾貝爾到底有多少資產,這是連諾貝爾自己也不十分清楚的問題。按照諾貝爾的遺囑,要把他的全部資產變成現金,這本身就是一個牽涉到多國經濟和法律的巨大工程。經過索爾曼等人數年在多國之間來回奔波,終於在1900年對諾貝爾遺產的清理有了一個初步的輪廓。遺產變換為現金的總額為33233792瑞典克朗,約為920萬美元。不僅在當時,就是在現在,諾貝爾的這筆遺產確實都是一筆巨額財產。
在他生前的最後十年內,諾貝爾曾先後三次立下過非常相似的遺囑。於1889年和1893年立的遺囑,由於有了1895年寫的最後遺囑而作廢。諾貝爾指定的遺囑執行人索爾曼寫道:
“在他生前的最後三年內,諾貝爾與他的祖國有了新的接觸,也許還由於他已經對自己的財產用途作出了決定,因此,盡管他不斷發作的心髒病日趨嚴重,這一切卻給了他的生活以巨大的平衡和滿足。他已經發現了一個深感興趣的新生活目的”。
1895年11月27日,諾貝爾在巴黎的馬拉可夫大街寓所裏寫出了遺囑的細節,這份遺囑,成為諾貝爾基金會和諾貝爾獎金的基礎。但是,這份由他親手用瑞典文寫的四頁紙的文件,是在沒有任何一位律師在場的情況下起草的。正因如此,它在法律上的缺陷,曾在很多方麵引起了巨大的糾紛。
諾貝爾遺囑中最重要的文字是:
我,簽名人阿爾弗雷德·伯哈德·諾貝爾,經過鄭重的考慮後特此宣布,下文是關於處理我死後所留下的財產的遺囑:
在此我要求遺囑執行人以如下方式處置我可以兌換的剩餘財產:將上述財產兌換成現金,然後進行安全可靠的投資;以這份資金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將此利息劃分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獎給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一份獎給在化學上有最重大的發現或改進的人;
一份獎給在醫學或生理學界有最重大的發現的人;
一份獎給在文學界創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後一份獎給為促進民族團結友好、取消或裁減常備軍隊以及為和平會議的組織和宣傳盡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貢獻的人。
諾貝爾遺囑的執行遭遇了很大困難。
諾貝爾的一些親屬對遺囑的財產分配有異議;瑞典的一些新聞媒體也發表負麵言論指責諾貝爾獎金的分配忽略了瑞典人的利益。而索菲夫婦對諾貝爾的遺產安排有自己的意圖。索菲在1897年曾威脅諾貝爾遺囑的執行人說,如果不給她比遺囑規定更多的東西,她就要將諾貝爾給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權出賣掉。為了避免可能出現一場麻煩,執行人有條件地買下了這些信件。
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準設置了諾貝爾基金會,瑞典議會通過《頒發諾貝爾獎金章程》,並於次年諾貝爾逝世5周年紀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頒發諾貝爾獎。
(三)醫學桂冠
從1901年到2011年的110年間,諾貝爾醫學獎共頒獎101次(因兩次世界大戰中斷了7次,其他原因中斷了2次),先後有21個國家的197人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這一至高無上的科學獎項。其中,共有40屆諾貝爾醫學獎由當年的得主獨享,共有28屆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是兩位科學家,共有33屆諾貝爾醫學獎由三位科學家分享。110年來,醫學領域引人注目的有創新意義的重大發明幾乎都得到了諾貝爾醫學獎的獎掖,成為激勵科學家開展醫學科研、促進醫學發展、造福人類健康的重要力量。
諾貝爾醫學獎的頒獎曆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01—1928年)獲獎學科以應用醫學為主,其中傳染病研究占有突出地位,近半數的獲獎者都是在這一領域。在歐洲文藝複興和工業革命的影響和推動下,西歐的先進國家(德、法、英、丹麥等國)在醫學研究中居於絕對優勢,醫學諾貝爾獎牌數遙遙領先。
在第二階段(1929—1957年)獲獎學科以應用醫學與基礎醫學並重為其特征。生物化學和藥理學出現了跨越式的進步,獲獎項目以維生素和抗生素的發現為標誌,代表了現代醫學的重大突破,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的控製。由於美國經濟和科技發展、成功的移民政策,大量科技人才湧向美國,從而美國獲獎人數劇增。
第三階段(1958—1981年)以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免疫學和神經科學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占據主導地位,這些學科成為諾貝爾醫學獎獲獎項目的新的生長點。在這一階段,美國憑借在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的雄厚實力,獲獎者人數排名世界第一。
第四階段(1982—)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獲獎項目比重增大,這個趨勢進入21世紀顯得更為明顯。美國獲獎人數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諾貝爾醫學獎可以從多個視角研究。
從獲獎者的國籍看,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獲獎處於明顯優勢,共有8人8項獲獎;但二戰後領先地位由美國取代。美國95%的醫學獎是在二戰後獲得的。50年代後,70%以上的諾貝爾獎歸屬美國,使美國獲獎總數獨占鼇頭。美國獲獎科學家的特點是年輕,外國血統人占比例較大。由於美國長期實行開放的移民政策,對科學家比較優待,工作條件優越,因而能吸引外國有成就的科學家到美國去工作,這對美國科學事業的發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二戰後,大量科學家從歐洲外流到美國,特別是猶太人從德國、意大利大量移民至美國,是美國科學霸主地位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從獲獎者的民族看,最令人驚歎的是獲獎者中出現的“猶太偉人現象”。2011年全球人口63億左右,猶太人口1300多萬,卻幾乎囊括了五分之一的諾貝爾獎項。這樣一個小民族能夠對世界文化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作出如此特殊的貢獻,這個現象確實令人驚歎不已。至2011年,已有55位猶太人獲醫學獎,占獲獎者總數的27%。20世紀也是猶太民族史上最動蕩不定、最苦難深重的時期。人們試圖從婚配遺傳、環境影響和文化傳統等方麵來解釋猶太人在科學領域出類拔萃的原因,但有一點不能忽視,猶太人的智力優勢與這個民族的獨特曆史和特殊生存環境有關。猶太人過去在西方社會一直受壓迫、被歧視,長期以來他們隻有在思想學術領域中才能得到較為自由的發展,他們必須加倍努力運用知識、智慧和能力來謀求生存,正是這種壓力才使他們成為知識和學術領域中的佼佼者。越是艱苦動蕩,作出的貢獻越巨大,這種二律背反大概也是猶太民族的一個精神特點。猶太民族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有人說“不了解猶太人,就不了解世界”,這話用在諾貝爾獎上也許更準確。
從獲獎者年齡來看,有學者統計,百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獲獎時平均年齡為56歲,最年長的得主是佩頓勞斯,1966年以87歲的高齡榮膺該獎。班亭(1923)最小,獲獎時年僅32歲。83%的獲獎人獲獎年齡在40—70歲之間。考慮到諾貝爾獎通常是在研究成果公布10—20年後才頒發的事實,若按平均15年計,這些獲獎者出成果的年齡就在25—55歲之間。事實上,62%的獲獎者獲獎年齡不足60歲,即他們在45歲以前就已作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科研成果。這一結果基本符合所謂“科學發現的最佳年齡定律”,即曆史上重大科學成果獲得者即時年齡在年齡譜上的分布規律(韋伯爾分布),該分布顯示,重大科學成果大都在25—45歲之間取得,概率峰值是37歲。奧斯特瓦爾德(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認為,人隨年齡增長而經常出現的創造力衰退現象是由於對同一問題長期接觸所造成的。知識積累妨礙獨創精神,當頭腦滿載知識考慮問題時,知識就成為考慮的焦點,如果這些知識不足以解決問題,反而會成為提出新穎獨創見解的障礙。知識積累過多容易使人墨守成規,而擺脫成規和解決問題本身一樣費勁。1950年以後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平均年齡卻在不斷增大。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人的創造期限隨壽命不斷延長而延長了,二是在某一可發掘的知識領域作出重大貢獻前,需要積累的知識和經驗的複雜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