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宋美齡 當時隻道是尋常(3 / 3)

蔣介石的地盤縮丈為寸,她的角色也一跌再跌,像極了宿命。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去世,78歲的她原以為會眾望所歸,將會受全黨擁護,成就她的代理總裁夢。沒想到,蔣介石的長期鋪墊此時生效,蔣經國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央主席。終還是“黃粱一個夢”而已!

“壽則多辱”,莊子的這句話說中了宋美齡的現實困境。她徹底灰心了,隻好帶著90餘箱細軟乘專機離開台灣,到美國定居。

折騰了一輩子,到頭來,蔣家王朝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或稱之為煤山化灰,冰山化水,就這麼回事。富貴不出三代,這句話往心坎裏跑,就像冷風往門縫裏鑽,那寒意穿骨透髓。

政治婚姻的傷和痛

對於蔣、宋的婚姻,明眼人一看便知是“政治的聯姻”,隻是,當事人非要把這些當作細碎的沙來迷惑自己的眼罷了。於是,什麼愛與恨、傷與痛便也生生地填了“政治婚姻”的殘缺口。

那個,初識時說著“功業宛如幻夢,獨對女士之才華容德戀戀終不能忘”的蔣介石,在結婚後便一忽兒不見。沒曾想,卻是在另一個溫柔鄉裏和紅粉知己陳小姐掀起了一場場春閨風雲。

這位陳小姐便是蔣介石與她結婚之前,曾經在1921年正式迎娶的陳潔如。後來,蔣介石為達到和她結成良緣,亦為突破某些政治困境的目的,而向陳潔如提出國5年的計劃,並應允5年後等她從美國回來,兩人仍一起生活。於是,陳潔如在1927年8月去了美國,亦守著當時的承諾於他們完婚後回來欲與蔣介石重修舊好,再續那未了的情緣。

這讓一身骨氣的宋美齡,臉麵將往何處放?她與他爭吵亦為此上演過當場“捉奸在床”的鬧劇。但是,依然不能阻止生性風流的蔣介石的“癖好”。於是,蔣、宋婚姻的情愛淡寡立時赤裸裸地顯現出來,婚姻亮起了紅燈。終有一天,怒不可遏的宋美齡在和他大吵特吵之後,遠走去了異國他鄉。這一走便是小一年的光陰。後來,在異鄉孤單亦心碎的她想想亦覺不對,無論怎樣不可逃避,總要有對策。愛與恨,分與合,她一定要得清清楚楚,這樣才符合她的性情。於是,她決定返回,就在她返回的當兒,那個名不正言不順,偷著和良人私會的陳潔如也隻得黯然收拾行李離去。據說,是到了香港,過著隱居的黯淡生活。不由得讓人感歎,!

“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她和她都沒有錯,錯的是她們遇人不淑,愛著的、嫁給的是一個風流由心的渾人罷了。

便如是,蔣、宋兩人的婚姻亦好了一陣子。不過,對於蔣介石而言,這種可怕的寂靜讓他沉淪。他又蠢蠢欲動起來。幾個月後,重慶就又傳出蔣介石的新歡秘聞來。這一次,亦是陳姓的小姐,不過此陳小姐非彼陳小姐。據傳,這位擔任蔣介石秘書的陳小姐,不僅年輕貌美,才華洋溢,也是出身名門的閨秀。那時,蔣介石把她安排在重慶郊外的黃山中學任英文教師,然後以補習英文為借口,三天兩頭往黃山中學“學外文”。便也隻有他,把偷情都做得如此冠冕堂皇。可是,精通古文,並深受其熏陶的他,忘了一句古訓:除非己莫為。是沒有不透風的牆的。

“若要人不知,”這世間,這一次,不知是心死,還是情傷,她並沒有火冒三丈,做出衝動的事情來。而是不動聲色地暗中派人調查清楚陳小姐的底細。等到時機成熟,她便於某天的深夜,帶著眾親信來了個突然襲擊,當場在屋內“捉奸在床”。然而,這次大獲全勝的她,隻是漠然地拂袖而去,沒爭亦沒吵。真真是“哀莫大於心死”!

她再次選擇了遠離,隻是這一次是沒有親友的巴西。被傷得太深,她需要獨自撫平受創的心靈。

解不了的姐妹情怨

自20年代中期直至40年代末期,她和兩個姐姐可說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姊妹花”。在一個“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時代,她們在各自的政治舞台上演繹著自己的角色,亦因著不同的誌向,使得不和的關係硝煙四起。但是,對於宋美齡而言,在她骨子底下亦還是深藏著不可磨滅的姐妹情深的。

當宋慶齡選擇孫中山時,宋家上下都反對,隻有她和哥哥宋子文表示理解。在二三十年代政治鬥爭和權力紛爭最激烈的時期,宋慶齡與蔣介石水火不容,雖謠言四起,聳人聽聞,說是宋藹齡與蔣介石合謀欲刺殺宋慶齡,但報紙上卻始終沒有她與宋慶齡姐妹鬩牆的消息。據說,她竭力保護二姐的生命安危,並親自警告戴笠等軍統、中統特務離她二姐遠一點。若非如此,宋慶齡遭遇不測之禍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她決絕的冷漠背後,應深藏著一顆親情的心。

1940年,她赴香港治病,三姐妹得以聚首,仿佛又回到了早年在威斯裏安女子學院留學時,融融洽洽,盡展歡顏。她們還一起在香港飯店用餐,公開露麵,把那道名為“團結”的政治大菜似有心又似無意地端到國人麵前,令大家眼睛為之一亮。抗日戰爭烽火八年,三姐妹求同存異,手足情深。宋慶齡組織“婦慰會”,宋藹齡則欣然出任“傷兵之友協會”主席,並且慷慨解囊,為醫療機構配備救護車,為飛行員訂購皮夾克。她們一同視察重慶的防空洞,撫慰前線的傷兵和後方的孤兒,一同用英語對外廣播,向美國公眾籲求同情,向美國政府籲求道義支持和軍事援助,並向全美聽眾表達中國人焦土抗戰的必勝信念。

1946年下半年,蔣家王朝轟然倒塌。

從此,三姐妹真正天各一方。宋慶齡留在大陸,宋美齡蟄居台灣,宋藹齡移民美國。

美國總統尼克鬆曾打算趁中美關係解凍之機,借1971年5月1日宋子文追思會這個題目促成宋氏三姐妹曆史性的見麵。然而,最終三方礙於難以達成平衡的政治原因均打了退堂鼓。至中美關係正常化後,陳香梅出任其表舅廖承誌的信使,這是宋氏姐妹最後一次的溝通機會,宋美齡卻默無一詞。當二姐宋慶齡去世後,她同樣未作任何公開表示,私下裏卻多次流淚,並為二姐做虔誠禱告。若有人指責宋美齡不重感情,那實在是冤枉她了。隻是,身不由己呀!

臨到暮年,宋氏姐妹遙隔重洋,生死不相聞問。難道,血濃於水的親情真真在政治麵前變得脆弱如卵!

飛越滄桑

晚年的宋美齡定居美國紐約,無論是夜生活,還是吃喝打扮,她都還是那個非常洋化、非常好享受的貴夫人。從中國大陸到台灣,再到美國,宋美齡作為“第一夫人”的舞台小了,但她的生活方式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依然保持著與年齡不相稱的美麗容顏,依然穿著最愛的搖曳多姿的旗袍,依然保持著在上海十裏洋場養成的夜生活的習慣,在閑暇的時候以繪畫來作為自己修心養性的消遣。日子在她的掌控之中過得可謂滴水不漏,美妙而讓人稱羨。

1996年,適逢宋美齡99歲華誕,她欣然接受了記者采訪,對於自己的生死去向給出了一個相當通透的說法:“上帝讓我活著,我不敢輕易去死;上帝讓我去死,我決不苟且地活著。”此時,走過了滿清末葉、民國啟建、軍閥混戰和日軍侵華,亦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更見證了冷戰時代的降臨與消失,以及兩岸敵對關係解凍的她,終飛越了滄桑,把一切塵緣世事看了個透。

2003年,這位跨越三個世紀的老人,於紐約的老房子裏駕鶴西歸。終年105歲。同時,也將一部厚厚的傳奇故事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