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古建築百花園中一種獨具特色的形製,關隘猶如一顆顆綻放著璀璨光芒的明珠一樣,鑲嵌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多年來,因為工作或其他因緣的關係,我們得以考察或遊曆了諸多關隘,深深感到整理、研究中國關隘的建築形製、地理位置、曆史沿革、曆經戰爭、古今作用、交通貿易,以及風景名勝、舊聞典故和神話傳說等,實在是一件很有意義和價值的事情。今蒙百花文藝出版社之允約,我們將多年來考察所得整理成冊,以饗讀者。
作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產物,關隘大約形成於奴隸社會時期。那時候,中華大地上狼煙四起,各諸侯國之間征戰頻繁,他們為了保守住各自經過浴血奮戰得來的領地,紛紛設關置卡,使關隘的數量、形製和規模都大為發展。特別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更是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各自領地邊疆關隘的基礎上建築起了百裏甚至千裏的軍事防禦工事,這就是世界建築史上最為偉大的壯舉——長城的形成根源。所以,在這冊《中國名關》中我們特別將長城沿線的重要關隘單獨列出,以示區別和重視。不過,如今人們常說的萬裏長城,通常指的是保存較為完好的明代長城。而世人觀念中的萬裏長城,則是秦始皇時代修築的長城。其實,作為中國古代軍事鬥爭的產物,長城最早始於春秋戰國時期。遺憾的是,那時修築的長城由於曆時久遠,又沒能得到很好的保護和修繕,再加上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還下令拆毀過一些諸侯國的長城,致使現在已是難以尋蹤覓跡了。即便如此,我們從曆史文獻中還是能夠獲得一些相關信息的。例如,“長城”一詞最先出現在戰國時期的有關文獻中,但那時的長城僅指齊、燕等諸侯國邊疆的軍事防禦工事。而長城可考的真正起源,當屬楚國的“長城”最為古老悠久。據《漢書·地理誌》中記載:“南陽郡,葉,楚葉公邑。有長城,號曰方城。”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長城並不稱之為長城,而曰“方城”。那麼,楚國的方城最早又是何時修築的呢?
關於這一點,雖然文獻中沒有確切的文字記載,但至少不會晚於公元前656年。因為《左傳》中曾經記述過這樣一件事:楚成王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聯合魯、宋、陳、衛等諸侯國討伐始終想稱霸中原的楚國的追隨者——蔡國,而實際目的則在於攻擊氣焰囂張的南方大國——楚。當以齊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向楚國邊界進犯時,楚成王派遣大將屈完領兵拒敵,兩軍幾經交戰後都沒能討得便宜。特別是在一次交戰後,楚國大將屈完放言說,如果真想好好打一仗的話,我們楚國有堅不可摧的方城,諒你們也不能把我們怎麼樣。齊國統帥聞聽後便派人前往偵察,發現楚國果然有方城作城防,有漢水為天塹,的確是易守難攻,隻得與楚國在召陵(今河南郾城)舉行會盟,並訂立了互不侵犯盟約。由此可知,楚國的方城應在公元前656年前就已修築,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和防禦功能。確實,楚國人發明的方城這種防禦工事,在後來的諸侯爭霸中屢屢挫敗敵手的進攻。例如《左傳》中記載說,公元前624年和公元前557年,晉國先後兩次進攻楚國時,都因為楚國有方城的阻擋,不得不兵到方城而退卻。由此,我們不難得知楚國的方城絕對不是一座獨立的城堡,而應該是連綿不斷的係統城防,是一個比較完整的軍事防禦工程。那麼,楚國的方城到底是如何修築的呢?
關於楚國方城的建築形式,因遺跡難尋,至今尚不能確證,隻能通過有關的曆史文獻推測得知,大約是由列城發展而來。據《水經注·汝水》中記載:“醴水經葉縣故城北,春秋昭公十五年(公元前527年),許遷於葉者。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於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列城,也就是根據當時國家實際地理狀況建築起來的一係列軍事防禦性小城堡,並依照地勢走向將各城堡之間用城牆連綴而成的軍事工程。由此可見,這個城堡很顯然就是我們這裏所說的關隘。當然,在平川之地於各城堡之間用城牆相連接,而在高山溝壑之地則完全依靠險峻的山河為屏障。這些特色,在今天人們見到的長城構築形式中都有具體體現。如此來看,長城是由楚國的方城發展演變而來,不僅符合中國古代軍事學理論和防禦工程原理,也是符合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這就是說,中國的最早長城是楚國的方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