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來了西山,還有個地方是很值得一去的,那就是聶爾紀念館。
聶耳是土生土長的雲南人,他的墓位於南洋華僑機工抗日紀念碑與三清閣之間的山坳裏,呈鋼琴形,莊嚴大方,七個花台表示七聲音階,24級石階表示聶耳享年24歲,構思相當奇巧。墓前有用漢白玉雕成的聶耳像,站在雕像前,我的頭腦中不禁浮現出當年中國人民在《義勇軍進行曲》的鼓舞下團結抗戰,前赴後繼的光輝歲月。
從聶耳墓往南一公裏,便會發現在綠樹叢中點綴著瓊樓玉宇般的一組亭閣,這便是三清閣了。對道教文化感興趣的朋友,恐怕會流連忘返。另外,位於西山之腹的華亭寺,位於西山的最高峰──太華山的太華寺,也是我非常喜歡的。
麵臨滇池,遠望西山的大觀樓位置很好,盡攬湖光山色,也是個頗受遊人歡迎的地方。
大觀樓始建於康熙年間,民國初年,大觀樓被辟為公園,唐繼堯曾撥款修葺。1940年,這裏仿照西湖的“三潭印月”在樓前池中豎三個白石墩。
到了大觀公園,無論對書法有沒有研究,都該去看看清代名士孫髯翁撰寫的180字“古今第一長聯”。對聯全文是:
“五百裏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隻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聯洋洋灑灑地讚美了雲南的景色,下聯慨歎了雲南的曆史,寥寥幾字就寫清了秦、唐、宋、元在雲南發生過的大事。
每逢佳節,這裏常舉行遊園聯歡,載歌載舞,人山人海,有時還舉辦傳統燈會。中秋之夜,在大觀樓俯視樓前水麵,本地人稱“長聯印月”,如果趕在中秋節來昆明,一定要到大觀公園賞月遊湖才算不虛此行。
到昆明,我最愛去的是圓通寺,不僅因為香火十分興旺,在東南亞享有盛名,更因為這裏是昆明民俗藝術集中的地方。
通常我是遊完了雲南各處的古村古鎮等名勝古跡後,回到昆明準備返回時,才到圓通寺。記得最後一次到昆明,我從汽車站直接乘車到圓通寺,花了一個多小時,得以飽覽昆明市區的街景和現代建築。
圓通寺旁有一條小巷,是賣香火的地方,還有民間紙馬在地攤上擺賣。這裏人山人海,人潮洶湧,自行車摩托車小轎車彙成的車流,在人潮中比烏龜爬行還慢。所以,到圓通寺小巷買紙馬似乎是一場戰鬥,要在人潮洶湧中拚殺,才能擠到賣紙馬的攤位前。
圓通寺是一座黃色屋頂的寺廟,位於螺峰山下,與圓通山相連,是雲南著名的古刹之一。
圓通寺建築奇特,背依山岩,隨坡而下,層層構築,巍峨壯觀,以其精美的雕梁畫棟和佛教造像而著稱。南詔時稱為“補陀羅寺”,意為“觀音寺”,後在元朝初年的戰火中損毀。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僧圓照重建,改稱“圓通寺”。“圓通”為觀音的法號,意為“明白”。
圓通寺大門“圓通勝境坊”,為明黔因公沐英所建,明、清兩代不斷修葺。康熙七年藩王吳三佳擴建時,將大門移至街前。
到了圓通寺可要仔細看看,這裏不僅彙集了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而且佛道並存,不知道全國是不是獨此一家呢?
紙馬是我國民間祀時用來焚燒的雕版印刷品,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不過如今在大部分地區已經成了曆史遺跡,而在雲南依然能找到它們的蹤跡。如果有機會來到圓通寺,一定要去邊上的小巷子看看這項瀕危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