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身詩意千尋瀑,
萬古人間四月天。
金嶽霖
她是驚世絕豔的才女,她和徐誌摩彼此欣賞,為心靈知己,她和梁思成情定終身演繹了一幕曠世之戀,她和大哲學家金嶽霖兩心相悅但又互相坦誠相待。三個男子,成就了她美麗的傳奇。她就是被時人譽為“第一才女”的奇女子林徽因。
起
她是男人心目中最知性的女子。
絕代的容顏,驚世的才情,使得她的名字和三個頂級的男子聯係在一起:建築大師梁思成,天才詩人徐誌摩,學界泰鬥金嶽霖。
梁思成是她的夫君,對她體貼嗬護,且理解欣賞,他們一生相濡以沫。徐誌摩把她作為詩意的源泉,情感的夢幻,後來在趕赴北平聽她演講的飛機上魂歸藍天。金嶽霖則是為她固守柏拉圖式的愛情,終身未娶,一生相伴其鄰。
而她自己,是建築師、教授、詩人和作家。
20歲以才貌雙全聞名於上層文化圈,1924年4月23日泰戈爾訪華之際,陪同在側的她更被當時上流社會歎為“人豔如花”。她的才華和傳奇經曆都為當世仰止,如果不是生不逢時,如果不是多病的女子,如果她的詩作文集有人編纂整理,或許她會是一個真正的女詩人,會是一個近代建築史上的泰鬥。
理性和感性,在她身上得到最完美的結合。
雖出生在官僚知識分子家庭,卻是一個生存和感情都獨立的女子。所以,她始終站在了男性主流社會的塔尖上:她以優雅睿智、聰慧淩厲的才情,成為“太太學堂”永遠的“女主角”;她亦可以在才情橫溢,卻掛有“離婚”頭銜的徐誌摩麵前,以完美的姿態華麗轉身。
她在愛的滋潤中享受人生的悲喜,她得到了愛也付出了愛。她用愛包容一切的情:愛情、親情、友情以及所謂的第四種感情。她認為被愛是幸福,愛人是責任。她說她“愛思成,愛自己的家勝過一切”。她同時又以不同方式和同樣的真誠愛著徐誌摩和金嶽霖。
回望她的一生,你會驚奇地發現,這個鼎盛繁華過的特別女子,不僅是中國男人詩意的理想,還是知識階層男人們的紅顏知己。她用她繁華而短暫的一生營造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人豔如花
1924年,北京迎來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詩人泰戈爾。
為了迎接泰戈爾,文學界在天壇草坪上舉行歡迎會,林徽因任泰戈爾的翻譯,始終陪同在側的她,被當時的上流社會驚歎為“人豔如花”。
當時的報刊上,有這樣的記載:
“林小姐人豔如花,和老詩人挾肩而行,加上長袍白麵、郊寒島瘦的徐誌摩,有如蒼鬆竹梅一幅三友圖。徐氏翻譯泰戈爾的演說,用了中國語彙中最美的修辭,以硤石官話出之,便是一首首小詩,飛瀑流泉,琮琮可聽。”
在泰戈爾5月8日的祝壽會上,她又以《齊德拉》中的公主齊德拉的麵目出現,精彩的表演,洋溢的才華,一時把全場驚豔。人們都在驚歎這世間竟有如此奇女子,集才氣,集美麗於一身。
就連印度大詩人泰戈爾都上台慈愛地擁著林徽因的肩膀讚美道:“馬尼浦王的女兒,你的美麗和智慧不是借來的,是愛神早已給你的饋贈,不隻是讓你擁有一天、一年,而是伴隨你終身,你因此而放射出光輝。”
由此,可以想象當時的林徽因是怎樣的絕代風華!
所以,之後,我們得到的畫像,總是一群男人如壁腳燈一樣地抬頭仰望她,用柔和的光線烘托她,愈發顯得她眼波靈轉、顧盼生姿。
失意的少女
1904年6月10日,林徽因出生於杭州。祖父林孝恂得知消息,喜悅地吟著:“思齊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並為孫女起名徽音。後來,為避免和當時一男性作家林徽音相混,1934年改名為林徽因。
林徽因兩歲那年,父親赴日本留學。林徽因與母親跟著祖父母生活。在徽因幼年的記憶裏,父親就是一封封從日本寄回來的信。那些信都是寫給祖父母的,信中抨擊時弊,談論政治,抒發抱負。林徽因和母親是父親在信的末尾一筆帶過的句子。
1910年,其父林長民從早稻田大學畢業。回國後,他開始參與政治,隨著他升遷的腳步,林徽因一家由杭州搬到上海。
這一年,林徽因12歲。
12歲的林徽因姿容秀麗,笑起來頰上有兩個深深的酒窩。因從小多病,看上去有些纖弱,似一株亭亭的嫩柳,纖細柔美,又帶有幾分青澀。這讓她無論在同學中還是在眾多姐妹中,都是最被喜愛的那一個。
可是,少女時期的她,是失意的,並且因著母親的失寵而變得鬱鬱寡歡。
林徽因的母親出身於浙江嘉興一個商人家庭,14歲嫁給林長民做了二夫人。她既不懂琴棋書畫,又不善操持家務。所以,她既得不到儒雅風流、才華超群的丈夫的疼愛,也得不到婆婆的歡心。
她為林長民生了兩個女兒,大女兒林徽因和小女兒林麟趾。林長民對兩個女兒疼愛有加,對妻子卻十分冷淡。後來,林長民又在上海迎娶了年輕美貌的三夫人程桂林。從此,林徽因的母親就過著被丈夫冷落遺忘的生活。當時母親才31歲。
漂亮的程桂林為父親接連生下了幾個弟妹。他們住在前麵的大院,林徽因和娘住後麵的小院。父親回家後,總是待在前院。前院有弟妹們的歡笑吵鬧聲,還有父親買的各式新奇物件。
林徽因隻要一去前院,回來就會聽到母親的數落。她數落前院,抱怨父親。她邊數落邊哭,哭自己命苦。每當這時,林徽因心裏就交織著對父母又愛又怨的複雜感情。她愛父親,卻怨他對母親冷漠無情;她愛母親,卻恨她在抱怨和嗟歎中使父親離開得越來越遠;她愛那些同父異母的弟妹,卻又小心翼翼地怕傷了母親的心。
這一切在林徽因的心靈裏,留下了痛苦的記憶,對她的性格形成有久遠的影響,也直接影響著她以後的人生選擇。
康橋,邂逅徐誌摩
1920年初夏,16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來到英國。同年10月,徐誌摩從美國來到倫敦,入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讀書。
1920年11月16日,一個霧蒙蒙的日子,徐誌摩親自上門去拜訪林長民。當時的林徽因,做夢也不會想到這個戴著一副圓眼鏡的“叔叔”會從此闖入自己的生活。
初見林徽因的徐誌摩,旋即被林徽因美麗的外表,聰慧、幽默、追求獨立、堅持己見等內在的品質所折服;而情竇初開的林徽因也被徐誌摩淵博的知識、風雅的談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兩位才情橫溢的青年熱烈地墜入愛河。
那一年,徐誌摩24歲,她16歲。
當時,徐誌摩已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妻子張幼儀和孩子也在倫敦。但是,此種種卻不能抹煞掉心底對林徽因的癡愛。於是,在某日,他情深義重地向林徽因正式表達了愛意。
麵對真誠示愛的徐誌摩,林徽因動心了。可是,她畢竟係出名門,不能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所以,她要徐誌摩在她與張幼儀之間作個抉擇。唯愛的徐誌摩,當即回家向張幼儀提出離婚。雖然張幼儀能理智地對待這件事,但卻遭到了徐父的反對。梁啟超作為老師,得知此事,也以導師的名義給他寫信,斥責他不要“把自己的歡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