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寄予期望,精神支持——期望是孩子發展興趣的精神支柱(2 / 3)

原來,問題出在他母親身上。

這個孩子的母親性格也很內向,不愛與人交往,而且工作一直不順心,因此把全部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對孩子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一定要為媽媽爭口氣呀!”

每天孩子剛回到家中,母親就會馬上要求他去寫作業,而且嚴格限製孩子玩的時間,並且禁止孩子與同學交往。在母親嚴格的管教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下,孩子對學習越來越沒有了興趣,成績也越來越差了。

孩子本來是非常愛學習的,成績一直很好,對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卻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這是為什麼呢?

在現實生活中,這個孩子身上反映的問題,實際上我們會經常遇到。說到底,其實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心態和期望值問題。我們都知道,父母適度的期望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進取心,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但是,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脫離孩子的實際,不僅不會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反而會起消極的作用,隻會僵化孩子智力的發展,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很可能會出現揠苗助長的後果,相信這也是父母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父母:孩子在學習上成績不錯,父母就會對孩子施壓,“不求更好,隻求最好”,要把孩子培養成最優秀的孩子。相信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心理,隻要孩子對某一方麵的事物感興趣就努力想把孩子培養成最好的。

比如,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喜歡畫畫,就會把孩子送到美術班學習;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對英語感興趣,就會把孩子送到英語學習班;有的孩子喜歡彈鋼琴,父母就買了鋼琴,請來鋼琴老師,給孩子輔導,等等。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這種情況也反映出一個普遍的現象,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一直在父母的壓力下學習。

孩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過承受限度,孩子對畫畫、音樂、鋼琴的興趣就會轉移,甚至消失,孩子會變得對這些事物感到痛恨,父母最初培養孩子某些方麵的才能的希望就會落空。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本來對孩子期望挺高,但是,孩子卻取得了一個讓父母感到非常意外的成績。這是因為父母期望值過高,孩子經過努力仍然滿足不了,他們就會喪失上進心,產生自卑感,孩子的心理上也會蒙上一種失敗的壓抑感。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十分不利的,而且壓力太大,對孩子的興趣也是一種損傷。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興趣,更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修正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值,讓孩子的興趣在父母正確的期望值下發展,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從而讓孩子的興趣得到健康發展,幫助孩子走向成才之路。

三、期望是父母的秘密武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過走夜路的經曆:周圍很多東西我們都看不很清楚,前麵的路也不清楚。很多人都會感到心慌,甚至恐懼,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看不清路在哪裏。有人曾說:“路在腳下。”這話沒錯,但是,這句話對有方向的人來說就是一種鼓勵,對沒有方向的人來說是毫無意義的。每個人都需要有一個方向,孩子也是一樣。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仿佛是正在夜行的孩子的指路明燈。它總是存在於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並一點點地延伸至遠方,讓孩子清晰地看到努力的方向。

期望是上帝帶給每個父母的秘密武器,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就像拉著孩子走向成功,讓孩子在一點一滴中取得進步。

小舟剛讀初一,第一次月考成績很不理想。由於小學的時候父母在另一個城市,小舟由姥姥和姥爺帶大,老人對小舟疏於管教,小舟頑劣成性,對學習一點興趣都沒有,勉強小學畢業。

到了初中,父母“接管”了小舟,對小舟的管教嚴了。小舟對學習也有了興趣,每天都能準時上課,放學後也不玩耍了,開始努力做功課了。

盡管小舟非常努力學習,但是,小舟的月考成績還是讓父母的心如掉進了冰窖裏一般,隻有語文一門及格,其餘的全部亮起紅燈。父母被老師請去開家長會,老師明確表態,期末考試小舟如果拖了班裏的成績,那就直接退學吧。

父母回到家裏,看到小舟在臥室裏哭。本來想大罵孩子一頓的父親看到這一幕,覺得應該給孩子一點希望,孩子已經很傷心了,沒必要再罵孩子了。父親把孩子叫到客廳,對孩子說:“別哭了,擦擦臉,堅強一點,不就是一次考試嗎?”

小舟哭著說:“爸爸,我很努力去學習了,本來想考個好一點的成績讓你們高興一下。”

父親說:“沒事,你努力學習了我們就很高興了。你繼續努力,遇到問題多請教同學,爭取下個月全部及格。”

小舟擦擦淚說:“我下個月一定全部及格。”

父親並沒有要求小舟考多少分,因為小舟的底子太薄了,要求他全部及格已經是高要求了。結果,第二次月考,小舟還是有兩門功課沒有及格。

父親看到了成績單哈哈大笑,誇小舟:“兒子,不錯,一努力學習成績就上去了。你很有潛力,爸爸看好你。”

小舟哭喪著臉說:“我很努力了,可是還是有兩門沒及格。”

爸爸安慰小舟說:“沒事了,下次就及格了。我看這樣下去,到期末考試的時候你的成績肯定會排在班裏上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