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自小便是問題少年,在家父親打,在校老師罰。
父親時常用“肉蒲扇”扇他嘴巴,左右開弓,直打得他鼻血飛濺,臉腫得像饅頭,才罷手。母親也不管,隻是悄悄流淚。但第二天,他照樣該怎麼著還是怎麼著。當體罰成為家常便飯,體罰便一點用處也沒有了。他變本加厲,常常極為熟練地掏父母掛在衣架上的衣服口袋裏的錢,幾十塊到幾百塊,拿時連眼都不眨。他學會了偷。直到有一天,他因父親的一句話而改變。
那天,父親出遠門,下了車站還得坐一趟公交車到家。為了省兩元錢,父親步行幾十裏走了回來。父親一進門,好像累垮一般,一邊躺下,一邊對母親說:“為了心疼兩塊錢,我步行回來的。”他已成慣偷,又忍不住把手伸進爸爸掛在牆上的外套口袋。但翻來翻去,隻翻出兩張一元的紙幣。那紙幣已揉得快爛了,黑黑的,很髒。平時,他偷了錢喜歡去玩網絡遊戲,或買爆米花什麼的。但那天,他在街上逛了好幾圈,始終不忍心將那兩元錢花出去。“為了心疼兩塊錢,我步行回來的。”父親的話不斷在他腦際回響,觸動了他心中最柔軟的一處—父親的不易,自己的可恥。他第一次為自己的行為產生了不安、內疚和痛苦。最後他像逃跑一樣地跑回家,將手心中如炭塊般的兩元錢重新放進父親的衣袋裏。後來,他一次又一次地將從父母那裏偷來的錢重新放回到父母的口袋中。反複幾次後,他終於找回了內心善良的自己,再也沒有將手伸到任何不該到達的地方。男孩後來雖然沒能飛黃騰達,但一直做著中規中矩的一介良民,而他的改變,不是源自什麼拳棒的訓導,而僅僅是源自兩元錢的教育!
先抑後揚的寫法,給人“柳暗花明”之感:此文起初讀來,總給人一種失落感—男孩的墮落實在無藥可救,但讀到中間,又給人一種喜悅——他最終選擇了自我拯救。“兩元錢的教育”,終於喚醒了他的良知,使他重新做人。
——寫作技巧/Writing Skill
父愛,很多時候是嚴厲的、難以理解的,也因此常常令我們更加強烈的叛逆。然而,當父愛顯現出溫柔的一麵時,卻是最能打動內心的。其實,不管父愛是怎樣表現出來的,它自始至終都沒有離開過我們的成長。
——愛的箴言/Loving Spe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