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諾貝爾醫學獎傳奇
“紅十字運動之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讓·杜南一、悲天憫人小杜南。
杜南讓·亨利·杜南1828年5月8日出生在一個日內瓦的加爾文派家庭,他的父親讓·雅克·杜南是個銀行家,還兼任救貧收容局的督導員,負責管理孤兒院。母親安托瓦內特·柯萊頓,是著名物理學家柯萊頓的妹妹。在當時,日內瓦這個城市各種思想流派薈萃,多姿多態,人們最關注的是人道問題,如廢除死刑、改革監獄、勞工立法等,而傳教士們則宣揚耶穌基督就要再次降世,普度眾生。杜南一家和其本人,深受這一時代思潮的感染。讓·亨利·杜南的父母篤信宗教,虔誠專注,幫助病人、窮人、孤兒甚至被釋放的罪犯,給小杜南深刻的影響。
在七八歲時,杜南重遊故土,訪問了法國海港城市土倫。他在那裏,親眼目睹身戴鐐銬的囚犯在監獄看守戒備森嚴的看管之下裝卸貨物,深深為之觸動;他發誓要在有生之年讓這些犯人獲得自由。在學校,他沒有學會拉丁文,但卻獲得了所有宗教獎勵。從18歲起,杜南就加入了賑濟協會,他把業餘時光都打發在訪貧問病的活動上。每逢星期日,人們都能看到杜南進出日內瓦監獄。他給犯人送去書刊,並安慰他們。
25歲那年,他進入日內瓦盧林—蘇特爾錢莊當職員。就在這時,剛成立不久的塞蒂夫日內瓦移民協會派遣他去阿爾及利亞執行一項臨時任務。他立即沉醉於開發阿爾及利亞的幻夢之中,並希望在君士坦丁省租借到幾處土地和一處水泉。經過數月的奔波,他的夢想終於實現了。1854年他租借到19英畝的土地,建起了一座裝有四台磨的磨房。但他希望租借到1200英畝土地的夢想,因官場的刁難而未能如願以償。幾經磨難之後,杜南於1859年組建起孟斯—賈米拉磨房有限公司,資本50萬法郎,不久增至100萬法郎。杜南決計前往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晉見法國皇帝拿破侖三世,當麵陳述他對開發阿爾及利亞的種種設想。此時拿破侖皇帝正統率法國和撒丁陸軍與奧地利陸軍血戰於意大利北部地區。杜南無所畏懼,攜帶著他的開發書麵報告和頌揚拿破侖的近著《拿破侖三世複興了查理曼帝國》,出發前往倫巴第。
二、創立國際紅十字會
1862年,日內瓦公共福利協會主席古斯塔夫·莫瓦尼埃收到一冊寄給他的《索爾費裏諾回憶錄》,作者亨利·杜南是一名瑞士商人,這本書裏記敘了他在意大利北部倫巴第地區境內,卡斯蒂維耶雷堡東南大約六公裏處的一個小鎮上一段可怕的經曆。
1859年6月24日,前往意大利找拿破侖三世的杜南路過了索爾費裏諾鎮,那裏正在進行著一場屠殺,奧地利和法、意聯軍在此遭遇,雙方在血淋淋的屍體上殘忍廝殺,腦漿在車輪下湧出,刺刀和斷肢在眼前飛舞,死傷者的軀體已經難以辨認原來的模樣。這場在異常酷熱的天氣裏持續了15個小時的戰鬥,最後留下的是38000多遺棄在村莊和荒野,經受著烈日蒸曬,等待著死亡降臨的缺少救助的傷亡士兵。絕望的哀嚎和無助的呻吟,深深地刺激了這位從18歲起就加入了日內瓦社會慈善機構的虔誠的基督教徒。杜南立刻放下自己的工作,組織當地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婦女和女童幫助受傷和生病的士兵,在附近的教堂和村子裏架設臨時醫院,收容了4000多傷兵,而不分他是衝突的哪一方。他還說服拿破侖給他的士兵下一道命令:“無條件釋放在奧地利軍隊中被俘的內科醫生和外科醫生,那些受傷和瀕臨死亡的人應該根據他們的要求,允許他們回奧地利。”杜南整整工作八天,直到把所有傷員處置完畢,把所有屍體全部安埋才離開。
每當夜深人靜,索爾弗裏諾戰場的悲慘景象便會進入杜南的夢鄉。在書中他提出,人類不可能完全避免戰爭,在未來的戰爭中甚至會有更可怕的武器被發明出來,因此將會更加殘酷。他提出一個從未有過的大膽設想:“在和平安定的時期成立一些救護團體,讓那些熱心、忠實並完全可以勝任的誌願者為戰時的傷員服務,這難道不可能實現嗎?”在書中他還提到,這種救助是永久性的中立,不管傷員的國家、階級、種族、信仰……同時,還應該召開一次國際會議,研究製定一項保護傷兵和傷兵救護組織權益的國際公約,用以約束戰爭行為,避免或減輕戰爭的傷害和苦難。
《回憶錄》在國際社會掀起了軒然大波,維克多·雨果寫信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護士學校的弗洛倫斯·南丁格爾向杜南表示,要積極支持他的倡議。普魯士的弗裏德裏希·卡爾親王、耶路撒冷的宗教界首領聖約翰長老等紛紛支持,薩克森王國國王和親身參加索爾費裏諾戰鬥的拿破侖三世,也都許諾願盡自己的一切可能給予幫助。1863年,收到這本書的日內瓦公共福利協會主席莫瓦尼埃,與其他四人同杜南一起組成了“傷兵救護國際委員會”,進一步研究杜南的設想實施的可能性,杜南前往德奧諸國,向各國君主遊說他的主張。1863年到1864年,這個“五人委員會”組織十幾個國家在日內瓦先後召開了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根據杜南的設想,確定了在世界各國建立紅十字會的基本原則,特別決定:敦促在各國建立傷兵救護委員會;不僅救護傷兵的機構和人員應該中立化,就是傷兵本人也應中立化;采用白底紅十字臂章作為誌願救護人員的識別標誌,以彰顯瑞士對這項人道主義事業的貢獻。各國代表幾乎不加修改地通過了國際委員會起草的十條公約文本,定名為《1864年8月22日關於改善戰地陸軍傷者境遇之日內瓦公約》。
在此期間爆發的日勒蘇益格戰爭中,國際委員會立即派出包括阿皮亞醫生在內的兩位代表前往戰地,設法爭取到交戰雙方信守日內瓦原則和同意組織戰地救護隊,這是杜南倡導的紅十字會受到的第一次考驗。《日內瓦公約》很快就獲得許多國家的讚同,比利時、丹麥、法國、意大利、荷蘭、瑞士、英國、希臘、土耳其等國紛紛加入。1867年杜南積極籌劃第一屆國際紅十字會在巴黎的集會,首次提出1864年日內瓦公約所采納的人道主義原則應擴大適用於戰俘。
三、永遠讓醫學尊敬的老人
就杜南竭盡心力投身於紅十字會的工作時,他在阿爾及利亞的事業卻因他的忽視而遭受嚴重挫折,他卷入了日內瓦信貸公司的醜聞中,被法院裁決為“采取有欺騙性做法的破產”。在社會輿論和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內部的壓力下,他辭去秘書長職務,並於9月8日完全脫離委員會。之後,因為付不起房租,杜南離開家鄉日內瓦四處流浪,並說在有生之年將不會返回。1868年2月,杜南的母親去世,他同時被“日內瓦基督教青年會”開除。這以後的20年,他僅靠朋友和家人的接濟生活,拿破侖三世曾提議在杜南的親友承擔杜南一半債務的情況下由自己承擔另一半,但被莫瓦尼埃從中阻撓。1887年7月,杜南搬到了瑞士阿彭塞爾州海登村一所小小的濟貧院裏。
1895年聖加侖《東部瑞士人報》主編在海登發現到他時,59歲的杜南已經白發蒼蒼,貧病交迫。他將杜南的遭遇發表在報紙上,引起人們關注,但是杜南謝絕了幫助。在濟貧所裏,杜南一麵編寫回憶錄,一麵不斷向人們呼籲普遍和平、宗教容忍和廢除各種形式的奴隸製。1895年,當時在斯圖加特擔任教師的魯道夫·米勒寫了一本關於紅十字會起源的書,強調了杜南在創建紅十字會活動中所起的作用。
1901年,諾貝爾委員會將首個和平獎授予杜南和一個法國人弗雷德裏克·帕西,杜南身體太虛弱已不能親自去領獎,在諾貝爾委員會上支持杜南的挪威軍醫將杜南的10.4萬瑞士法郎獎金存在挪威銀行,以避免被杜南的債主拿去。在杜南的餘生中,他一直沒有動用這筆獎金,按照他的遺囑一部分獎金用來確保海登養老院總是幫助貧窮地區的人民,其他的錢給在瑞士和挪威的朋友和慈善組織,再有剩餘的資金償還其債權人的債務。
杜南終身未婚,1910年在海登去世。他死後依其遺願火葬,骨灰埋在蘇黎世。他的墓碑上有一幅大理石浮雕:一個救護者跪在一個垂死之人的旁邊,喂給他生命的甘露。在日內瓦和其他地方有許多街道、廣場和學校以他的名字命名,在他獲得諾貝爾獎時,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發來的贈言也許是對這個最後一貧如洗的人最好的安慰:“沒有人比您更配得到這一榮譽,因為是您在40年前發起了在戰場上救助傷員的國際組織,沒有您也許就永遠不能取得紅十字這個19世紀至高無上的人道主義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