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誌,我不會轉學,我就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立誌考進水校的。——丁建新
丁建新,男,1948年8月出生,中專文化,中共黨員,常德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原黨委書記、局長。他立足水文基層,刻苦鑽研業務,是一位身經百戰、經驗豐富的水文專家。在1995-2014年期間的多次特大洪水中,他以準確的數據、科學的預報分析,為當地政府防汛減災提供了科學依據,極大地減少了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損失。被湖南省政府記“一等功”,評為“湖南省防汛抗旱功臣”。
2012年初夏的一個清晨,從省城長沙出發,驅車100多公裏來到常德水文局,見到了聞名已久的該局原黨委書記、局長丁建新。
我們在飯桌上初次見識了丁建新。
光從外表看,這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小老頭,沒有偉岸的身軀,沒有豪邁的語言,隻有頭上稀疏的白發,隻有臉上的斑點和皺紋。
我們試探著問:“丁書記,您上70了吧?”
丁建新笑了,笑得兩眼眯成一條縫,搖搖頭說:“沒有,今年63。”
我們震驚了!無情的風霜雨雪,過早地在丁建新臉上刻下了過多的痕跡。
我們也很快認識到,這是一個為水文事業奔波了40多年的人,一個徒步走遍了本地區江河湖泊的人,一個擔任領導職務20多年的人,一個在洪災來臨時被市委領導視為定海神針的人。
隨著一次次座談、一次次走訪,隨著近距離接觸,心與心的交流,一個真實的丁建新,一個比較完整的形象,在我們腦海中漸漸明朗清晰起來。
01、讀書就要讀水校
丁建新出生在華容縣的一個貧窮鄉村,家裏兄弟姐妹六個,他是老三。父親當了一輩子的基層幹部,對家務事從不過問,一個家,事無巨細,全由母親操勞。也許因為丁建新在家裏是最懂事的,或者是最聰明的,在這個貧困的家庭裏,六兄妹中隻有他才真正讀了點書。考上初中後,要離開家鄉去學校讀寄宿。丁建新隻能每周末回家一次,帶些米和幹菜。家裏雖給他備了一套破舊的鋪蓋,卻實在沒錢再給他買蚊帳。夏天,寢室裏的蚊子又大又惡,丁建新本不豐富的血資源遭到了蚊蟲們的瘋狂掠奪。幸虧一位同學雖有蚊帳卻少被子,兩人一拍即合,同睡一床,勉強把初中讀完。
初中畢業時,丁建新麵臨很多選擇,他可以考縣城的重點高中,也可以去考熱門中專。
高中是不會去考的,這一點,丁建新早就決定了。全家人起早貪黑地勞動,就為送他一個人讀書。他不能長期拖累家庭,隻能去考中專。三年中專,畢業後包分配,參加工作就可以掙錢養活自己幫助家庭。
可是,考哪個中專呢?如果一旦決定,很可能就是一生的職業、一輩子的前途。
丁建新在長長的防洪大堤上徘徊。
望著腳下用泥土築成的防洪堤,丁建新想起了老人們常說的故事。在華容境內,人們居住生活和勞作的地方,比洞庭湖水位還要低很多,全靠這些並不結實牢固的泥堤擋住湖水。一到春夏大雨,總有堤垸潰破進水,每年都要淹死人,大災年就要屍橫遍野。
丁建新想,如果能加固堤壩,如果能準確預測洪水,就能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要考水校!”一種使命感,在少年丁建新的胸中油然而生。
他將自己的決定告訴家裏,獲得家人的一致支持。就連從不過問家事的父親,也拍著兒子的腦袋欣喜地說:“我家老三要學大禹治水,有誌氣!”
人有誌,事竟成。1965年,丁建新真的考上了湖南省水利學校,被陸地水文專業錄取。
村裏出了個“秀才”,鄉裏鄉親紛紛前來祝賀。可是家裏窮,拿不出錢來擺酒答謝鄉親,隻能將大家的心意記在心裏。進省城讀書也不能太寒酸,否則就會被同學看不起,就會傷了兒子的自尊。母親借了點錢為兒子準備了一套稍微像樣的鋪蓋,又從一親戚家借來一個木箱,就讓丁建新自己踏上了求學路。
學校每月要9元錢夥食費。丁建新知道,這9元錢家裏是絕對沒能力再交的。學校所在地叫黃土嶺,黃土嶺有一個很陡的坡。每到周末或是放學後的一點點空閑時間,丁建新就跑到黃土嶺,幫人家推板車。拖車人有時累得氣喘籲籲全身濕透也拖不動,有個人在後麵幫忙一推就上坡了,車主就會拿出兩毛錢表示感謝。丁建新每月9元錢的夥食費就是這樣賺出來的。每次放寒暑假,丁建新也不回家,就留在學校,在外麵勤工儉學做小工。
小小年紀就靠自己賺錢讀書,丁建新的學業卻沒受到一點點影響。他知道一個農村孩子讀書不易,因而更為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早晨,同學們還在酣睡,他就獨自跑到樹林裏讀書;晚上,同學們早已進入夢鄉,他還在教室靜靜地做著習題。
讀了一段時間後,有些同學覺得水校太艱苦,學的專業又枯燥無味,紛紛打算轉換學校。
有同學也來動員丁建新。丁建新笑了,回答說:“人各有誌,我不會轉學,我就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立誌考進水校的。”
丁建新的基礎課學得特別紮實。可惜專業課開始不久,突然刮起了“文革”風暴,學校停課鬧“革命”。丁建新沒有去鬧,而是躲在學校偏僻一隅,靠驚人的毅力,將專業課程全部自修完。
02、“業精於勤”是他的座右銘
畢業前夕,丁建新和另三位同學被分配到瀘溪的浦市水文站實習。實習從1969年4月到12月,那裏山高路險,水流湍急,測流工作極其困難。四個年輕人特別好學,互相幫助,互相鼓勵,克服了重重艱難險阻,不僅圓滿完成了測流任務,還首次學會了水文預報等技術性操作。那9個月的時間,讓丁建新至今回憶起來都還激動不已,他說那段時間對他們極有鍛煉價值,讓他們受益終身。
1970年1月,丁建新從水校畢業,被分配在常德地區的津市水文站工作,成為一名正式的水文工作者。年輕氣盛的丁建新既有一種自豪感,更有一種使命感。雖是農村出身的孩子,性格卻爭強好勝,學習要爭第一,工作也要爭第一。他告誡自己一定要勤奮,要吃得下別人所不能吃的苦。他用毛筆工工整整寫下“業精於勤”四個字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有一次,他在測流中被尖利的石塊劃破了左腳,傷口又深又長,流了很多血,被同事送到醫院縫了7針。他是個霸得死蠻的人,硬是沒有休息一天,跛著腳一瘸一拐地趕回來上班了。
不久,省裏組織專業隊伍,進行全省河道查勘。丁建新被抽調,擔任第一組組長,帶領五六個正式工和兩三個臨時工。
丁建新很是興奮。剛參加工作,就被組織委以重任,這是組織上對自己極大的信任。他知
道,河道查勘工作很重要,這是為省委省政府提供全省河流的分布情況,對領導的工作決
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也懂得,參加這項工作,對全省的河流水係進行全麵精細的調
查考察,對自己今後的工作肯定具有深遠的意義。他更清楚,這次查勘,可能要長達兩三年時間,工作生活全在荒無人煙的野外,風餐露宿,日曬雨淋,環境惡劣,居無定所,四處漂泊,對任何人都是一種嚴峻的考驗。
丁建新沒有一點顧慮,反而一陣竊喜。他從一個貧困的農家走進水校,他靠勤工儉學讀完專業,他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朝思暮想的工作崗位,不是來混安逸日子的。他要的就是刺激和挑戰,他希望的就是要在風風雨雨中鍛煉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