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去旅行
曾經有位友人問我,什麼是“喜歡”。我回答說:“30個月的費洛蒙分泌,一瞬間的荷爾蒙爆棚。”
然後,他繼續問,什麼是“夢想”。我回答說:“就好比洗碗,你有你的習慣性動作,並且一直堅持,因為你相信這樣可以洗幹淨,而大多數人卻選擇了改變。”
最後他問什麼是“旅行”。我一時語塞,想了很久才回答說:“也許,隻是戀上一座陌生城市的味道和氣息吧。”
朋友不解。我於是解釋道:“一個吃貨,小時候種了一顆環遊世界的夢想,後來吃貨長大了,這個夢想也茁壯成長起來。”
增廣見聞、充實自己、學習外語、逃避人生、揮別戀情、蜜月度假、閑逛溜達……也許這些都可以成為你旅行的初衷。
而我呢?我的初衷又是什麼呢?
也許隻是為了讓23歲的自己可以嚐盡各種味道遊離在舌尖上的感覺吧。
就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
Life should not be a journey to the grave.
生活不該是一段走向墳墓的旅程。
我們的一生如同一場漫長的旅行,在旅途中我們遇上形形色色的人,做著形形色色的事情。有些人走累了就停下來,而有些人卻像沒有腳的小鳥一樣,直到死的那一刻才停止飛行。我想人生就是這樣——不同的人演繹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扮演不同的角色。
“喜歡誰,就會把自己變成誰。”我常常這麼對自己說——要變成一個我喜歡的人。
多年以來,旅行一直不是我的信仰,但僅僅因為它的單純美麗使我著迷,我便背起行囊出發。每個人都有自己旅行的意義,你可以不理解,但不可以嘲笑,就像你沒辦法嘲笑一個有夢想的失敗者一樣。
父輩們常苦口婆心地對我們說:“20到26歲是人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候,因為這個時期往往決定你以後的生活。”
而23歲的我以23歲的眼光看待這個年齡的人所觸及的世界,在30歲的人眼裏,這是他們回不去的幼稚和衝動;而在18歲的人眼中,卻是他們不想要的迂腐和老土。但這就是人生該經曆的階段,不是嗎?
跋山涉水的“老驢”們常說,人生終歸需要一次自我放逐,在旅行中認清自己,在真正“閑”下來的時光裏,慢慢地審視自己、體會人生。
生活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友誼、夢想、文化還是其他?
就像這本書裏記載的,生活帶給了我這樣的旅行經曆:逃票、生病、走路、搭車、被欺騙、被幫助、餓肚子、吃到撐等。這便是我的自我放逐,一個23歲年輕人的旅行。
23歲的旅行,也許我隻是想在迷茫的叛逆期尋找一個出口,一個可以給自己答案的出口。我們追求的,是自由。23歲,我們隻代表平凡的自己。平凡的吃貨可以用味道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平凡的行者也可以用足跡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
如此想罷,原來旅行竟是這麼簡單普通的事情。
我們用行者之路,讓自己明白,人生最美好的莫過於等你老去的那天,你還是和23歲的自己一樣一塵不染。
我們用吃貨之嘴,讓自己明白,旅行最美好的也莫過於一個吃貨遇見另一個吃貨的美麗故事,然後在茶水碗筷之間,聽別人講述關於她或他的故事。
書成稿的時候,朋友疑惑地問我:“為什麼要把書分成行者篇和吃貨篇?”
我笑著說:“因為我是一個喜歡講故事又喜歡聽故事的性格分裂者與對選擇患有恐懼的天秤男。我沒辦法在行者和吃貨之間作一個明確的選擇,但又故作完美地想要完整表述自己的故事,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分篇。”
也許故事聽多了,有一天,你會產生和別人分享自己故事的衝動。也許,我也會在明天的路上,遇見美麗的你。在你跟我訴說故事的時候,我從你坦白的雙眸中,看出那在我看來最美好的氣質——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