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桑尼亞為人稱道和歎奇的是它的曆史。它有著超過120個不同的族群,和平地生活在一起,說著相同的語言。這裏沒有民族糾紛、種族對抗、政治獨裁或是宗教起義。作為人類引以為豪的最早棲息地之一,它的曆史文明深深印上了人類史前定居、中世紀城邦發展、西方殖民侵占與和平獨立的烙印。
第一節“福禍並存”——坦桑尼亞的曆史
坦桑尼亞——人類的起源地之一,究竟經曆了多少坎坷曲折才最終獲得國家和平與獨立,成為有主權的國家呢?
1.人類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坦桑尼亞是人類發源地之一。早在200萬年以前,人類的祖先就在坦桑尼亞北部一帶生息繁衍。奧杜瓦伊峽穀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
大約1萬年前,坦桑尼亞進入新石器時代。中部地區的岩壁畫記錄了當時人類狩獵生活的情景。公元前1000年左右,庫希特人的一支從埃塞俄比亞高原南下,進入坦桑尼亞北部,在這一地區留下了農業活動的遺跡——水利灌溉工程、水井和水壩等遺址。
有關坦桑尼亞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公元1世紀的《紅海回航記》。隨著同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和印度等地海上貿易的發展,坦桑尼亞沿海不斷出現許多商業市鎮或居民點。
公元7~8世紀阿拉伯帝國崛起以後,許多阿拉伯和波斯灣的移民陸續來到東非沿岸。他們與當地居民逐漸融合,形成新的斯瓦希裏文化,建立了許多穆斯林城邦國家。其中的基盧瓦由於控製了南方索法拉地區的黃金出口,在14~15世紀達到繁榮的頂峰,在東非海岸諸城邦中稱雄一世。
基盧瓦等城邦是印度洋古代貿易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輸出象牙、黃金、香料、奴隸,輸入亞洲各地的精美工藝品、各種紡織品、陶瓷器皿等。
據考古發掘,中國瓷器在基盧瓦等許多沿海城鎮均有大量發現。基盧瓦等城邦政治上實行蘇丹君主製,經濟上盛行奴隸製。伊斯蘭教是各城邦的精神生活中心。城市建築可同當時歐洲城市媲美。桑給巴爾島也早同阿拉伯半島、波斯灣建立了貿易關係。
據12世紀伊德裏西記載,這裏的居民已是穆斯林。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基盧瓦和桑給巴爾已自鑄錢幣。10世紀時,坦桑尼亞內地居民掌握了冶鐵技術,促進了這一地區農業的發展。15世紀以前,東北部和南部高原一些地區出現了若幹小酋長國。
2.坦桑人無須再忍
1498年,瓦斯科·達·伽馬率領的葡萄牙船隊抵達東非沿岸,並強迫基盧瓦納貢。1503年,葡萄牙人進攻桑給巴爾島,迫其納貢。此後,由於葡萄牙殖民者強占了今莫桑比克境內的索法拉產金區,基盧瓦等沿海城邦逐漸衰落。
17世紀末,葡萄牙對東非沿岸的控製受到阿曼人的挑戰。1696年,一支3000人的阿曼艦隊南下東非,攻克蒙巴薩,占領桑給巴爾島。18世紀,基盧瓦和桑給巴爾等地一度擺脫了葡萄牙和阿曼的控製。18世紀末,阿曼又占領基盧瓦和桑給巴爾。阿曼蘇丹賽義德·伊本·蘇爾坦(即賽義德·賽德)控製了桑給巴爾及東非領地,將首府由阿曼本土的馬斯喀特遷至桑給巴爾,並支持阿拉伯人商隊深入內地從事奴隸販賣。在賽義德·伊本·蘇爾坦統治時期,歐美列強的勢力滲入東非沿岸。
1833年,美國和賽義德·伊本·蘇爾坦首訂商約,並於1836年在桑給巴爾派駐領事。英、法亦步其後塵,分別於1839年和1844年同賽義德·伊本·蘇爾坦簽約。歐美列強從桑給巴爾運走大量象牙、丁香、椰油等產品,並向這裏傾銷紡織品。英國領事更日益幹預桑給巴爾內政。
桑給巴爾蘇丹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1856年賽義德·伊本·蘇爾坦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分別承襲馬斯喀特與桑給巴爾君主之位。桑給巴爾蘇丹國遂與阿曼本土分離。1890年,桑給巴爾淪為英國保護地。1884年11月,德國殖民者彼得斯取道桑給巴爾進入坦噶尼喀內地,沿途騙取當地許多酋長簽訂所謂保護條約,並獲得德國政府的特許狀。
1885年,柏林會議(1884~1885)結束後,俾斯麥宣布占領坦噶尼喀。
彼得斯等建立的德國東非公司對坦噶尼喀內地實行野蠻的征服和榨取。
1891年,德國政府接管了德國東非公司在坦噶尼喀的行政機構,任命總督直接統治,修築鐵路,建立種植園,引進西沙爾麻等經濟作物。
德國的殖民征服與掠奪,激起了坦桑尼亞人民的強烈反抗。1888年,北部沿海地區爆發了阿布希裏領導的反德起義,曾蔓延到潘加尼、巴加莫約、坦噶和基盧瓦等地。在南部地區,姆克瓦瓦率領赫赫人對殖民者進行了頑強的抗爭。1894年,起義軍首府被殖民軍攻陷後,姆克瓦瓦堅持遊擊戰爭達4年之久,最後自盡殉國。1905~1907年,坦桑尼亞南部廣大地區各族人民舉行了馬及馬及起義,這是近代東非規模最大的反殖民主義的武裝鬥爭。德國對坦噶尼喀的占領和統治,加劇了英、德在這一地區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