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因在焚書坑儒的問題上與秦始皇的看法不一致,而被派往北部邊疆與大將蒙恬帶兵戍邊,實質上是對他的考驗和鍛煉。實際上,扶蘇在諸公子中確實是比較突出的,尤其超出他的小老弟胡亥許多。少公子胡亥和扶蘇是截然不同的人物。雖說他也受到了良好的宮廷教育,但生性是一個“公子哥”的睥性,毫無風範可言。

胡亥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物便是趙高,胡亥也可謂是“成也趙高,亡也趙高”。趙高本是一個宦官,他精通獄法,又能寫一手好字,因而被秦始皇提拔為車府令,掌管皇帝的車馬儀仗隊。趙高教胡亥書法和判案,很快取得胡亥歡心。

秦始皇巡遊天下的那年,胡亥年已20歲。可他玩性正盛,極力請求隨行:秦始皇寵愛這個小兒子,便答應了他的請求。秦始皇尋個未果,惆悵回京,沒想到在路上一病不起。他深知自己來日不多,便及時留下了皇位繼承的遺囑。遺囑命扶蘇把兵事移交將軍蒙恬,急赴鹹陽主辦喪事,並繼承皇位。遺囑加蓋玉璽密封後,存在中車府令趙高處,但還沒來得及送出,秦始皇便與世長辭了。

丞相李斯見秦始皇死在途中恐怕鹹陽諸公子爭奪帝位,引起天下大亂,故密不發喪,隻有胡亥、趙高和幾個親近宦官知道內情,對其他人一概嚴守機密。他把秦始皇的屍體載在車中繼續前進。天氣日益炎熱,屍體臭味撲鼻,為了掩蓋屍臭,李斯命令從官每車載一石鮑魚。

就這樣,行輿大隊浩浩蕩蕩,一路臭氣熏天,急急忙,忙向鹹陽趕去。

路上,居心叵測的趙高乘機策動了一場篡改遺詔、扶立胡亥的政變。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準備家傳秦始皇的遺囑,殺害扶蘇,讓胡亥繼承皇位。胡亥當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趙高知道要幹這樣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李斯開始也不能與趙高的想法苟同,認為這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情。但是,在高官厚祿麵前,李斯畢竟不能拒絕這樣的誘惑。最後,在趙高一番威脅利誘和蠱惑煽動下,李斯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害怕丟失榮華富貴,落到趙高說的那種悲慘下場,終於向趙高屈服,同意支持胡亥繼承皇位。

於是,胡亥、趙高、李斯毀掉原來的遺囑,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一封遺書給扶蘇和蒙恬,這封假遺詔稱扶蘇和將軍蒙恬率領幾十萬軍隊屯邊十多年,不但不能開拓疆土,反而耗費巨大,沒有功勞,又因為扶蘇不能回京做太子,心生怨恨,而大將蒙恬不能勸諫安慰,使臣本分,因而兩人都該自殺。

扶蘇接到這封假詔書,哭泣著想自殺。蒙恬懷疑這封詔書是偽造的,要扶蘇向秦始皇申訴。扶蘇是個老實人,說: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裏還能再申訴?”就這樣自殺了。胡亥、趙高、李斯聽說扶蘇已死,急忙返回鹹陽,發布秦始皇逝世的消息。接著,胡亥舉行即位大典,是為秦二世。趙高升任郎中令,全麵掌管宮中警衛,並成為二世寵臣。

胡亥雖然登上了帝位,但他心中明白自己名不正言不順,若想隨心所欲地玩樂,還必須剪除異己,方可高枕無憂。趙高更是清楚這一點,於是,他向秦二世獻出了一套血腥味濃到極點的鐵血政策,其內容是變換刑法,使法律更苛刻更嚴酷,讓犯罪的人連坐受誅,乃至滅族;消滅大臣,疏遠骨肉;使貧困的人家畜起來,使卑賤的人高貴起來;統統除掉始皇帝任命的大臣,換上二世的親信。這條鐵血政策得到了秦二世的認可,一場血腥屠殺隨之展開。

首先遭到殺害的是蒙氏兄弟。之後,秦二世讓趙高主管辦案。趙高羅織罪名,大批朝臣被殺,右丞相馮去疾和將軍馮劫認為“將相不辱”,相繼自盡。屠戮中,趙高乘機安插親信,兄弟趙鹹任中車府令,女婿閻樂為鹹陽縣令,其他如禦史、侍中等要職,多更換為趙氏人。

秦二世毫無心機;以為趙高安置的親信,就是自己的親信了,因此,趙高如何安排,他根本心不在焉。

在這一場屠戮當中,最慘烈的要算秦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了。他的兄弟公子高是眾兄妹中最幸運的了。公子高看到兄弟姐妹們都慘遭毒手,自知難免一死,想逃走又怕連累親人,為了保存親友,就上書一封,向二世提出為父皇殉葬驪山腳下的要求。二世見書大喜,批淮他的請求,賞賜十萬錢殉葬驪山。在二世眾多的骨肉兄弟中,公於高可謂一個“善終”者了。

宮中的骨肉,朝中的老臣殺得差不多了,秦二世又在趙高的唆使下大批地殺戮地方官吏。二世在繼位的次年(公元前2四年)初,即效法泰始皇巡遊天下。途中,趙高對二世說:“現在陛下出巡,應該趁機誅殺一批郡縣官吏,這樣既可排除異己,又可威震天下。”二世說:

“好!”於是法令日籍,誅殺累累,群臣人人自危,官吏個個不安,老百姓更是手足無措,整個秦帝國幾乎成了大屠宰場。

在這一場大屠戮中,對胡亥奪位有功的李斯也不能幸免。良心不泯的李斯,總想找個機會進諫。趙高還真給他提供了一個機會,但卻設下圈套使二世對李斯不悅,又羅織了李斯的三大罪狀。傻瓜秦二世一聽,就想逮捕李斯,但又怕情況不實,於是派人對李斯父子進行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