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甕城。就是在預想敵人主攻方向的城門外,再構築一道“∏”形城牆,故名“甕城”。從甕城的結構來看,其作用很顯然是為了增大防禦縱深,從而加強城門的防禦能力。所以,在構築甕城城門時,人們往往將其主軸方向與主城門的主軸方向相直交,這就使敵人即便攻破甕城城門後也不至於直接衝擊到主城門。與此同時,埋伏在城牆上的將士便可以居高臨下,以弓箭有效地射殺進入甕城的敵人。例如,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裏長城第一關”之稱的山海關,其甕城城門向南而開,與原名“真東”的關城東門的主軸線形成直交,從而構成了一重極為堅固的甕城。又如,嘉峪關的“柔遠門”與“會極門”兩門軸線,很明顯也是直交的,這從實地考察中不難發現。
5.羅城。就是在預想敵人主攻方向甕城的之外,再構築一道“∏”形城牆,不過這道城牆一般情況下比較長,它不僅起到掩護甕城的作用,而且還能掩護內城城牆較長的地段。例如,在嘉峪關甕城西邊相距五、六米處,就構築有一道長約兩百米羅城,這是整個關城的第一道防線,同樣起著增大防禦縱深的作用,以有利於取得戰鬥的準備時間。另外,在羅城城牆上一般都建有城樓,用以觀察敵情和指揮作戰,而在城牆兩端一般也建有箭樓,用以加強了望和巡邏。
6.護城河。也叫壕塹,就是利用地形挖掘成一道環形的深溝,並在深溝內灌滿水以代替城牆。一般情況下,在關城四周都掘有護城河,這是在築城挖掘土方時就形成的,後來再引入河水,從而形成了關城的又一道防線。例如,在山海關城外就有一道深約二丈、寬約五丈的護城河,其作用就是迫使敵人在進攻關城時,必須涉水過河才能到達城下,這就大大增加了敵人的攻城難度,而給守衛在城牆上的士兵創造了射殺敵人的有利機會。
作為冷兵器戰爭時代的產物,關隘不僅是古代軍事家在選擇戰場時所關注的焦點,也成為現代戰爭中統帥們不可忽視的要塞。確實,麵對一座關係戰爭勝負的險關要塞,守之則有萬夫莫克之利,失之則有全軍覆沒之危,任何一位懂得戰爭規律的將軍都不會輕視它。所以,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曾以“艱苦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來形容潼關之險;而愛國主義詩人陸遊也曾以“何當受詔出,函穀封丸泥”的詩句,來概述函穀關之要;至於偉大詩人毛澤東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詩句,來形容婁山關之堅,就更加顯得豪邁而雄渾了。確實,早在《孫子·地形篇》中就有“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論述,將地形有利與否往往關係到戰爭勝負的作用,闡述得精深而準確。對此,人們隻要縱觀或檢索中國的曆代戰爭史,就不難發現因為一座關隘得失往往關係國家安危的戰例比比皆是。例如,當黃巢起義軍奇取潼關之時,致使大唐王朝京師震動,迫使唐皇倉皇出逃;例如,宋朝名將吳玠扼守大散關二十餘年間,竟然使驕悍金兵難越關城一步,確保了蜀地內陸的長期安寧;例如,漢高祖劉邦占據虎牢關後,得以徹底休養整頓疲憊的將士兵馬,為最後滅項羽大軍贏得了寶貴時機;例如,明朝末年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出賣關城,引領清兵長驅直入,最終導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例如,中國工農紅軍攻克婁山關後,順利地攻破臘子口,對取得長征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見,關隘的最初功用就是為了贏得軍事戰爭的勝利,但隨著曆史進程的不斷發展,其功用也發生著微妙而深層的變化。既然關隘作為長城整體極為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那麼將長城的曆史功用闡述清楚,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就把關隘的曆史功用說明了。
作為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工程,長城在曆史上曾經起到過無比非凡的功用。然而,如今的長城早已完成了它神聖的曆史使命,而成為中華民族不朽文明和精神的象征。但是,萬裏長城在曆史上的軍事防禦、開發邊疆和促進民族融和與經貿往來等用途上,依然閃爍著極為耀眼的光芒。對此,我們研究認為長城的用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防禦擾掠,保護國家安全和人民生產生活的安定,這是長城的主要任務。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長城,主要是諸侯國家的相互防禦。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主要的是防禦匈奴奴隸主的擾掠。以後的許多朝代也大多是中原地區的統治者,為防禦遊牧民族統治者的擾掠而修築的。在這一用途上,長城確是起過不小的作用。許多王朝的前一階段,政權得以鞏固,生產得以發展,與長城的保衛作用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