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8歲。
那晚,寒風凜凜。
已經記不清到底因為什麼惹得父親發脾氣,隻記得他一怒之下把我拎到了街門外麵,一句話也不說就插上了門閂。
街門外,漆黑一片,什麼也看不到。寒風刮到臉上,又冷又疼。
站在黑暗中,所有可怕的東西一瞬間從四麵八方湧來—奶奶常講的專吃小孩的黑狸貓,爺爺見到過的拐賣小孩的老瘋人,還有村裏我最害怕的屠夫。
那我自己開門文/佚名“狠心”的父親教育了我:任何人都不可能幫助你一世,想回家,就必須自己開門。就在我最害怕的那一刻,鄰居家的狗不知為什麼歇斯底裏地叫起來,我“哇”的一聲哭了出來。以往,不管因為什麼原因遭到父親的訓斥,隻要我一哭,奶奶就會護著我。我以為這次我的哭聲依然能招來奶奶,讓奶奶用她溫暖的棉襖把我抱回去。
但是,嗓子都快哭啞了,依然沒有聽到奶奶的腳步聲。隻聽到父親的吼聲:“就會哭,今天沒人給你開門。”
父親的話讓我明白,哭已經無濟於事,如果奶奶已經被父親說服,那麼家裏已經沒有人敢給我開門了。
想到這裏,我止住哭聲,開始使勁推門。那時候街門是兩扇對開的,使勁推就能推開一個小縫,伸手就能夠到門閂。
我使出吃奶的力氣推門,並把手伸進去,夠著門閂,一點一點地挪動,也不知過了多長時間,門終於被我弄開了。
站在院子裏,我看到奶奶、父親、母親,還有臉上流著淚的小姑。
長大以後才知道,那晚奶奶並不是沒有聽到我的哭聲,小姑也已經走到了門後,母親因為此事和父親吵了起來。但父親阻擋了所有人對我的援助,他說:“讓她自己開門進來。”
也正是那晚的獨自開門,讓我漸漸獨立起來,也讓我明白:任何人的幫助隻能是一時而不是一世,想回家,必須自己開門。
貼切的心理描寫,為揭示文章主題做了適當鋪墊:對於“我”在門外的恐懼,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描寫形象地表現出來,如:專吃小孩的黑狸貓、拐賣小孩的老瘋人、嚇人的屠夫,貼切的心理描寫不僅從側麵反映了“我”的年齡特點,更為後文“我”的獨立和成長做了很好的鋪墊。
——寫作技巧/Writing Skill
母親疼愛孩子,總是和藹的,充滿溫情的。而孩子眼中的父親,卻大多是嚴厲的。在我們的成長歲月中,總不乏父親的嚴厲說辭:“自己的事自己幹!”“學習要有自覺性!”在這樣的愛的語言中,我們漸漸長大,而嚴厲的父愛也脈脈彙入我們的血脈,陪伴我們的人生路程。
——愛的箴言/Loving Spe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