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遲暮之年,他們依然滿懷著壯誌未酬的興奮。
三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終於聽見了希望的鍾聲,看見了和諧的藍色曙光。
一個女人瘋了,兩個男人走了,剩下的男人看護著瘋了的女人,剩下的女人守望著兩個走了的男人。一個有墳,一個沒墳。
有墳的說,墳是我自己留的。無墳的說,我有自己的墳。
瘋了的說,人死了還要墳幹啥?
一男一女相視微笑,好像在說,還是瘋了的靈透。
墳在人心裏。
神奇的一夜城
南海顯得更藍了,透明的藍。
一座瑰麗的城市傲然屹立在南海岸邊。
香港在海對岸驚呼:"神奇的一夜城。"
一夜之間,南門步入了世界城市之林,今古奇觀。
你看巍峨的六十層高的世界貿易大廈,以三天一層的速度聳入雲天,南門速度。
商廈工廠成千上萬地鋪瀉開去,極目難盡。
世界經濟生產結構調整的浪潮,在南門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熱氣騰騰。
隨著香港數以萬計的工廠大麵積北遷,世界好些高科技、技術密集型的大企業陸續進來,出現了技術引進的新的格局,十分喜人。
李業深市長目光敏銳,他一開始就盯緊這一高科技產業,竭盡全力地催生促進,使南門很快就適應信息經濟發展的新潮流。
看來南門經濟特區這個試驗場可以說是初見成效。南海微微地露出了一道希望的曙光。
不過,南門上空最耀眼最感人的光環是十九條馬路通行的動脈流。路通使整個城市的格局出來了,土地升值了,功能組團呈現了,引進開放全盤盤活了。說起動脈流,言必洛古。
綱舉目張說了這麼多年,舉了就是張不開來。這一回真的是立竿見影,一下子全張開來了。
當人們走在四通八達寬闊整潔的馬路上,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洛古市長和工程兵的故事。當年洛古兼任市長,外商現在還習慣稱呼他是市長。在他們眼裏,市長比書記大。為了開發這十九條大馬路,洛古請來了兩萬名工程兵,日食工地夜宿山岡,頂烈日冒酷暑,掄起鐵鎬釘鋤,硬是把大馬路開了出來。一夜之間,他們用鐵筆把整個城市描繪出來了。這奇妙的十九條動脈就這樣靜靜地在南門巨大的軀體上流動了,生命在流動血液在流動活力在流動希望在流動……呈現出一條南門城的動脈流。
他們是頂住壓力,貸了六億元貸款,節衣縮食地走過來的啊!
從此洛古市長名聲在外了。外商到來南門,都以見到洛古市長為榮了。
沒想到這點稱謂給李市長帶來了刺激,他總是感到心神不安,仿佛活在這個陰影底下。有時,他還會暗自感歎,要是早點來南門就好了。然而,當年的境況成敗未卜世事難料。不過,還有一點令李市長心裏好不痛快,那個來料加工的"三來一補"模式竟成了南門白手起家的標誌。唉,一堆垃圾工業的來料加工組群,社會的累贅變成了興家的法寶!真是貽笑大方。因此他滿懷希望地要以高科技的創業優勢,來淘汰拋棄這個垃圾累贅,以此消除籠罩在自己頭上的陰影。非此不可。
開拓高新技術工業需要科技人才和資金,這恰恰是南門的缺門,隻能依靠內地的支援了。李市長是老北京,他迎來了電子工業部、機械工業部、中國科學院及首都高等院校的支持,組成了高科技工業的團組。可喜的是外商也對這個組合比較滿意,進展順利。這就形成了一種"外引內聯"的新模式,重要的是這一模式是由李業深市長親自主持的。從發展趨勢看,這當然是今後的主流組合了。這一點令李市長感到無比慰藉。
認準了就放開手去幹。李市長下令何元展,擬一個停止引進"三來一補"的通知,還指定特區內的來料加工廠陸續遷出區外,待市長辦公會議時通過。這確實是一個大膽的決定,魄力驚人。
無獨有偶。周大成在橫吉鎮召開"三來一補"的現場經驗交流會,且已發出了通知。不管有意無意,這明擺著是對著幹了。李市長當然勃然大怒了。
橫吉鎮政府辦公樓,山坡上的一座雙層樓房,簡陋陳舊。周大成就這個乞兒命,發了大財仍住狗窩。他說辦公嘛,有個坐的地方就可以了。光是這一點,李市長就看不過眼,小農意識。
李市長帶著秘書長何元展來到橫吉鎮。
周大成早知道他瞧不上來料加工的垃圾,但不以為然。這世道不就是講效益嗎?
"你就這樣看重這個"三來一補"!"李市長望著周大成說。
"這個東西有磁吸作用,效益好極了。"
"你說說看。"
周大成一字一句地說個清楚:"橫吉鎮貸款四千萬元,建了四十萬平方米的廠房,月租每平方米十元,年收入廠房使用費四千八百萬元,還有工廠管理讚上千萬元。全鎮人口兩千人,人均分得兩萬元。這"三來一補"是橫吉鎮的命根子呀!"
"是這個數嗎?"李市長側過身來,問何元展。
"是二十萬平方米廠房吧!"
"何秘書長,那是去年的數,我看你這一點失職了。"周大成不客氣地說。他不屑於姓何的朝秦暮楚趨炎附勢。
李市長想了想問道:"有近十萬外來工?"
周大成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