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期望建立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充滿了期望,但是,父母的期望並不意味著孩子一定會“領情”,不然就不會有叛逆的孩子,不會有離家出走的孩子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高,孩子就可能會越讓父母失望。父母的期望,不是孩子的希望,所以無法轉化成孩子的行為。父母隻有在尊重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給予孩子最大幫助,孩子才會在父母精神的支持下,奮發努力,慢慢走向成才。
提起盧浮宮肯定很多父母都知道,盧浮宮的藝術作品很多人都想去看一看的。但是,關於盧浮宮的一個故事,可能很多父母都不知道。
那是關於198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拉姆齊的故事:
1919年,拉姆齊隨父母搬家到了藝術之都——法國巴黎。拉姆齊的母親對藝術非常感興趣。到了巴黎以後,母親就有了每月帶兒子去兩次盧浮宮以便培養孩子藝術興趣的想法。但是,母親沒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參觀盧浮宮時,拉姆齊對欣賞藝術竟然一點興趣都沒有,走過每件作品的時候,拉姆齊隻是匆匆看兩眼,然後很快就拉著母親走開,而熱情很高的母親,還沒來得及為孩子進行講解。
結果,母親不僅沒有能讓孩子喜歡上藝術,而且,連自己都沒有時間好好欣賞一下那些藝術珍品。,雖然母親對拉姆齊很失望,但是仍然沒有死心,希望以後有機會讓兒子“回心轉意”。
後來,母親又帶著拉姆齊去參觀其他的博物館。隻有在參觀科技博物館的時候,善於觀察的母親發現兒子對那裏的展品似乎特別感興趣。僅僅4歲的拉姆齊圍著輪船、火車頭、蒸汽機之類的展品不停地轉來轉去,還不斷地問母親:輪船和火車頭為什麼會跑?蒸汽機為什麼有那麼大勁?
這個時候,母親才明白了孩子的興趣所在,於是,母親把一月參觀兩次盧浮宮的計劃,變更成了一月參觀兩次科技博物館。
70多歲的拉姆齊,在回憶起那段巴黎時光的時候,雖然對藝術大師們的作品已經是一點印象也沒有了,甚至他都不能肯定自己是否參觀過盧浮宮,但是對博物館裏的一艘軍艦卻記憶猶新。
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對孩子的培養,一定要從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主觀願望出發。拉姆齊的母親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當她發現孩子的興趣所在的時候,馬上改變對孩子的培養方式,從孩子的興趣著手。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當孩子的興趣愛好與父母的期望不同的時候,明智的父母要懂得從孩子的興趣出發,及時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尊重孩子興趣。
有這樣一個谘詢案例:
一位年輕的媽媽,帶著18歲的孩子來谘詢心理專家。
這位媽媽說:“我這孩子太不像話了。我給他吃,給他穿,讓他讀全市最好的高中,給他買名牌衣服,就是為了讓他能夠安心學習,考一個好成績,讀一所名牌大學。”
“可是,這孩子竟然天天去網吧玩遊戲,他怎麼對得起我啊?”這位媽媽說著說著就開始哭了。
孩子反駁說:“你根本不知道關心我,你以為給我吃的、穿的、喝的就夠了?我要的不是這些!”
媽媽說:“那你要什麼?”
孩子說:“跟你說了你也不明白。”
後來,通過跟孩子聊天,心理專家才明白其中的緣由。
原來是這位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了,孩子父親過世早,媽媽一直忙於生意。但是孩子的成績非常好,孩子想要什麼,媽媽隨手就會甩給孩子一遝人民幣。媽媽覺得自己滿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做到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隻要孩子學習好就可以了。
孩子喜歡看小說,媽媽就給孩子買來小說;孩子對電腦感興趣,媽媽就給孩子買來電腦;孩子對足球感興趣,媽媽就花上千元給孩子買了足球鞋。總之,這位媽媽滿足了孩子的一切要求,卻從來沒有誇過孩子玩電腦玩得多麼好,踢足球踢得多麼好,從來不對孩子的興趣抱有多大希望,唯一的希望就是滿足了孩子的要求之後,孩子能夠取得好成績。
但是,孩子覺得媽媽除了希望自己的學習好,對自己的興趣一點都
不關心。孩子感到非常孤獨、失望,對學習也漸漸失去了興趣,成績一
落千丈。
相信這位媽媽的一片苦心,很多父母都能體會到。但是,這位媽媽關心孩子的學習,關心孩子的身體等,唯獨沒有關心孩子的興趣,關心孩子的喜好。這讓孩子感到媽媽對自己沒有期望,自己隻是一個考試工具,自己的興趣得不到認同和讚美,孩子很孤獨,學習也就失去了動力。
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個期望,給孩子一份信心,關注孩子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的興趣,這樣,孩子才能真正地將父母的期望轉化為成功的不竭動力。
總之,父母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興趣的基礎上。父母的期望就是
孩子成才的動力源泉,是孩子的精神支柱。隻有父母的期望以孩子的興趣
為基礎,孩子才會“領情”,才能在父母的支持、關注下,走向成才之路。
二、要對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期望值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做父母的期望,提到對孩子的期望,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有說不完的話,“功成名就”“學業、事業雙豐收”。父母的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多高,孩子就會取得多高的成績。更多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反而會成為孩子前進途中的阻力。
有一個很內向的孩子。他幾乎從來不主動跟同學們講話,上課回答問題更不積極了,一開始老師以為由於環境陌生,他適應這個環境需要時間,等時間長了,慢慢會好起來的。但是,很長時間過去了,他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與同學們像陌生人一樣,成績也不斷下降,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而且還出現了悲觀孤僻等與他年齡段不相符的壞情緒。