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黨主要提倡共同富裕的原則,在聯合問題上極力維護桑給巴爾的民族利益和自主權,主張成立聯合政府及坦噶尼喀、桑給巴爾地方政府三個政府。

坦桑尼亞勞動黨

坦桑尼亞勞動黨是反對黨的一個派別,於1993年成立。1999年原全國建設和改革會議主席姆雷馬率其支持者集體反水加入勞動黨後,該黨實力大增。

民主發展黨

民主發展黨,反對黨,於1992年成立。主張單獨成立坦噶尼喀政府,反對種族歧視,提倡人人平等。主席埃德溫德·姆泰伊,總書記鮑博·馬卡尼。

聯合民主黨

1994年,聯合民主黨成立,是反對黨的一部分。主張成立坦噶尼喀政府,重視社會發展,強調應加大對教育和醫療事業的投入,推行土地私有化。主席約翰·切約,總書記穆薩·克維基馬。

此外,其他的反對政黨有:多黨民主聯盟、坦桑尼亞民主聯盟黨、全國民主聯盟、國家重建同盟、聯合人民民主黨等。

4.坦桑尼亞的“處世手段”

坦桑尼亞獨立後,曾是非洲大陸最著名的“前線國家”,為非洲的政治解放作出過重大的貢獻。在對外關係上,主要奉行不結盟、和睦友好的外交政策,並且主張在互不幹涉內政和相互尊重主權的基礎上與各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

近些年來,坦桑尼亞在對外關係上強調以經濟利益為核心,並且強調不幹涉內政原則,發展同所有捐助國、國際組織和跨國公司的關係,謀求更多外援、外資。

坦桑尼亞發展的重點是營造睦鄰友好,全力促進區域經濟合作,並積極參與調解地區矛盾。極度重視與亞洲國家的關係,不斷地學習和借鑒亞洲各國家發展經驗。並且是聯合國、不結盟運動、英聯邦、非洲聯盟、東非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及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等組織的成員國,並同115個國家建有外交關係。

與中國關係

1961年12月9日,坦噶尼喀與中國建交,1963年12月11日桑給巴爾與中國建交。坦、桑聯合後,中國延續了與坦、桑的外交關係,將1964年4月26日坦、桑聯合日定為與坦桑尼亞建交日。建交以來,中坦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1964年至1985年期間,尼雷爾擔任坦桑尼亞總統,先後5次訪華,中、坦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友好條約》,以及兩國在經濟、貿易、文化、衛生等領域的多項合作協定。

在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上,坦桑尼亞積極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在恢複中國在聯合國一切合法權利的問題上,坦桑尼亞是主要的提案國之一。

在1985年~1995年姆維尼和1995年~2005年姆卡帕任總統期間,繼續奉行對中國的友好政策,使兩國在各領域的友好合作關係進一步鞏固和加強。並於1998年1月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政府關於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設立名譽領事館的協議》。

2005年12月,基奎特當選坦桑尼亞總統,高度重視對華關係,兩國友好合作關係得到順利延續和發展。

自坦桑尼亞與中國建交以來,對中國進行訪問的坦桑尼亞重要人物有:尼雷爾總統、姆維尼總統、姆卡帕總統、索科伊內總理、薩利姆總理、馬萊塞拉總理、桑給巴爾總統薩勒明、蘇馬耶總理、桑給巴爾總統夫人阿穆爾、桑給巴爾總統卡魯姆、基奎特總統等。

中國各界領導人對坦桑尼亞作過重要訪問的有:周恩來總理、黃華、趙紫陽總理、陳慕華國務委員、吳學謙國務委員兼外長、錢其琛外長、朱鎔基副總理、羅幹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李鵬總理、唐家璿外交部長、全國人大許嘉璐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宋健副主席、全國政協李瑞環主席、國務委員陳至立、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溫家寶總理、胡錦濤主席等。

從1964年開始,中國就開始向坦桑尼亞提供各種援助,坦桑尼亞是中國在非洲的最大受援國。主要援建的項目有坦讚鐵路、友誼紡織廠、姆巴拉利農場、基畏那煤礦和馬宏達糖廠等。

約在60年代,中、坦雙方就開始了貿易合作,近些年來發展較快。

其中坦中友誼紡織有限公司是在我國援建友誼紡織廠基礎上,由我國政府提供優惠貼息貸款,雙方合資經營的項目,這已經成為中、坦在新形勢下開展互利合作的成功範例。

在1981年,中、坦雙方開始互利合作。目前已有40多家公司在坦開展勞務承包業務。2007年上半年雙邊貿易額3.52億美元,同比增長44.1%,其中中國出口額2.31億美元,進口額1.2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