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耳病的治療中,滴耳劑都是不可缺少的,用藥得當會收到良好效果,然而有些病人不經過醫生檢查,在不明確診斷的情況下自己到藥店購藥滴用,結果使病情惡化,適得其反。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應注意以下耳部用藥原則。
(1)局部用藥與全身用藥相結合:當患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或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時,隻靠耳內滴藥是不夠的。除局部用藥外,還需要口服或注射磺胺與抗生素類藥物。
(2)當患急性外耳道炎或外耳道癤時,因為有相當劇烈的疼痛,影響咀嚼、講話和睡眠,因而適當服用止痛片也是必要的。
(3)局部用藥與鼻腔滴藥相結合: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與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在患感冒、麻疹或猩紅熱等傳染病後發生,由於咽鼓管黏膜腫脹,外界空氣不易進到鼓室內,鼓室內的漏出液與膿液得不到順利引流,所以,需用血管收縮劑滴鼻。這樣做能減輕咽鼓管黏膜的腫脹,使鼓室內的漏出液與膿液得以引流,使鼓室和鼓室外的空氣壓力接近平衡,以維持中耳的正常傳音功能。至於如何選擇滴鼻藥物,則需要請耳科醫生決定。
(4)臨床經常應用滴鼻的血管收縮劑是麻黃素 或“鼻眼淨”。
鼻眼淨又稱滴鼻淨,是用鹽酸萘唑啉稀釋而成,有濃淡之分。濃鼻眼淨為0~1%,淡鼻眼淨為0~5%。此藥滴用時,鼻內有辛辣刺痛感,有時還會出現頭痛、頭昏,它雖然對鼻腔血管有強烈的收縮作用,但是也能引起鼻腔薪膜的反應性充血,長期滴用會使鼻腔血管擴張,鼻堵症狀加重,影響咽鼓管的引流作用。實驗觀察發現,濃鼻眼淨能破壞鼻黏膜的纖毛上皮細胞,應用於嬰幼兒還可能引起循環衰竭。由於缺點很多,臨床上醫生很少使用。如果滴用,也要選用淡的,小兒用0.25%濃度製劑,每側鼻孔滴1~2滴,每日3~4次。
麻黃素有各種劑型,它與氯黴素、新黴素等配劑成氯黴麻黃素、新黴麻黃素等。滴用此藥時,因滴鼻的藥物常流到口腔,可感覺到苦味,但副作用比較少。小兒用0.57%濃度,每日滴用3~4次,每次每側鼻孔滴藥3~4滴。高血壓病人應慎用上述藥物。
滴鼻時,要采取仰臥位,頭後仰低垂,使鼻朝天,肩部墊起枕頭更適宜;滴藥後,宜保持仰臥位5分鍾;而且要避免滴藥時藥瓶接觸鼻部。滴鼻時的體位
局部用藥期間需隨時觀察病情:患急性外耳道炎或耳癤腫時,不要一味堅持滴用某種藥物,當癤腫破潰時,最好不要再滴用滴耳劑;患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時,雖然鼓膜有穿孔,但是因為穿孔小,引流不暢,也會有頭痛、發熱等症狀,若在全身與局部應用磺胺、抗生素情況下仍不能改善症狀,還應該施行鼓膜切開術;對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的局部也應該隨時觀察。出現膽脂瘤改變,或乳突X光攝片有骨質破壞時,要考慮做乳突根治手術;已經幹耳的,經聽力學檢查和咽鼓管功能檢査發現具有鼓室成型術條件的,可通過手術提高患側耳的聽力。
滴耳劑的臨床應用:有人不懂得滴耳劑的應用範圍、方法和選擇用藥的原則,不論耳部有何症狀,都自行滴藥,而不去請醫生診治,所以往往造成拖延病程和加重病情的後果。
下麵介紹滴耳劑在耳科常見病中的簡單用藥原則:
治療外耳道真菌病、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外耳道異物。
外耳道真菌病:以發癢為主要症狀,檢査時可見外耳道與鼓膜上蓋有黑色痂皮,或呈黃、黑色粉末狀。治療時,應取出真菌痂皮,再用75%酒精或4%硼酸酒精拭淨外耳道,或用37%水楊酸酒精滴耳,每日2~3次,每次2~3滴,連用數日。
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多數伴有呼吸道感染史,有耳痛、耳堵、聽力下降等症狀,鼓膜呈急性充血,可用諷酚甘油滴耳,每日2~3次,每次2~3滴。
急性或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在鼓膜孔前可用27。酚甘油滴耳,鼓膜穿孔後膿液外溢,此時局部治療與慢性化膿性中耳炎相同,應用雙氧水洗耳及消毒棉簽清除外耳道膿液,然後用複方新黴素滴耳劑57%氯黴素甘油、10%黃連液、25%氯黴素或泰利必妥等滴耳,每日3~4次,每次2~3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