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均田密切相關的是租賦的調整。隋文帝接受蘇威“輕徭薄賦”的建議,幾次下詔減免徭役和租稅。租賦一般以床(一夫一婦)為單位,丁男一床,納租粟三石,即租,桑田調絹一匹(4丈),綿三兩,麻田納布一端(6丈),麻三斤,即調。結婚的單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調規定的一半。單丁及奴婢繳納一半租稅。成年男子每年為國家服徭役1個月,稱“力役”。隋文帝後來又下令減輕租賦徭役,成丁年齡由十八歲提高到二十一歲,減少了三年。每年服役時間由一月減為二十天,調絹由一匹(4丈)減為2丈。後來又允許五十歲以上的人可以輸庸代役,即交納布帛代替力役,這種辦法被後來的唐朝所繼承和完善。隋朝的租賦低於以前的朝代。這就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

公元584年,楊堅命建築家宇文愷率領民工開鑿廣通渠,以便於把潼關以東地區的糧食、布帛運到首都,也為兩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條件。魏晉以後,國家分裂,幣製非常混亂,影響著商品交換的發展。楊堅建國後,下令改鑄五銖錢,廢除其他古幣和私人鑄幣,隻準五銖錢流通,又統一了度量衡,有利於工商業的發展。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隋朝國泰民安,國勢蒸蒸日上,而此時與隋南北對峙的是南陳,君臣沆瀣一氣,荒淫糜爛,已經是日暮西山。這時的楊堅,已經準備率兵南征,統一全國了。但這時還是出現讓他分心的事情,那就是突厥和南梁的殘餘後梁。楊堅還是先解決了突厥和後梁的問題,這才正式準備伐陳。

公元588年秋,楊堅發兵50餘萬大軍,在東起海濱,西至今四川的綿長戰線上,向陳發動大舉進攻,次年便將腐朽的南陳皇帝陳叔寶及文武百官俘虜,滅掉南陳,完成統一。

另一麵的楊堅

楊堅代周建隋,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成功地進行了一係列改革,進而完成全國統一,是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楊堅畢竟是個皇帝,也有其他皇帝所具有的缺點,尤其是在取得天下統一後,楊堅逐漸沉醉於自己所取得的偉大功績,做出了一些較為平庸的事情。

楊堅在建隋稱帝後,把自己代周篡位的事情作為教訓,在用宗親、親信把持大權的同時,對朝廷百官、特別是功勳卓著的文武大臣保持高度的警惕,唯恐他們仿效自己而顛覆楊家的天下。到楊堅晚年,幫助楊堅建立隋朝的功臣,在南征北討、統一全國的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文武大將,以及輔佐楊堅進行一係列改革的朝廷重臣,彧遭殺戮,或被廢棄,在朝中已所剩無幾。

王世積在平尉遲迥和滅陳時,立下許多大功,被封為上柱國。在親眼看到許多功臣被殺後,王世積從此嗜酒如命,不再參預任何政事。後來,王世積的一個親信皇甫孝諧犯罪,前來投奔王世積,王世積為了保住自己,沒有接受。皇甫孝諧被捕後,為報複王世積,誣陷他謀反,楊堅立即下令處死王世積。

虞慶則在安撫突厥中曾立大功,頗受楊堅賞識,官至尚書右仆射,成為除皇帝外的第二號實權人物。就是這樣一個高官,僅僅是在平定李賢叛亂後,回師途中,因為指著一個地方說了一句:“若在這裏有一個合適的人駐守,隻要有足夠的糧食,便難以攻破。”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死了他。

楊堅經常派人四處查訪,隻要發現稍有過失的人,都要加以重懲。刑部侍郎因迷信穿紅褲子有利於升官,上朝時便穿上紅褲子,楊堅發現後,理解為避邪,認為上朝穿避邪的衣服就是把避皇帝,馬上下令推出去殺頭。

大理寺丞趙綽提出異議,認為根據法律不該殺頭。楊堅說:“你可惜他的生命,難道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