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奧馬爾·納爾遜(2 / 2)

解放巴黎之後,布萊德雷指揮美軍快速向前推進,攻占蘭斯、夏隆、凡爾登、那慕爾和列日等地,進抵齊格菲防線(即“西部壁壘”)。10月2日,美軍對亞琛實施兩翼包圍,2l日占領亞琛。但是,由於德軍加強抵抗,摧毀港口和盟軍缺乏汽油等補給物資,此時盟軍被迫停止進攻,等待後勤補給。布萊德雷在9月22日盟軍最高司令部作戰會議上提出的計劃於10月18日被艾森豪威爾采納,即以第12集團軍群為主,兵分兩路突擊萊茵河:布萊德雷以一部從亞琛出發,向科隆和波恩進攻,以一部通過薩爾,向法蘭克福挺進,爾後共同北上,包圍魯爾區;蒙哥馬利則在肅清斯凱爾德灣殘敵之後,從奈悔根向東南突擊,直指魯爾區。11月8日,布萊德雷開始實施上述汁劃,但進展並不順利。

1944年12月16日,德軍集中約24個師的兵力、1000架飛機,向阿登山區發動反攻,重創霍奇斯部。布萊德雷對德軍在阿登發動反攻的可能性是估計不足的。次日,布萊德雷與艾森豪威爾等人在分析德軍的攻勢之後,明確了盟軍當前的主要任務:(1)頂住從北麵和南麵突入阿登山區的德軍,(2)控製位於西去的咽喉要道上的聖維特和巴斯托尼,(3)沿馬斯河岸組織抵抗,德軍的攻勢使布萊德雷設在盧森堡的前進司令部受到嚴重威脅,艾森豪威爾也催促前進司令部退駐凡爾登。布萊德雷唯恐此舉動搖軍心而予以拒絕。12月8日,布萊德雷果斷命令霍奇斯部掉頭南下,巴頓部則轉而北上,迎擊德軍。22日,巴頓開始發動進攻,由南向北打擊德軍突出部。23日,盟軍開始對德軍實施猛烈的空中突擊。為了爭取英軍的支援,艾森豪威爾將布萊德雷所轄的美國第1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臨時轉隸蒙哥馬利。但是,蒙哥馬利直到1945年1月才發起進攻。

1945年1月31日,盟軍在烏法利茲會師,收複突出部,將德軍趕回初始防線。在阿登戰役中,盟軍以傷亡7.7萬的代價,使德軍傷亡12萬。根據艾森蒙威爾3月21日命令,布萊德雷全麵組織實施“低調”和“航行”作戰計劃,率部渡過萊茵河,向法蘭克福推進,爾後全力挺進卡塞爾。盟國最後擊敗納粹德國的計劃是在萊茵貝格會議上提出的:美國第9集團軍和第l集團軍以南北夾擊之勢圍殲魯爾區的德軍,爾後在帕德博思—卡塞爾地區會師,此後,布萊德雷將指揮第1集團軍、第3集團軍和第9集團車從卡塞爾發動大規模進攻,穿過德國中部,直抵易北河畔,與蘇軍隔岸相對;蒙哥馬利部掩護北翼,向北挺進,渡過易北河,直抵丹麥邊境;德弗斯掩護南翼,向東南推進,直抵奧地利。這項主要由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共同提出的計劃、被人稱為“布萊德雷計劃”。

3月28日.布萊德雷指揮實施該項計劃。4月1日,英軍攻占帕德博恩並完成對魯爾區德軍的合圍。4月4日,第12集團軍群的部隊全部歸建,共4個集團軍(美國第l、3、5、9、15集團軍),兵力約130萬,這是美軍曆史上最大的集團軍群。布菜德雷為了接近指揮,將集團軍群司令部遷到德國的威斯巴登。4月18日,被圍德軍約32萬投降。西線德軍總司令莫德爾開槍自殺。在此之前,4月6日,布萊德雷即下令繼續揮戈東進,從卡塞爾到易北河,長驅120英裏,各集團軍的目標分別為萊比錫、易北河對岸橋頭堡和穆爾德河。4月13日,易北河德軍防線被全線突破。布萊德雷立即準備實施第二階段的作戰計劃,阻止德軍向阿爾卑斯山和挪威逃竄。為此,他命令巴頓部繼續向東南推進,直抵林茨和多瑙河,而掩護巴頓右翼的德弗斯部則穿過紐倫堡和慕尼黑向東挺進。4月15日,盟軍發起進攻德國的最後總攻。4月26日,美軍與蘇軍在易北河畔的托爾高正式會師。5月7日,納粹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布萊德雷出任美國退伍軍人管理局局長。1947年11月,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49年8月,布萊德雷升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不久又兼任北約組織軍事委員會主席及其常務委員會主席。1950年9月,布萊德雷晉升為美國五星上將。布萊德雷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任內參與策劃並組織指揮朝鮮戰爭。

1981年4月8日,布萊德雷在華盛頓逝世。主要著作有《一個軍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