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作文一本通 第一單元 理論篇
第一課 作文原理
一、什麼是作文
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也是人們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卷》說:“作文是學生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麵形式表達出來,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簡言之,作文就是用語言文字把我們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接觸到的事物生動地再現出來。
作文是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
二、為什麼要寫作文
1.心靈需要
我們為什麼要說話?為什麼要有音樂?為什麼要寫歌?我們或許是想告訴別人一些什麼,或許是想表達一種感情,或許是想留下一種美,也或許是想表明一種思想,總之就是想寫。無論是屈原悲憤寫《離騷》,杜甫失意作《春望》,還是蒲鬆齡苦悶著《聊齋》,曹雪芹血淚述《紅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寫出來心裏就感到舒服痛快,所以,寫作是一種心靈的釋放。
2.交流需要
人是社會動物,他離不開社會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每個人的思想意識各不相同,人和人之間的交流需要一種工具,語言就是最好的交流工具,我們隻有通過這種工具,把我們內部的語言(思想語言)轉換成外部語言(文字語言),才能有人理解接受認同我們的心理想法。這就需要寫作。
3.社會需要
孔子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這個說法,我們現在來理解,就是我們有所思,所感,不形成文字,就不能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製;反之,把所思,所感,寫下來,就能打破空間的限製,讓千裏以外甚至全世界都知道,並打破時間的限製,讓千百年後的人都知道。所以說,文以載道,文字是傳承文明的載體,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4.升學需要
近幾年,高考出現滿分作文破格錄取熱潮,僅2010年,全國知名重點大學就從高考滿分作文中破格錄取五十多名學生。滿分作文考生成為高考大軍中的香餑餑。名校為何如此青睞滿分作文考生,一位從教四十多年的招生老師一語道破天機:“當今社會最稀缺的是全麵統籌、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強的領導人才,而作文恰恰鍛煉和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思維見解和表達能力。”
很多家長表示,原來認為作文並不是很重要,現在發現作文占的比重太大,中高考竟然占到六七十分。
最後教育專家表示:作文不僅決定孩子分數、能否考個好學校,更重要的是對孩子今後的成長發展起很大的作用,毫不誇張地說作文影響孩子一生的命運。
5.工作需要
無論是個人的述職報告,單位的工作總結,企業的項目計劃,政府的發展綱要;還是一次競職演講,一份會議講話,一個調查報告,一項整改計劃;甚至一個申請,一份合同,一個通知,一份信函等等都離不開作文。據媒體報道:現在很多用人單位選拔人才不再看你手中的文憑,而是看你的文章有沒有獨到的見解和創新。可謂生活中處處皆學問,事事需作文。古人雲,武將靠的一支槍,文職靠的一支筆,這裏的一支筆其實就是一手好文章。
三、一篇優秀作文的標準
有一位老師問我:“早聽說你教作文有一套方法,請問,怎麼樣的一篇作文才算好作文?”
“自然流露!”我不假思索地回答。
“自然流露……?”這位老師好象對我的回答有些疑惑。
我便認真地說:“萬物皆有規律,一切順其自然。自然就是美,而且是一種真實的美,一種純正的美,一種靈性的美,一種不含雜質的美!”
“這似乎有些深奧,你說說作文方麵吧?”
“就作文而言,其實就是一個人心靈活動和情感的流露。寫作,隻是對這些活動和這種流露進行了記錄整理。一個人,將自己的喜怒哀樂,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真誠自然地流露出來,就是一篇好的文章。所說的‘我手寫我心!’‘我手寫我口!’就是這個道理,怎麼想就怎麼寫,怎麼說就怎麼寫。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文字簡潔明快,淺顯易懂,卻成了千古名句,和這首詩有同樣風格的還有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我在2006年第5期《飛天》上發表的組詩《金子、太陽、鮮血》,詩中的主人全來自我在報紙電視新聞裏看到的感人事跡(包括我們的女教師殷雪梅),當時我就淚流滿麵,抑製不住自己的情感,為她們寫一首詩,我把幾首詩連起來,就有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這首組詩很快被《飛天》發表。還有我的散文《風景》《幸福》《朋友》,小說《白紙船》《心中有月》《一吊臘肉》《大牛和他的手機》都是一種情感的自然流露。看看所有的經典作品,或傾訴真情,或憂國憂民,或寄情山水,或詠歎人生,或即興抒懷。它們共同的特征就是自然流露。‘文如其人’,就是說怎樣的人寫怎樣的文章。文章是自然的流露,你掩蓋不了你的靈魂和內心的世界。即使你巧妙地掩蓋了,敏銳的讀者也會發現“狐狸的尾巴”的!一個沒有真誠缺乏愛心自私狹隘的人,打死他也寫不出一篇真誠感人的情感美文,因為他沒有這種情感,就像一隻公雞,你讓它下蛋,它是下不出來的。”
“那麼,你認為最糟糕的作文是什麼?”這位老師又不甘心地問。
“矯揉造作!”我如是回答。
“矯揉造作,是初學作文者的通病,而且是一種可怕的病,這種病會將寫作的人引入歧途。很多寫作的人缺乏一種審美眼光和情趣,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平凡卻感人的故事,他們不寫這些,卻硬要挖苦心思無病呻吟去編造一些脫離現實自認為是“大事”的故事,為什麼有些作品的文字很優美,故事也很曲折,就是不吸引人,不感動人,原因就是“矯揉造作”的緣故。我們都是‘小人物’,我們離那些虛假的‘大事’很遠,卻和一些真實的‘小事’很近,例如巴金、老舍、魯迅、契科夫、莫泊桑等很多中外作家,他們寫的都是身邊的小人物和身邊的小故事,我讚成作文從小事寫起。”
隻要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就一定是篇好作文嗎?這位老師懷疑地問。
一篇好作文,除了自然流露,不矯揉造作,還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1)思想內容深刻
人無思想,乃行屍走肉,文無思想,乃文字垃圾。思想內容深刻是作文好壞的關鍵。作文時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閱曆,運用自己的眼光去深入思考、提煉作文的主題,表達自己的生活感悟,展示自己的思想境界,寫出一篇實實在在的文章,切不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更不可假話連篇,空洞無物。
(2)篇章結構完整
結構完整。一篇好的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作文應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
(3)切入角度新穎
要想在眾多的作文中脫穎而出,贏得讀者的青睞,作文切入角度的新穎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4)表達形式多變
有些學生在寫作文時不懂分段,一篇作文就老三段——開頭、中間、結尾,甚至全文就一段,這就使得作文顯得非常呆板,難免讓讀者反感。一般情況下,文章分成6段左右較合適。
(5)語言表達有味
語言是作文的精神,是作家的風格。學生在作文訓練中,應盡量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力爭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無論是俏皮幽默的,是老成持重的,是清新亮麗的,還是古樸典雅的……優美有味的語言總是讓讀者拍案叫絕。
(6)內容具體生動
生動具體的內容,是文章的血肉,也是文章的內涵,內容生動,文章就不枯燥;內容具體,文章就不空洞。如果文章的主題是靈魂,那麼生動的內容才是支撐靈魂的軀體,沒有軀體,靈魂何存?所以,內容是否具體生動,直接決定文章的優劣。
當然,這隻是理論上的好作文,一篇真正的好作文,關鍵要看它的亮點在哪裏,有亮點就有特點,一篇沒有亮點的習作,就像一個沒有優點的人,很難讓人喜歡的。
四、怎樣把內容寫具體
把內容寫具體就是把你寫的事、物進行詳細的、形象的描寫,使人讀了文章就知道寫的是怎麼回事,寫的是什麼樣的物品,寫的是什麼樣的人。
把內容寫具體的前提條件就是觀察,隻有細致的觀察,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觀察時,要調動各種器官功能,如看、聞、摸、聽、嚐、想……這樣,才能對事物的各種形態有一個全麵的了解,而且對觀察到的形態要進行及時的記錄。這就要求做到“五多”:
1.多看。觀察事物要仔細而有序地看,不漏掉每一個細節,按一定順序去看。如從整體到局部,從外到內,由遠及近等等。(主要了解物體的大小、形狀、規模、顏色、圖案、明暗、動靜以及上述方麵的細微變化等)2.多聽。聽人或事物的聲音。(主要了解物體聲音的遠近、音色、宏細、高低、疾徐、作歇等)3.多想。就是在觀察時要多動腦筋,從外表想到本質。
4.多問。對於生活中的各種事物要勤於發問。
5.多記。就是把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及時記錄下來。
通過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並把這些感受如實地、原汁原味地用文字還原。寫出形象、顏色、溫度、明暗、聲音、氣味……將當時的情境完整地搬運到讀者的眼前來,讓讀者不知不覺地走進去!
例一:不必說碧綠的菜畦(顏色),光滑的石井欄(質地),高大的皂莢樹(形狀),紫紅的桑葚(顏色);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裏長吟(聲音),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形態及準確的動作),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速度和力度)向雲霄裏去了(形態及準確的動作)。單是周圍的短短(規模)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裏低唱(擬人),蟋蟀們在這裏彈琴(擬人)。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聲音),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味道),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例二:“吹麵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力度)著你。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氣味),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氣味),都在微微潤濕(濕度,觸覺)的空氣裏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擬人),跟輕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時間之長)嘹亮(聲音的響度)地響著。
例三: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細、密、亮:聯想及比喻)地斜織(有風的狀態)著,人家屋頂上全籠(範圍)著一層薄(厚度)煙。樹葉兒卻綠得發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顏色及亮度)。
例四: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步態)走到鐵道邊,慢慢(動作速度)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細微動作)著上麵,兩腳再向上縮(細微動作);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細微動作),顯出努力的樣子……例五:你留心那平整濕潤的菜畦吧(視覺、觸覺),就從那裏會生長出又綠又茁壯的新芽哩(視覺、觸覺)。那些新芽,條播的行列整齊,撒播的萬頭攢動,點播的傲然不群,帶著笑,發著光,充滿了無限生機。一棵新芽簡直就是一顆閃亮的珍珠(視覺、意覺)。暮春,中午,踩著畦壟間苗或鋤草中耕,煦暖的陽光照得人渾身舒暢(觸覺)。新鮮的泥土氣息,素淡的蔬菜清香,一陣陣沁人心脾(嗅覺)。一會兒站起來,伸伸腰,用手背擦擦額頭的汗,看看苗間得稀稠,中耕得深淺,草鋤得是不是幹淨,那時候人們總會感到勞動的愉快(視覺)。夏天,晚上,菜地澆完了,三五個同誌趁著皎潔的月光,坐在畦頭泉邊,吸吸煙;或者不吸煙,談談話;談社會和自然的改造(視覺、味覺)一邊人聲咯咯羅羅,一邊在談話間歇的時候聽菜畦裏的昆蟲的鳴聲(聽覺);蒜在抽薹,白菜在卷心,芫荽在散發脈脈的香氣(聽覺、嗅覺);一切都使人感到一種真正的田園樂趣。吳伯簫《菜園小記》
下麵例子中的A句,簡單,不具體,不生動,不形象。通過改寫後的B句就大不一樣了,仔細閱讀,細心體會,這就是把內容寫具體的方法。
A:下雨了。
B:傾盆大雨“嘩嘩”的下著,打在大地上、樹木上、花草上。一切都濕透了。幾個人走在街上,打著傘。雨落到傘上,發出“嗒嗒”的聲音。仿佛在和傘嬉鬧著、玩耍著。地上積滿了水,雨點落在水麵上,形成無數個小水泡,小水泡像變魔術似的不斷地消失,又不斷地出現。大雨還在沒完沒了的下著,歡樂著……A:花開了。
B:花園裏,五彩繽紛的花兒爭奇鬥豔的開了,在這美麗的春天盡放光彩,紅色的、黃色的、橙色的……五顏六色,美麗極了。春雨過後,花兒上嵌著晶瑩的雨滴,如同剛洗過臉的娃娃,惹人喜愛。
A:早晨的霧,可真大!
B:早晨,一切都迷迷茫茫,若隱若現,霧可真大,大地浸透在霧中,仿佛雲漂浮在空中,一切都讓人琢磨不透。這讓我想起了一句古詩:“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A:樹上的蘋果熟了。
B:秋天裏的果園,空中飄著一股淡淡的香味,那是蘋果的香味兒,熟透了的蘋果臉紅彤彤的,很是可愛。被熱烈的太陽照著,被秋風撫摸著。它輕輕搖晃著,像似在向人們示意:“快來摘我,快來摘我!”。
A:太陽升起來了。
B:太陽像負著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地,一縱一縱地,使勁兒向上升。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麵,顏色真紅得可愛。
一片普通的樹葉,隻要善於觀察,善於聯想,也能寫出一篇優美的篇章,看下麵短文。
一片葉子
這是一片普普通通的葉子,它是被一個學生隨手摘了下來的,看,它雖然被摘了下來,但是,它的顏色依然保持那樣的鮮綠。我俯望著它,扇形的,葉尾稍尖,葉子兩邊帶一些刺兒,整片葉瓣與莖形成一道彎曲的圓弧,像一張在海浪搏擊的風帆,正麵看上去,葉子的兩頭稍有彎曲,脈絡分明,葉瓣向左微側,左側葉瓣稍卷,像是在迎風飄揚,又像是在歎息,葉子中央有4個像沙子般的小點,排列十分整齊,不知道是天然形成的,還是曆史給它留下的疤痕,也不知道其他葉子也是否和它一樣。中間一條主幹脈絡清晰可見,周圍錯綜複雜的葉脈排布著,可見它的滄桑曆史。翻過來一看,葉脈並不怎樣的明顯,但是主幹還是清晰可見,葉瓣上也有4個像沙子般的小點,排列也十分整齊,仔細一看,結果和正麵的4個像沙子般的小點位置排列相同。用手輕輕一摸,樹葉正麵光滑,可摸出紋理,反麵有些粗糙帶有一些髒膩感,葉子兩旁帶有鋸齒般的刺兒。這是一片普普通通的葉子,但它表現出來的形狀姿態卻是平凡中顯出不一般的特色。
點評:
作者從一片樹葉的來曆,顏色,形狀,葉脈的紋理,葉片上的小斑點,以及葉片的質感等方麵生動地描寫出一片樹葉特點。觀察細致,聯想豐富。
五、怎樣才能提高寫作能力
寫作文是一種慢慢形成的能力,沒有一個人天生就是大文豪,傳說中的神童那隻是個傳說,或者隻能說明他的天資聰明,沒有後天努力,連“仲永”那樣的“天才”也隻能“泯然眾人矣!”
要提高作文能力,應該從以下幾方麵抓起:
1.對生活有“愛心”,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隻有熱愛生活的人,才對生活中的人、事、物感興趣。才會去觀察和感受生活,把這種觀察和感受寫出來,便是“作文”。作文說難真難,說簡單也簡單,一事一物,一喜一憂,一感一想,形成文字,都是作文。
2.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沒有閱讀,寫作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古人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都是“讀”的重要性。需要提醒大家,“讀”要有興趣地去讀,要身心投入地去讀。切不可囫圇吞棗,走馬觀花。讀完一本書,也不知所以然。要讓讀書成為一種享受,一種習慣。其實,人沒有天生喜歡什麼的,都是受環境的影響,養成喜歡讀書的習慣,不僅對作文有益,而且對生活,對做人,對認識世界都有很大的益處,在2011年美國召開的世界圖書館大會上,會議的主題就是“讓圖書館引領世界走向文明!”,其實就是讓讀書引領世界走向文明。讀書的重要性由此可見。
3.培養寫作的興趣。世間萬事,由生到熟,“熟”能生巧,作文也一樣,你越怕它,它離你越遠,也就越陌生。你了解了它,喜歡上它,才發現“它”是那麼“可愛”,你高興時,它可以和你分享,憂傷時,它能夠幫你分擔,你無法向別人訴說的心事,都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寫出一篇好的作文,既是靈魂的獨白,又有一種“成功”的喜悅,真是何樂而不為呢?所以,要做到隨讀隨記,隨看隨寫。
4.抓方法技巧。“文無定法,但有規律”,作文做為一種文字產品,它的形成和結構也有一定的藝術,掌握了這種藝術,便掌握了作文技巧。蓋一座大樓,首先要設計好圖紙;生產一種機器,先要鍛造出模型。寫作文也一樣,先要有良好的構思,最後根據表達的需要,選擇的體栽和表達的方式也不一樣,教育學生學習各種體裁的文章,了解不同體裁的結構,學習各種作文方法,寫起作文,才能做到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5.學會修改作文。有位作家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的確,世界上哪一本巨著不是經過再三修改而來的呢?曹雪芹寫《紅樓夢》第一回時,就“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托爾斯泰寫《戰爭與和平》修改了七次,法捷耶夫的《毀滅》也修改了四五次,個別章節甚至修改了二十次以上,可見,修改作文,相當重要,但我們的同學寫作文時卻往往忽略了這一點,有些甚至一筆上卷,寫完連讀一遍都懶得讀,這種寫作態度,又怎能寫出好的文章呢?
古人雲:作文頻改,功夫自出。魯迅先生也一再要求人們:寫完至少看兩三遍,將多餘的字詞刪去,毫不可惜。
所以,每完成一篇習作,一定要多讀幾遍,多改幾遍,看主題是否明確,層次是否清楚,結構是否完整、合理,語言是否準確、生動,甚至小到一個標點符號,都檢查是否用得恰到好處,方罷。
當然,要提高作文能力,還有最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積累,寫作文其實是一種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我們一個人的文化修養,生活經驗,個人閱曆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的文章自然而然就有思想有深度了。
給大家提供一個行之有效簡單易行的積累小竅門:每日十詞(每天從閱讀的信息中整理十個新穎的詞語摘抄下來。)每日一句(每天寫一句或摘抄一句感覺特優美的句子。)每日一記(把自己每天經曆的事情挑選最有意義的一件用一兩句話記錄下來。)六、怎樣學會自改作文
常有學生的作文語句不通,詞不達意,錯字連篇。經過老師和家長的精批細改,學生的作文仍不見好轉,而且依賴性越來越強。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恐怕是“重寫輕改”阻礙了孩子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師和家長不但應重視孩子“寫”作文的能力,也應重視孩子自改作文的能力。
自改作文的步驟和方法如下:
第一,從大的方麵入手,先對照作文題目和作文要求仔細想一想,自己寫的作文內容是否符合題目要求,是不是圍繞一個意思,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去掉。
第二,要看文章的條理是否清楚。例如,寫事的文章要看是不是按照事情發生、發展和結果的順序來寫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文章自問自答,首先怎樣?然後怎樣?接著怎樣?最後怎樣?條理不清楚的要及時進行調整。寫狀物文章或看圖寫話的時候,特別要強調有序觀察、有序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