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從普洱市乘車經臨滄到保山的。我原本計劃先到瑞麗,再從瑞麗經潞西、龍陵、騰衝,最後到保山。然而,在西雙版納我消磨了過多的時間,而騰衝是我必去的目的地。從地圖上看,到騰衝似乎要經過龍陵,而再往南一點兒是潞西市,來前我就查閱過資料,已將潞西市列入自己的行程計劃。
我乘坐的這輛長途汽車終點是瑞麗,要經過潞西。我買的是到保山的票,但到保山時我改了主意。我對司機說,我不下車了,加錢到潞西市再下車。
潞西市是去瑞麗或畹町參加邊貿活動和到緬甸作邊境出國遊的必經之地。我乘坐的車一路沿320國道南行,經龍陵至南天門,向車窗外遠望,隻見兩條山脈由東向西鋪展開去,中間一個寬闊的壩子奔來眼底。輕風拂動,空氣中彌漫出陣陣清香,國道旁“歡迎您到德宏來”的高大地域標示提醒我,德宏到了,潞西到了!
眼前這個寬闊的壩子就是有怒江以西第一壩之稱的芒市壩。
芒市壩是潞西市三個新生代盆地之一,處於潞西腹地,是潞西市蔗糖、冬季瓜果蔬菜、亞熱帶水果的主產區,是雲南的優質大米產地之一,也是潞西市自然風光、民族旅遊景區之一。
早晨9點半,我在潞西市下車。
早晨的太陽照耀在這座富有現代氣息的城市上空,我已經坐了一天一夜的長途車,走在潞西大街上,我感到我自由了。
潞西市的名稱很奇特,潞西、芒市、德宏,都可以指這座城市。德宏是州,潞西是市,芒市是鎮,他們的關係是:德宏州的州政府所在地在潞西市,而潞西市又在芒市鎮。
在我的印象中,芒市似乎比潞西市更有名,或許,是潞西市是新命名,就和思茅市改為普洱市一樣。
其實,是什麼名稱不重要,到了芒市,即到了潞西市,到了潞西市,即到了德宏州。
我到潞西是早晨,是一個最好的時間。當地人告訴我,相傳“芒市”是佛祖到了此地剛好天蒙蒙亮而取的名,意為“黎明之城”。
潞西城區占地約10平方公裏,有製糖、機械製造、橡膠加工等民族工業。規劃有序的大街兩旁,高樓鱗次櫛比,木棉、芒果、扶桑等花木綠樹成蔭,一派漂亮迷人的熱帶風光。潞西商貿繁榮,生意興隆,有珠寶玉石及其他商場、商店數百家,人流如潮,熙熙攘攘,是一個新興的邊陲重鎮。
潞西城及附近有菩提寺、五雲寺、佛光寺等南傳上座部佛教寺廟,有民族文化宮、樹包塔、中緬友誼樹、滇西抗戰紀念碑、果朗王城遺址、風平佛塔、法帕溫泉、勵基觀音寺、三仙洞等風景名勝。
潞西芒市市區和市郊風景秀麗的孔雀湖風景區連在一起,采用博物分類的組合方式,把德宏各民族的曆史、文化、藝術、風情有機地搭配起來,強調知識性與娛樂性的結合,參觀和參與相結合,民風民俗與自然景觀相結合,靜態與動態相結合,在遊覽區內設有民族活動中心廣場,包括風情村、融情村,有大金塔和宗教文化宮等。
民族文化宮是八十年代中期建設的,屬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景區內的“周恩來總理紀念亭”是為紀念1956年12月周恩來總理和賀龍副總理出訪緬甸時同緬甸總理吳巴瑞一同來到芒市參加兩國邊民聯歡大會所修建的,雖然是以傣族建築為基調,但又融入了緬式建築的特點。
順著闊時路走下去,在一個丁字路口轉向前麵的西南路走去,看到西南路路邊有一個寺廟,我以為是觀音寺,但走近一看,隻見上麵寫著菩提寺。
菩提寺十分古老的模樣,讓我忍不住進去遊覽了一番。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麵積僅3600平方米,但它卻是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
據漢譯傣文本《芒市土司簡史》記載,原寺建於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舍棄官位,削發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便借樹取名為菩提寺。
菩提寺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多次毀於戰火兵災,第一次重建是在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而嘉慶二十一年(公元1816)又毀於戰火,後又重建,曆經滄桑,直到現在。
簡介上介紹說,菩提寺是小乘佛教講經說教的禪寺,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也是傣族民間文化藝術珍品的寶庫。
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的一座寶庫。300多年來,菩提寺珍藏了許多傣族民族文化藝術珍品,其中有燦爛奪目的壁畫,琳琅滿目種類繁多的傣族剪紙、裝裱工藝品和集傣族曆史、文化和佛教教義於一體的內容浩瀚的萬卷經書。令人對傣族宗教與文化的內涵有更深一層的感悟。
菩提寺的藝術價值還體現在建築、裝飾、雕刻上。菩提寺大殿建造非常巧妙,有著傳統的漢族歇山式屋頂,但整體結構又呈現出傣族幹欄式建築風格,漢、傣佛寺建築風格和特點糅合而一,在中國佛寺建築中別具一格。大殿石階兩側前,有瓷磚砌的方塔形香火亭。右亭前麵豎著多根鋼管焊接的幡竿。左亭前是浴佛亭,傣語稱為“拱轉”,是傣族、德昂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開始時對佛像沐浴洗禮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