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全景河南(1)(2 / 2)

中州人說話很簡練,“好”、“對”、“可以”、“沒問題”、“同意”、“很好”之類的意思表達都歸用一個“中”字。從農村到城市,不管言語、口音有多大的變化,這個字的用法是不變的。與當地人交流,若問“行不行”、“好不好”、“是否同意”都可說“中不中”,回答也很幹脆:“中”與“不中”。甚至問美麗與否都可用“中”與“不中”表達,高度概括、省事、有趣。

姓氏河南也是中華民族姓氏的起源地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中國古今共有8155個姓氏,其中起源於河南的就有1400多個,沿用至今的仍有1200多個,在100個漢族大姓中,就有73個源自河南。閑暇之餘,不妨也到河南來尋尋根,問問祖,說不定坐在你身邊的某個陌生人,就是五百年前與你同姓同祖的自家人。

戲曲

豫劇是河南主要的地方劇種之一。豫劇起源於清代,早期名稱很多。因其唱腔多高調,而被稱為河南高調、河南梆子;在西部山區,因靠山平土為台演出,而被稱為“靠山吼”;“河南謳”又是該劇的另一名稱,是因演員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而得名。一個劇種有如此多名稱也屬少見,解放後才統一稱“豫劇”。

豫劇的唱詞十分口語化,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通俗易懂,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旋律豐富,極易為觀眾接受。豫劇流派中,要屬常香玉的“常腔”最受歡迎,它突破原有的表演界限,融會吸收豫東豫西唱腔風格,使豫劇長足發展、不斷更新。

宛梆是生長並流行在河南省南陽地區的少有的地方劇種。形成於明末,完臻於清代,可考證的曆史已將近有400年。據說宛梆的出現,源於明末清初李自成起義軍從陝西轉戰河南時,把秦腔帶到陝西商洛、河南南陽一帶,後與當地民歌小調、民間說唱相結合而成。

很早人們稱它為“西調、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又由於其音樂唱腔的獨特,也有人稱之為“唧唧梆”。新中國成立後,因南陽簡稱為宛,故更名為“宛梆”。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其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

特別是女聲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很像西洋的高音花腔唱法,清亮委婉,配之主弦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非常動聽。如此聲腔特色,堪稱一絕。

內鄉宛梆劇團成立於1051年,1992年被文化部命名為“天下第一團”,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一個宛梆劇種專業表演劇團。該劇團常年在南陽地區的各縣各鄉活動,如有幸碰上這個古老劇團的演出,千萬別錯過。若該劇團沒有外出,大清早你一定能在內鄉的河邊看到演員們練功、吊嗓子的身影。

皮影劇皮影戲藝術發祥於我國陝西、山西、河南交彙的黃河流域,始於西漢,盛於唐。發祥地之一的豫西仍有許多皮影劇團,逢年過節定有演出。盡管在網上也能看到皮影劇,可還是現場觀看的感覺要好得多,不但能聽到梆子腔等豐富優美的唱腔,還能欣賞到民間藝人精心雕刻的彩繪皮偶人,高興的話,還能趁場間休息時間溜到後台,跟師傅學上兩招,舞弄皮偶過過癮。

河南物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