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6年,武則天病情惡化,大臣們終於敢站出來,迫使女皇退位,擁立太子為天子,複興唐室。一切準備就緒後,張柬之、崔玄煒、桓彥範、左武衛將軍薛思行等人起兵政變,殺死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二人,逼迫武則天退位。事情進展順利,幾天後,武則天宣布退位,李顯第二次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隨後,李顯正式恢複大唐國號,將旗幟的顏色由武周的大紅色恢複為唐朝的黃色,郊廟、社稷、陵寢、官階名稱等,都恢複了公元682年以前的舊製,重新將長安定為首都,神都恢複洛陽舊名,作為陪都。

皇後幹政被毒身死

武則天以女性異軍突起,一躍登上一直由男性把持的政治權力的頂峰,為後來具有野心的女性作了一個表率,凡是有些野心的皇後嬪妃,都想成為武則天第二,尤其是武則天死後不久的後宮女人們,更是想繼承武則天遺誌,登上皇帝的寶座。而李顯的昏昧懦弱,給了韋皇後及其他一些女性幹政的機會。韋後本來就極具野心,對武則天的巨大能量十分崇拜和敬畏,因而也想像武則天那樣,成為第二個女皇。她與李顯被幽禁在房州的時候,就已經代替李顯成為一家之主,也在忍耐中磨煉出堅強陰狠的性格。而懦弱的李顯對韋後是言聽計從,韋後要他和自己共同處理國家大事,李顯毫不猶豫地馬上答應。

掌握大權後,韋後便千方百計地擴大韋氏家族的勢力,企圖造成韋氏家天下的形勢,外戚韋氏一族的勢力開始膨脹起來。

但是,韋後並不因此滿足。在獲得權力欲的同時,她更渴望著女人身心欲望的滿足。中宗無力滿足韋後的要求,她便迅速與武三思勾搭成奸。此後,韋後更是如魚得水,韋氏集團也更是飛揚跋扈。

盡管韋後處處仿效武則天,但畫虎不成反像貓。她缺乏武則天所具有的政治才幹,所具有的,隻是昏暴,且不講究手段。

此時的大權其實掌握在武三思的手裏,為了各自的目的,武三思與韋後共同策劃,將張柬之等人先是架空,最後將其殺害。武三思又與長期擔任武則天心腹筆杆的才女上官婉兒勾搭成奸,更是將昏聵的李顯玩弄於股掌之間。李顯對武三思的信賴不亞手對韋後的信賴。韋後和李顯並排聽政後,回到後官,韋後便常常和武三思在皇帝的龍床上下棋,李顯在一旁觀戰,與他們一起嬉戲調笑。

除了韋後和武三思等人,想要當皇帝的還有諸位公主。在整個李顯統治時期,整個李姓皇室仿佛是陰盛陽衰,李顯的四個兒子都很懦弱,而八個女兒卻很活躍,尤其是韋後親生的長寧、安樂公主最為活躍,安樂公主甚至要開創“皇太女”的先例。這樣,韋後、武三思把持朝政,韋後、武三思、安樂公主、上官婉兒以及宰相宗楚客等相互勾結,沆瀣一氣,形成了李顯統治時期極度腐敗的政治。

麵對這種情況,一度頹廢的太子李重俊終於奮起抗爭,殺掉了武三思,但自己也被反戈一擊的士兵殺死。

李顯便立10歲的兒子李重茂為太子。

懦弱的李顯和擅權的韋後,將唐朝的國力弄得日漸衰落,給一直虎視眈眈的突厥和吐善提供了侵擾的機會。

公元706年,突厥進攻唐軍,深入內地,吐蕃也起兵響應。

在大兵壓境的形勢下,李顯不得不於公元707年,將養女金城公主下嫁給吐蕃讚普,總算暫時獲得了西部邊境的安寧。自太宗以來在西域苦心樹起的大唐國威,一落千丈。國勢的衰微,並沒能讓李顯清醒,而是整日和韋後等沉湎於奢靡享樂之中。他大興土木,修建佛寺,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浪費,唐朝國庫告罄。

公元710年,韋後和安樂公主出於各自的政治目的,共同策劃,下毒將李顯毒死。

睿宗李旦

(公元661年~公元716年)

在位時間:公元684年、公元710~公元712年曾用年號:文明、景雲、先天

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廟號:睿宗

安葬地:橋陵(今陝西蒲城縣豐山)

公元661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李旦出生。

公元684年,李旦被母親武則天扶上帝位,成為母親的傀儡。

公元690年,武則天即位稱帝,改唐為周,李旦被降立為皇嗣。

公元698年,李顯被召回長安,代替李旦為皇嗣。

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被其皇後韋氏及其女兒安樂公主毒死,李旦即位稱帝,是為唐睿宗。

公元712年,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

公元716年,李旦病逝,享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