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小太宗”的唐憲宗李純,在即位以後勵精圖治,確實使唐朝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中興之勢。在對待藩鎮擁兵自重的問題上,李純也一改前任皇帝的妥協政策,對藩鎮實行強硬態度。使藩鎮割據的問題中李純一朝都沒有再出現。但李純在解決藩鎮問題的同時,又把軍權交給了宦官,這就使得宦官逐漸掌握了唐王朝後期的皇帝廢立。唐王朝後期的宦官之亂,尤為張狂,就連李純自己也被宦官所殺。

屢戰藩鎮一統全國

公元805年,宦官俱文珍與劍南節度使韋皋等藩鎮勢力,聯合逼迫唐順宗傳位給太子李純。李純就這樣登上皇位,是為憲宗。

李純即位後,對藩鎮采取不再姑息遷就的態度。自唐中期以來,地方藩鎮擁兵自重,表麵上仍奉朝廷,但在轄區內的法令、官爵都由自己頒布或任命,賦稅也不交給中央。節度使也往往是父死子繼,或部下擁立,中央隻能按其意思來,不能更改,否則便聯兵反叛朝廷。

宰相杜黃裳為李純仔細分析了這一形勢,並力主振舉綱紀,製裁藩鎮。李純非常高興地采納了他的意見。

這時一個未當上節度使的人叫劉辟,發兵攻打並包圍梓州。李純力排眾議,采取杜黃裳的建議,先拿劉辟開刀。公元806年,李純派唐將中名位較淺,有勇有謀的將領高崇文率軍平叛,高崇文果然不負期望,一路斬關奪隘,所向皆捷。9個月後便攻克成都,生擒劉辟,平定了叛亂。

這時,夏綏節度使韓全義奉命入朝做官,將自己的外甥楊惠琳任命為知夏綏留後。楊惠琳不肯交出兵權,還派兵阻擋前去接任的節度使。李純果斷地下令出兵,迅速地平息了楊惠琳的反叛。

就這樣,李純在上台的當年就初試鋒芒,取得了同藩鎮鬥爭的初步勝利。朝廷兩次平定藩鎮叛亂所顯示出來的威力,嚇得許多藩鎮紛紛請求歸附中央。隨後李純又將鎮海節度使李恃的叛亂平定,更是使得藩鎮紛紛歸附。

但是,藩鎮勢力的平定並不是一件易事。尤其以河朔三鎮為代表的河北藩鎮,已有幾十年不奉唐朝的詔令了。這次見朝廷的威信日益提高,都在尋找時機,再同朝廷一決勝負。

公元809年,成德節度使王士真死去,其子副使王承宗自任留後。為了使朝廷封他為節度使,王承宗假意獻出德、棣二州,等朝廷正式任命後,他又將德、棣二州據為己有。河北三鎮也紛紛仿效,對朝廷陽奉陰違。

李純遂決定出師征討。這時許多朝臣已被西取蜀地劉辟和東取吳地李的勝利衝昏頭腦,紛紛表示支持李純出兵河北。隻有宰相裴坰和翰林學士李繹保持清醒的頭腦,力阻李純出兵。李純此時也驕傲自滿,加上急於平滅藩鎮,低估了河朔勢力,因而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

此時,李純又犯了第二個錯誤,由於自己是由宦官的擁戴當上皇帝的,所以對宦官頗有好感。因此竟然任命宦官吐突承璀為帥,討伐王承宗。輕率出兵已是失策,任命宦官為軍事統帥則更是錯上加錯。以白居易為代表的朝廷大臣都極力反對,但憲宗仍不以為然。

狗屁不通的宦官吐突承瑤來到前線後,隻會作威作福,根本不知道如何行軍打仗,結果屢戰屢敗,損兵折將,連曾參加過平定西川劉辟的戰爭,並力擒劉辟,在軍中以驍勇聞名的左神策軍大將軍酈定進也戰死。酈定進一死,士氣更是低落。李純到這時才明白過來,河北勢力如此錯綜複雜,根本無法在短期內取勝,這場戰爭也形同雞肋,無法再打。幸虧宰相裴珀設計擒滅王承宗的內應盧從史,平定昭義,清除內患,才使形勢稍有好轉。

失去內應的王承宗也隻得上書請罪,假意表示願輸納貢獻,請派官吏。李純也正好順水推舟,下詔罷兵。

討伐王承宗的失敗,並沒有使憲宗改變製服藩鎮的決心,但改變了以前一味出兵征討的辦法,轉而使用恩威並濟的策略。

公元821年,魏博節度使田李安死去,其11歲的幼子田懷諫為副大使,總攬軍務。李純本想出兵,但在宰相李絳的勸諫下決定不出兵。李絳認為:河北藩鎮的節度使,也害怕部將權力大重,都采取了把士兵平均分給諸位將領,以便互相牽製。如果節度使威望足夠時,尚能控製這種局麵。而11歲的田杯諫的軍權必由別人代理。這樣一來,田懷諫必然會被部將所殺,而其他部將也會與之爭奪節度使的位置,自然就會產生大內訌。

即便是後來有人浴血成為節度使的,也會被其他藩鎮攻討。因為其他藩鎮也怕部將效仿,殺害自己,所以對殺主帥的人決不容忍。因此殺田懷諫的人如果不立即歸附朝廷,馬上就會被別的藩鎮吃掉。

所以,朝廷不須出兵,隻須加強訓練人馬,坐山觀虎鬥。如有魏博的部將來歸附,則應該厚加賞賜,使其他藩鎮知道後,也害怕部將效仿,都驚恐不安,這樣一來,他們就會歸順朝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