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化膿性中耳炎會引起並發症(1 / 3)

不管患急性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還是患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乳突炎,都能引起並發的疾病,既包括發生在顱腦外部的疾患,即顱外並發症,也包括引發顱腦內部的顱內並發症。因為這些並發症都源於耳部,所以又統稱為耳源性並發症。發生耳源性並發症的促發因素有很多。

(1)與中耳炎的類型關係密切:一般膽脂瘤型化膿性中耳炎發病率最高,骨瘍型化膿性中耳炎稍差,最少見的是急性中耳炎。單純型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一般不出現並發症。

(2)與致病細菌的毒力有關係:較多見的致病菌有變形杆菌、綠膿杆菌、大腸杆菌、副大腸杆菌和產氣杆菌,還有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若致病菌毒力強,對常用抗生素(如青黴素、麥迪黴素、螺旋黴素)不敏感或有抗藥性時易發生並發症。

(3)與患者抵抗力有關係:凡兒童、老人、體弱者、營養不良和全身慢性疾病(結核、糖尿病、腎炎等)患者,其抵抗力差,感染容易擴散。

(4)與局部條件有關係:凡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發作期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因鼓膜穿孔小,穿孔被息肉或肉芽阻塞而膿液引流不暢時,感染易向顱內或顱外發展。

化膿性中耳炎引起並發症的主要途徑還有從缺損的骨壁向外擴散。2歲以下小兒的岩鱗裂尚未封閉,極易造成感染向顱內擴展。當然膽脂瘤型或骨瘍型化膿性中耳炎本身也會破壞鼓室、乳突頂壁和乙狀竇骨板,使中耳乳突腔與顱中窩或顱後窩相通,中耳與乳突的炎症可以直接向顱內蔓延。常見的顱內並發症有化膿性腦膜炎、腦膿腫、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腦積水、硬腦膜外膿腫及硬腦膜下膿腫及腦疝等。常見顱外並發症有:

(1)後骨膜下膿腫。乳突腔的積膿突破骨板而淤積在骨膜下形成,臨床表現是耳後局部紅腫,有壓痛,有波動感,發熱,伴有同側頭疼,耳廓因膿腫向前擠壓而高聳,耳後溝消失。

(2)頸深部膿腫。膿液自乳突尖的內側 向胸鎖乳突肌的深部蓄積,表現為頸部上方腫脹、有壓痛,無 波動感覺,病人不敢扭轉頭部,常伴有發熱症狀。

(3)迷路炎。當中耳炎症波及或破壞了半規管與鼓岬時,最早破壞內耳的骨迷路,繼續向深部發展則影響膜迷路,病人有明顯的眩暈、惡心與嘔吐症狀,能檢查到眼震。

(4)麵神經麻痹。表現為患側鼻唇溝變淺、口角歪斜、抬額時額紋消失、眼周圍性麵癱的表現

(5)右麵癱:示齒,嘴角歪向健側,右鼻唇溝消失;

(6)右麵癱:吹口哨漏氣,右鼻 唇溝消失;

(7)左麵癱:抬額,額皺紋消失;口)右麵癱:閉目,眼睛不能完全閉合,吹口哨時漏氣,不能示齒,刷牙漱口時從患側口角向外漏水,進食咀嚼後,食物存留在患側頰部不易清理徹底,這是因為包裹麵神經的骨管被壓迫或破壞吸收,麵神經裸露在鼓室腔,也可能是毒素作用於麵神經而引起的。

敏耳源性腦膜炎

人們對流行性腦膜炎(流腦)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而對耳源性腦膜炎則比較陌生,這是因為對化膿性中耳炎不重視,總覺得耳朵流點膿、聽力差一點無關緊要。實際情況則不然,化膿性中耳炎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據統計,化膿性中耳 炎、乳突炎並發腦膜炎者占鄉,多數由膽脂瘤型化膿性中耳炎所引起,病菌由耳部侵人蛛網膜下腔,感染擴散而造成化膿性腦膜炎。

說到蛛網膜下腔,我們有必要介紹一下腦膜情況。腦膜分為三層,外層為硬腦膜,中層是蛛網膜,內層為軟腦膜。軟腦膜緊貼在大腦皮層外麵。蛛網膜與軟腦膜之間的間隙,叫蛛網膜 下腔,與脊髓腔相通,腔內充滿腦脊液。許多顱腦疾病的診斷需要依靠取腦脊液化驗和測定顱壓的高低來確定。正常時腦脊液有正常的壓力,無色透明,蛋白質含量不高,所以潘迪試驗為陰性,腦脊液中有一定量的氯化物和葡萄糖。當患化膿性腦膜炎、結核性腦膜炎、腦膿腫與腦積水時,腦脊液的改變不同耳源性腦膜炎容易與結核性腦膜炎、流腦相混淆.

診斷耳源性腦膜炎時主要需與流腦相鑒別。流腦多見於5歲以下兒童,冬季與春季容易流行,二、三、四月是高峰,並有區域流行的特點。患者往往先有“上感”病史。耳源性腦膜炎則不然,可在任何年齡發病,沒有季節性與流行性的特點,患者有化膿性中耳炎的病史,乳突X線片可見骨質破壞吸收的改變,還常伴發顱內或顱外的並發症。二者感染的細菌極不相同。流腦是由革蘭陰性的腦膜炎雙球菌引起;而耳源性腦膜炎則大多是由革蘭陽性球菌引起,如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等,為迅速確定病原菌,常在流腦患者皮膚、點膜上瘀斑、瘀點處穿刺或刮片,耳源性腦膜炎則常需取腦脊液做塗片或做細 菌培養。認真詢問病史、了解發病情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流腦的流行季節與區域,對以上兩種疾病的辨認顯得尤為重要。必須在小兒科、傳染科與耳鼻咽喉科醫生的密切配合下工作,才會更快地做出正確診斷。

耳源性腦膜炎一經確診即應積極治療,足量消炎藥物是必須的,施行乳突探查術、清除病灶則更為重要。

耳源性腦膿腫

腦膿腫是指膿液積聚在腦組織內,約有80%是由化膿性 中耳炎、乳突炎引起。多數感染是由於中耳炎引起骨質破壞造成的,細菌由骨缺損處直達顱腔,開始引起腦炎與腦膜炎症狀,後來膿液集中在大腦或小腦的固定部位,膿腔外形成厚厚的包膜。國內調查病原菌以變形杆菌最多,其次是大腸杆菌、副大腸杆菌、綠膿杆菌等。

腦膿腫有典型的臨床症狀,即中毒症狀、顱內壓增高症狀和局灶性症狀,然而在疾病過程中,有一個無明顯症狀的潛伏期,對患者的觀察容易被忽略,從而延誤治療,甚至出現致命的腦疝,陷人深度昏迷,直到呼吸與心跳停止。

仔細觀察腦膿腫患者,會發現典型的臨床症狀與體征。腦膿腫分為初期、潛伏期、顯著期和終期。①初期:僅有數天的時間,表現為頭痛、寒戰、發熱、頸項強直,可伴惡心與嘔吐。腰椎穿刺(腰穿)可發現腦脊液中細胞數稍多,蛋白質含量增加。②潛伏期:10天至數周,無明顯症狀,精神狀態不同於往常,易怒或抑鬱、沉默寡言。腰穿做腦脊液檢査無異常。③顯著期:時間約2~3周,這時腦膿腫外麵已形成包膜,在腦子裏占有固定的位置,成為占位性病變,所以有明顯的頭痛,尤其夜間加重,病人喊叫不止;惡心、噴射性嘔吐,這是顱內壓力增高引起的。醫生檢查病人眼底會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

腦膿腫可分為小腦膿腫和大腦膿腫。患小腦膿腫時,病人走路不穩,呈蹣跚樣步態,檢查眼睛可發現病人有眼震,做輪替試驗和指鼻試驗都表現不正常。

輪替試驗的做法是讓病人快速翻轉手心和手背,正常人的動作協調自如,患小腦膿腫的病人則動作異常;指鼻試驗的做法是讓病人呈仰臥體位,伸直右臂。檢查者伸出食指,在患者伸臂可指到的位置,固定不動,讓病人用右手食指尖指檢查者的食指尖,然後再點自己的鼻尖。如此反複多次後,再讓病人閉目做同樣的動作。患小腦膿腫的人指鼻子指的不準確,而正常人則毫無困難。用同樣做法再檢査左側。

化膿性中耳炎引起的大腦膿腫多數是大腦顳葉膿腫。患大腦膿腫時,還表現為健側肢體抽搐或癱瘓,講不清物品的名稱,或回答問題時文不對題。

腦膿腫的終期會發生膿腫破裂引起腦室炎及彌漫性腦膜炎,病人突然高熱、昏迷,也可能出現腦疝而迅速死亡。

由此可見,應該密切觀察化膿性中耳炎患者,注意是否有發熱、頭痛、耳痛、眩暈、惡心、嘔吐、神誌改變、肢體運動障礙、麵癱、眼震等。凡遇中耳炎病人伴頭痛、發熱者,都要高度警惕耳源性腦膜炎與腦膿腫等顱內並發症的發生,患化膿性中耳炎的病人也應注意自身情況的改變,遇有上述不正常現象要立即找醫生做進一步檢查。醫生要慎重、果斷地對病人進行全麵的檢查,不可等典型的臨床表現出現以後再考慮。乳突X線照相、腦部超聲波檢查、腦室造影和腦檢査能幫助盡早確診,應及時檢查,以便盡早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對耳源性腦膿腫采取什麼治療方案呢?耳源性腦膿腫究竟應該做乳突手術,還是做腦膿腫的穿刺、切開、摘出腦膿腫呢?應該說,二者都是必須的,但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選擇治療方案。中耳炎、乳突炎是耳源性腦膿腫的原發病灶,清除原發病灶是治療的根本。然而,如病情急重,顱內壓力很高,應首先考慮鑽顱抽膿減輕壓力,待病情穩定後再做乳突手術,這是治療中的一個方麵。另一方麵就是手術前後要應用細菌敏感的抗菌藥物,應用降低顱內壓力的脫水藥物,以殺滅病原菌和減輕顱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