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占領了坦噶尼喀。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和國際聯盟的決定,坦噶尼喀劃歸英國統治,稱坦噶尼喀保護地。
整個坦桑尼亞遂變成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當局頒布了《土著權利法》和《土著法庭法令》,繼續推行間接統治。
1926年,召開了主要由歐洲人和殖民者組成的立法會議。在經濟上,英殖民者保留土著經濟以利剝削。英國還利用傳教、文化教育等手段對坦桑尼亞人民進行精神奴役,結果卻造就了一批受西方教育的知識分子,使反對殖民統治和壓迫的鬥爭出現了新的社會力量。1929年,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成立,標誌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組織的出現。
3.自由獨立——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聯合國托管的形式下繼續統治坦噶尼喀,坦桑尼亞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新階段。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不斷發展,分會逐漸遍及全國。
1954年,在尼雷爾領導下,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改組成為坦噶尼喀非洲人聯盟。聯盟提出了“烏呼魯”(自由)的口號,廣泛發動群眾,與殖民統治者展開鬥爭。1958年,聯盟成員已發展到20萬人。
1958~1959年和1960年兩次大選,坦噶尼喀非洲人聯盟獲勝。
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實行內部自治。同年12月9日宣布獨立,尼雷爾任首任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桑給巴爾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也迅猛發展。1957年成立了非洲設拉子黨,領導人民鬥爭。1963年6月桑給巴爾取得自治,同年12月10日宣布獨立,成立君主立憲製國家。
1964年1月,桑給巴爾人民進行武裝鬥爭,推翻了原桑給巴爾蘇丹政府,建立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同年4月,坦、桑兩國合並組成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10月,改名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尼雷爾任總統。
坦桑尼亞獲得獨立之後,在政權機構中廣泛實行“非洲化”,這就使得大批的非洲幹部走進各級政府機關,進而取代了前英國的殖民官吏。
對於經濟建設,坦桑尼亞於1964年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對經濟進行了規劃,並在1967年2月頒布了尼雷爾起草的《阿魯沙宣言》,宣言稱在坦桑尼亞實行“烏賈馬”社會主義。
在對外關係上,坦桑尼亞奉行不結盟政策,並積極參加第三世界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的鬥爭。
第二節坦桑尼亞的政治狀況
坦桑尼亞獨立後,政局日趨穩定,並製定了一係列方針政策,建立起各種政黨機構,將坦桑治理得井井有條。
1.一黨執政——坦桑尼亞政局穩定
1964年,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組成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之後聯合問題此起彼伏。1992年12月桑給巴爾政府擅自加入伊斯蘭會議組織,遭到聯合政府強烈反對,並於1993年被迫退出,但聯合之爭並未平息。
1996年以後,坦桑反對黨加緊反對聯合的行動。在聯合政府的堅決支持下,坦桑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壓製反對黨活動,堅決維護聯合體製。
2000年10月,卡魯姆當選總統後,多次表示維護國家聯合的立場,進一步打擊了分裂勢力。
2001年以來,聯合政府繼續鞏固統一局麵,維護聯合政體,爭取溫和力量,打擊分裂勢力,在預算資金及切身利益問題上給予照顧,坦桑尼亞與大陸關係開始慢慢融洽。
雖然坦桑尼亞在獨立後曾出現一小段時間的動蕩,但是政局曾由革命黨一黨執政,局勢較為穩定。在1995年10月舉行過多次大選,反對黨公民聯合陣線指責革命黨在大選中舞弊,拒不承認桑給巴爾薩勒明政府。
1996年6月,坦桑尼亞革命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姆卡帕當選黨主席,繼而實現了黨政一元化領導模式。在1997年11月,革命黨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姆卡帕連任黨主席。1999年10月,坦桑尼亞“國父”、前總統尼雷爾去世,姆卡帕在高舉聯合、團結旗幟的同時,大力加強執政黨和政權建設,政局基本呈穩定趨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