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美麗的圖畫,往往會有幾十種顏色同時出現在畫麵上,這幾十種色彩交相映輝,奇麗奪目。可是無論哪一位畫家的手頭都是僅有十來種顏料,有的甚至更少。為什麼畫家們卻能像變戲法一樣,用有限的十幾種顏料,配製出各種各色的顏料,形象豐富地表現出藝術的活力呢?畫家配製顏料之謎,說到底仍然是利用了物體對光的選擇吸收這一原理。自然界的顏料和染色萬紫千紅,五顏六色,但最基本的隻有黃、紅、藍三種,稱為三原色。把藍顏料和黃顏料混合起來,能配製出綠色的顏料;把紅顏料和藍顏料混合起來,能配製出紫色的顏料;把黃顏料和紅顏料混合起來,能配製出橙色的顏料;把所有顏色的顏料按比例混合在一起,又可以配出黑色顏料。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各種顏料對於某些色光的反射,不僅要反射它的本身,對它的左鄰右舍——與它頻率相近的色光也要反射一些,比較起來,隻不過是被反射的程度較弱而已。例如藍顏料不僅能反射日光中的藍色光,也能反射那些和藍色光相近的綠色光和靛色光、紫色光。當日光入射到藍顏料上,顏料把紅光、橙光、黃光的成分吸收了,把藍光、綠光、靛光、紫光的成分反射出去。在反射光的成分中以藍光最強,所以顏料在人們眼中就成了藍色的了。日光入射到黃顏料上,對於那些和黃光頻率相近的橙光、綠光也要反射,反射光的成分當然以黃光為主;對於那些和黃光頻率相距太遠的色光,如紅色光、藍色光、靛色光、紫色光就被吸收了。既然黃顏料以黃光為主反射到我們眼中,人們看到的顏料當然是黃色的。現在我們把藍顏料和黃顏料混合在一起,黃顏料要吃掉紅、藍、靛、紫幾種色光的光子,藍顏料要吃掉紅、橙、黃幾種色光的光子。這兩種顏料的共同吸收,僅使綠光幸免逃走,傳入到我們眼中來,所以黃、藍兩種顏料可以配製出綠色的顏料。如果調整一下兩種顏料的用量比例,也就是說調整了它們對各種色光吸收或反射的程度,還可以配製出深淺不同的許多種綠顏料。如果黃顏料的成分多一些,配製出的綠顏料就淺一些,像淺綠、石綠、草綠、黃綠、果綠、嫩綠等色;如果藍顏料的用量大一些,配製出的綠顏色就深一些,像翠綠、深綠、灰綠、墨綠等色。我們把三原色的顏料用量以適當比例混合起來,顏料就變成黑色的了。原來日光入射到它們的混合體後,它們三位分別把所有光的成分全吸收了,僅有一種色光是大家都能反射的,混合體自然變成黑顏料了。三原色顏料配製出的顏料很多,唯獨不能配製出白顏料來。道理很簡單,白顏料必須具備能夠反射出所有日光成分的本領,而無論是三原色本身,還是它們的配製品都無法做到這一點。配來配去,越配就越加強對光的吸收能力,反而減少了物體對光的反射機會,絕對配製不出不吸收光隻反射光的白顏料來。我們用的白顏料不是任何顏料所能配製的,而是一種叫氧化鋅的化合物,它不吸收並反射各種色光,所以呈現白色。
趣聞逸事
自然顏料到合成顏料
人類一直從大自然中尋找並提煉顏色,我們姑且稱之為自然色彩。25000多年前的洞窟壁畫是早期顏料應用的實例,黝黑的炭色,粉亮的白堊,灰膩的泥土已將人類的意念與情感揮灑。自此,人類於大自然中得到顏色的行為一發而不可收。名目繁多的植物以及岩石、貝類等奇蟲怪木,無一不成為我們人類祖先極盡探索之能,獵取並嚐試得到顏色的對象。這些較為原始的色彩取於自然,並且不斷地加速演化著,直到20世紀化學合成顏料的發明,人類對色彩的主觀駕馭實現了一次質的飛躍,這便是化學合成顏料給色彩世界帶來的一場大革命。實際上,真正有據可查的製造顏料的曆史是發生在古埃及,從古埃及的巴達利亞時代(公元前4000年前)起,常用的顏料是用天然赭石製成的,有黃色、紅色和棕色等,綠色顏料是用碳酸銅做成的;至於藍色顏料,從公元前2500年起則是用真正的天青石,或用加熱矽石、碳酸銅、碳酸鈣和泡堿生成的取代物來做,白色顏料則用白堊、石膏或鉛白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