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帶著對非洲的憧憬來到這片廣袤的土地,卻在無意間發現彈丸小國布隆迪,一個名不見經傳、位於非洲角落的國度,山與樹到處可見,隻是卻與夢中驚見的似乎有著些許的差距。
第一節聆聽青山綠水的交談聲
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的布隆迪,國土麵積27834平方千米,長年雨水充沛,森林茂密,因此有“森林王國”之稱。
1.跟山脫離不了關係的布隆迪
布隆迪,平均海拔1700米,屬於非洲高原的一個組成部分,最高山峰海拔2670米。布隆迪大部分地區為前寒武紀結構。從地形地貌上,由湖泊、森林、丘陵、山峰組成。
布隆迪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紮伊爾河)的分水嶺;裂穀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河網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馬拉加拉西河,魯齊齊河是尼羅河的源頭。
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穀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一般為20~24℃,最高可達33℃。3~5月為大雨季,10~12月為小雨季,其他月份為旱季。
2.布隆迪的礦產資源
到目前為止,布隆迪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鎳、鐵鈦釩共生礦、金、錫及重金屬、铌鉭、稀土、磷酸鈣、碳酸鈣、高嶺土、大理石、白雲石、泥炭、鉑族(白金)金屬、石英、長石礦等。
鎳礦
布隆迪主要的超堿岩高地,大部分被紅鎳土覆蓋。紅鎳土礦位於布隆迪南部的馬班達至尚庫佐省的北部,穿越布隆迪中部地區,礦帶寬度為20~40千米。在該地區的紅鎳土中,除含有鎳外,還含有銅、鈷、鉑族金屬。
目前已經探明的三大主要礦區是穆鬆加迪、尼亞比克和瓦加,它們的氧化鎳蘊藏量名列世界第六位。其中,穆鬆加迪鎳礦土儲藏量為1.8億噸,鎳含量1.62%;尼亞比克礦區的鎳礦土儲藏量為4600萬噸,鎳含量1.45%;瓦加礦區的鎳礦土儲藏量為3500萬噸,鎳含量為1.38%。
金礦
布隆迪的金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西比托克省、東北部的穆因加省、東部的尚庫佐省和布隆迪中部地區,儲量尚缺乏準確數據。
西比托克省的金礦,主要是金砂礦。1930~1962年,一直用人工開采。1933~1940年,開采量為2598公斤,1940~1960年,開采了2712公斤。1969年,在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幫助下,布隆迪與羅馬尼亞成立合資公司,並以國家的名義,在該地區進行金礦開發,但隻維持了幾年,合資公司以破產而告終。1993年,在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的幫助下,布隆迪國家礦產部地礦司對西比托克省的金礦資源進行了勘探。從勘探結果看,該金砂礦常存在於褐鐵角礫岩中,礦帶長數千米,寬100多米。金礦位於NW-SE斷層裏,在褐鐵角礫岩的某些地段中,礦床長100多米,寬10米,礦土含金量平均為5克/噸。在衝積層進行過鑽探和井探,開挖出砂礫840公斤,平均含量為0.136-1.12克/立方米。
東北部的穆因加省金礦,與石英石礦接壤,但金礦常獨立存在,與黃鐵礦混合的情況很少,與火成岩也不相關。據猜測,該地區金礦主要位於沉積盆地,因金礦是隨Kibarien造山期間或造山以後產生移位而沉積。含金礦層存在於簡單的膨脹結構中,而且通常是共生。膨脹結構層是在Kibarien山褶皺時形成,其他礦層則位於剪切地帶的邊緣上。金礦層露頭出現在東南走向的石英石交叉麵層上,而石英石則由於東南褶皺發生移位,在一大批石英石礦層的作用下,使晚生的Kibarien造山沿著南北方向移動。在布隆迪東北部地區,在某些區域作了10年的勘探,證實該地區確實蘊藏有金礦。從目前所知道的金的各項指標數據以及褶皺結構之間的關係,獲得了金礦區勘探走向的寶貴資料。
1988年,布隆迪礦產公司與卡塔爾多哈礦產投資公司組成合作公司,對該地區金礦進行勘探,其中,布隆迪政府占有25%的股份,卡塔爾多哈礦產公司占有75%的股份。為了盡快獲取該地區的礦產資料,進行了地質勘探、T.M.空間圖片、航空拍照及地球物理學等勘探研究,獲得了20個很有價值的金礦指標。在Buthida區域的Nyarubuye、Rugomero、Gacekeri、Murehe地段,特別是在Masakal一號礦脈,發現了好幾處含有金的石英石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