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全景河南(1)(1 / 2)

河南天地

河南因大部分地域都在黃河的南部而得名。其中部和東部為平原,北、西、南為太行、秦嶺山脈所圍,形成獨特的山地平原相抱的景觀。豫西北處於太行山脈的東段,與山西高原相連。站在華北平原西眺,巍峨壯觀、萬仞壁立的太行山猶如一道天然屏障,矗立在河南的西北部。神奇的造山運動與流水的切割作用,使太行山係形成很多的峽穀、急流、瀑布、深潭、湧泉、洞穴等奇特的自然風景,如王相岩、雲台山、桃花洞等景區。

這塊土地既有山清水秀之美,也有雄偉壯觀之威,是探險、攀岩、滑翔等戶外活動的理想之地。

豫西部是秦嶺山脈的東延部分,分列有小秦嶺、崤山、熊耳山、嵩山、外方山和伏牛山。各山海拔多在1500~2400米,且地質構造複雜、山勢高峻,形成大片天然次生林和奇特的山地景觀。這裏有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嵩山自然保護區和寶天曼自然保護區)、兩個國家級自然風景名勝區(雲台山和王屋山),四個省級自然風景區。

豫南屬大別山係,山勢海拔較低,一般在600~800米左右。雨量較多,以湖泊、水庫和自然保護區為主要景觀,如董寨鳥類自然保護區、連康山自然保護區。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的雞公山經過上百年的開發與利用,成為避暑度假、療養的勝地。

河南由於地跨亞熱帶和暖溫帶,所以四季氣候分明,結合平原、山地的地勢特點,四季都有可遊覽的自然景觀,而且各具特色。

春季出遊,天氣幹燥少雨、冷暖多變,要備好禦寒衣物,及時增減。夏季出行,炎熱多雨,雨具、風衣是必備的行裝。秋季是最好的出遊季節,晴朗、溫暖、少雨,可輕裝遠行。

冬季出行,天氣寒冷幹燥,需帶備防雪防滑的鞋或鞋套以及保曖衣褲。

河南故事

在這古老的中州大地上,古跡勝地俯首可見,從原始社會的蹤跡到封建社會的遺存,無一不是中國文化輝煌曆程的縮影。

河南古稱豫州。古代,全國分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豫州、梁州、雍州、荊州共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故又名“中州”、“中原”。在這古老的中州大地上,古跡勝地俯首可見,從原始社會的蹤跡到封建社會的遺存,無一不是中國文化輝煌曆程的縮影和反映。

裴李崗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向人們展示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各個發展階段。華夏人的始祖黃帝誕生在現今的新鄭市,他統一華夏部落,開山治水,耕種養織,從此有了華夏民族的生存與發展,有了華夏民族的根。此後,隨著中原大地上第一個奴隸製國家——夏朝在洛陽建都,奠定了洛陽古都的地位。封建社會官府文化最完整的遺存是內鄉縣衙,它不僅是一個時代建築的代表,還反映了社會體製的結構與沿革。古代反腐倡廉官員的俸祿中有養廉銀一項,該進項有時比原薪俸還高,這與現今的高薪養廉有異曲同工之效。

古今同道,頗有意思。

河南自然風景的背後還蘊藏著深厚的文化風景。藏身於西山、邙嶺之中的龍門石窟、鞏義石窟寺是宗教、石窟藝術發展的典範,是難得的藝術瑰寶。置身在邙嶺、嵩山密林間的自馬寺、少林寺等是佛教在中華大地落跡、發源之處;太初宮、中嶽廟等是儒家、道教的發祥之地。這些都是藏在秀美的山水風景間的明珠。

河南人文

力言河南人熱情、健談,總是滔滔不絕,知之能詳,言無不盡,但又有別於北京人的侃。河南方言與普通話比較接近,豫中和豫東的方言較易懂。豫西,豫北及山區的方言就與普通話相差很大,不過,當地中年以下的人大都會說普通話,與他們交流,語言上沒什麼問題,可和四五十歲以上的人交流,就得費點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